《话说五凉》:
张轨筹谋 出镇凉州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河西大地,英雄辈出;五凉争霸,烽烟频起。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700多年前的五凉时期,去回味那段跌宕起伏、色彩斑斓的历史风云。
西晋永康二年(301年)正月的一天夜晚,西晋首都洛阳城里依旧是灯火辉煌,熙熙攘攘。但是,由于刚刚经历司马伦之乱,许多王公大臣因受到牵连而遭到诛杀,城内人心惶惶,灯火映照下的街头,隐藏着一股冷冷的杀气。
一位47岁的中年男子没有心思留恋夜景,他早早回到家里,在自家院落里焦虑地来回踱步,而后停下脚步,抬头遥望西边的夜空。在那遥远的星空之下,正是壮美的河西走廊。他想起了王莽掌权时期至东汉初年,那里曾经上演过一段窦融保据河西的故事,让他敬慕不已。
窦融为陕西咸阳人,王莽时期,天下纷乱,窦融辞去巨鹿太守之职,谋求镇守河西。他在河西采取了比较宽和的政策,使河西一带成为一个富庶与安宁的地区,其中的姑臧(武威)尤为富饶。东汉建五年(29年),窦融归附刘秀,后被封为“云台三十二将”之一,而“窦融归汉”也成为后世的著名历史典故。
中年男子心想,洛阳满城风雨,人心惶惶,谁知道厄运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不如效仿窦融,远走河西,成就一番事业。
谁也不会料到,中年男子的这一想,竟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五凉历史,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
这个中年男子,名叫张轨。
张轨祖籍甘肃平凉,后来迁徙到河南宜阳县。张轨的祖父张烈为曹魏外黄县令,父亲张温为太官令,主要负责宫廷膳食、酒果等杂务。张轨不仅聪明博学,而且仪表堂堂,为人又儒雅谦逊,深得时人喜爱。他颇有大志,觉得只有读书学习,日后才能博取功名,他与同乡皇甫谧关系很好,便与皇甫谧隐居在宜阳郡女几山,经常向皇甫谧请教讨论学问。在西晋武帝统治的泰始年初,张轨承继了父祖的恩荫,得到中正五品的评级。皇甫谧是东汉名将皇甫嵩的后代,学问声望都很高。他觉得张轨与众不同,才堪大用,就大力推荐。正是在恩师皇甫谧的不断推荐之下,张轨走上了仕途。
皇甫谧先把张轨推荐给当时的军事家、学者杜预,杜预见到张轨之后,觉得此人器宇不凡,就把他所注解的《周易》送给张轨。接着皇甫谧又将张轨推荐给朝廷重臣张华,担任一个五品官。有一次,张轨与张华谈论儒学以及政事利弊,他出众的才华引起了张华的赞赏,认为他是“二品之精”,大意就是在二品等级里也是很优秀的。此后,张华又把张轨推荐给卫将军杨珧。杨珧随即征召张轨为幕僚,后经杨珧奏请,张轨负责太子司马通宿卫。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因为张轨掌管宿卫要职,旋即被擢拔为散骑常侍。西晋元康六年(296年)五月,司马懿第八子司马肜再度担任征西大将军,都督凉雍二州诸军事,张轨兼任征西将军司马一职。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正月,朝廷征召司马肜入朝,张轨也随之回到洛阳。
按理说,张轨的仕途也算一帆风顺,但就在这时候,朝廷发生了司马伦诛杀皇后贾南风事件,使得张轨的前途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贾南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她看到皇上懦弱且有些痴呆,便一度专权,引起了王公大臣的不满。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四月初三,赵王司马伦废黜并赐死皇后贾南风,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由于不得人心,齐王司马同、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屡战屡败,宣布退位,迎接晋惠帝复位,后被朝廷赐死。这场变乱,朝廷许多王公大臣遭到诛杀,包括张华、杨珧以及太子司马通都未能幸免。
就在这恐惧和忧愤中,张轨决定以窦融为榜样,出镇河西凉州,建功立业。
但是,出镇河西谈何容易,弄不好被一些朝廷官员反咬一口,说他肯定与乱党有牵连,想乘机逃脱。那天晚上,张轨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张轨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连夜写下奏章,请求朝廷让他担任凉州刺史。
第二天,朝廷公卿大臣们经过议论,一致推举张轨,认为其才干足以统辖河西。当然,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司马肜,因为司马肜在担任征西大将军期间,张轨是其手下。当初,秦州、雍州地区的氐族、羌族以氐族人齐万年为首领起兵反叛西晋,司马肜率军打败并擒获齐万年,那次战役中担任司马的张轨肯定也有战功。
永宁元年(301年),朝廷下旨,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得到诏书,如释重负,简单收拾一下,便带着家人和少数随从离开洛阳,向河西进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