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银器》,中国首部金银器通史
贯穿三代文明初兴至清末四千年历史
历代出土器物逐一考证解说,唤醒历史中沉睡的奢华世界
启卷之际, 一起“回到历史现场,复活古典记忆”——
观览文物——金银器纯属奢侈品,历朝历代尚俭戒奢,限制乃至禁断金银器制作是经常的举措。金银器更是施展手工技艺的作品,或有造型之美,或有纹样之美,或二美兼具。它多半为实用之器,理想的效果便是有实用与装饰合一之美。
倾听物色——物的造型、工艺与纹饰如何呈现它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如何理解人对物的命名,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念?艺术语汇的发生与演变可于书中细加观察分析,着力捕捉。
辨识纹样——由两汉魏晋云气纹,到大唐卷草,再到各种各样的耍花儿……在柔条蔓卷、密叶娇花的聚合中挥洒线条之魅,有时为主人,有时为宾客,或热闹喧阗,或清宁温婉, “野草花叶细”,“绵绵相纠结”。细辨其纹样于此,闻见彼风采其中。
领会风尚——器皿之外,金银首饰于全书占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所具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大都出现在金银首饰上,虽方寸之地,却是一时代流行纹样之聚珍。
解悟文学——金银器里有“文学”。长沙窑器上的唐诗,磁州窑器上的宋词,还有宋元墓室以诗歌饰壁,不仅见出时代风气,而且显示了工匠的造诣。从诗词与绘画的意境中汲取设计灵感,创造新的造型与纹样,文学是器皿首饰设计的重要蓝本,形成从容自在、意趣盎然的本土美学。
察知历史——从尘封多年的出土金银器中发掘关于设计、制作、使用、传承的信息,进而考察它们的发展脉络。在这个由沈从文开启的研究传统中,扬之水通过融“物”入“文”入“史”的书写,赋予金银器生命的气息。它所承载的文化史意义,如西谚所谓:“堪值等重之黄金。”
二 纹样设计
法仪或曰法式一旦确立,百工依法从事,中规中矩,则不论巧拙,均可做出合格的产品。在“设计”一词付之阙如的古代工艺设计史中,法式就成了关键词,从而使工艺品的生产有组织、有秩序,容易达到标准化、通用化、程序化,又格外方便于功能的置换,使生产很容易形成规模。
…………
本书开篇第一章的先秦,依传统历史纪年,便是夏、商、周三代,是跨越近一千五百年的一个时间概念。中国古代金银器发轫于四千年前,相当于夏代,以制作简单的饰品如耳环为主,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和北方地区。只是这一来自欧亚文化的技术和艺术在初始阶段的数百年里,发展很缓慢,直到商周时代方才逐渐出现流行的趋势,分布地区益广,且呈现若干地域特征,青铜器纹样以及范铸技术也开始运用于金银器制作。至春秋战国,而众声喧哗,进入一个高峰。在这一漫长的时段里,金银器的发生和发展可以粗略概括为“金”风东渐与戎入中原。前期以外来影响为多,后期则是外来艺术本土化的进程。
两汉魏晋金银器最为流行的是云气纹,它是从好仙道、求长生的社会风气中生长出来的装饰趣味,起始于帝王,然后渐次扩展到整个社会,且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几乎无所不在的流行纹样。《淮南子·原道》曰:“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匝。”此语虽是论道,但充满汉代装饰领域的云气纹,也正是这般气象。从玉器和青铜器里走出来的线条,在灵异世界的想象中,随风弥散,与云舒卷,或似山之叠嶂,或似水之扬波,锻炼出千姿百态。勾描山水,图画瑞兽,为百怪留影,为神仙写貌。简捷,传神,力乃在是;灵动,俊健,韵乃贯之。第二章第一节因特举汉金银错铜杠箍为具有图谱意义的一个实例。
经南北朝至隋唐,云气纹为缠枝卷草所取代。它几乎充塞于各个装饰空间而形成特有的时代风格,乃至被接受唐文化的日人呼作“唐草”。“大秦之草”“如意蔓”、海石榴,摩竭、狮子,多曲长杯、鋬手杯,唐代的金银器设计以容纳百川的胸襟,把不同地域不同来源的造型与纹饰会聚在一起而形成自家风格。时值诗歌的黄金时代,创作极盛,接受亦广。前面提到长沙窑器以诗歌为饰,是唐诗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显例。金银器自然也披拂着诗意的风。“溪边花满枝,百鸟带香飞”(吴融《溪边》),诗人捕捉到的画意,同样是金银器设计的构思来源之一。敦煌变文《百鸟名》也仿佛为金银器纹样挑选角色,布置画面。唐代花卉很少写实,最接近写实的牡丹、莲花、海石榴,也常常采用变体。宝相花与缠枝花,都是追求无限伸展,缠枝则更注重八面来风的效果,即便组织为规整的团窠,也依然以枝条的宛转、枝叶的偃仰欹侧带着无所不在的风。
目次
序
凡例
导言
卷一 远方图物: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第一章 先秦
第一节 发展概貌:“金”风东渐与戎入中原
第二节 兵戎佩服
一、战国之前
二、战国时代
第三节 宫室器用
第四节 金银错嵌器
第五节 纹样设计
一、近取本土
二、远方图物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有图谱意义的一个实例
第二节 器具
一、车马具,兵器
二、器皿
三、其他
第三节 饰品
一、首饰之一:簪和钗
二、首饰之二:步摇花与步摇冠
三、首饰之三:金胜、金钿、金珰
四、耳饰及其他
五、带具
六、牌饰与饰片
第四节 古滇国金银器
第五节 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金银器
第六节 西域出土金银器
卷二 别树鸟同声:隋唐五代辽
第三章 隋唐五代器皿
第一节 装饰纹样之大要
第二节 风格演变概略
第三节 酒食器
第四节 香器
第五节 日常杂用之器
第六节 舍利容器及其他
第七节 金银釦与金银平脱
第八节 吐蕃金银器
第四章 隋唐五代饰品
第一节 钗与簪
一、折股钗
二、钿头钗与钿花钗
三、花钗与凤钗
四、步摇及其他
五、簪
第二节 宝髻、花钿与花冠
第三节 梳篦、耳饰及其他
第五章 辽代
第一节 纹饰、造型之大概
第二节 器皿
一、酒食器
二、其他
第三节 饰品
第四节 舍利容器及其他
卷三 自一家春色:两宋金元
第六章 两宋金元器皿
第一节 两宋器皿
一、酒食器的类型、名称与用途
二、酒食器的造型与纹饰
三、日常杂用之器
四、香器
五、舍利容器
第二节 大理国金银器
第三节 金元器皿
一、酒食器
二、妆具及其他
第四节 余论
附:代表宋元筵席用器基本样式的两组实例
第七章 两宋金元饰品
第一节 装饰纹样之大要
第二节 钗与簪
一、折股钗:缠丝、竹节、鈒花
二、花头簪钗:并连式、桥梁式
三、宋式簪举略
四、元式簪钗举略
第三节 梳篦
第四节 耳环
一、宋金西夏耳环
二、元代耳环
第五节 “三金”:手镯、戒指、帔坠
一、金钏
二、金戒指
三、金帔坠
第六节 项牌、佩饰与佩件
一、项牌
二、佩饰
三、佩件
第七节 巾环、帽顶及其他
一、巾环
二、帽顶及其他
第八节 腰金、佩鱼
第九节 节令时物
一、春幡
二、闹蛾与灯毬
三、艾虎、钗符、香佩
四、延寿带、百事吉结子及其他
第十节 马具
余论
卷四 繁华到底:明代
第八章 明代器皿
第一节 酒食器
一、酒注
二、酒盏、酒盂、盘盏
三、高脚杯与镶金银木锺木碗
四、劝杯
五、爵杯
六、套杯
七、托盘
八、茶壶、茶匙
第二节 日用杂器
第九章 明代饰品类型与样式
第一节 䯼髻与簪
一、䯼髻
二、各式簪钗
第二节 凤冠、特髻、凤簪、帔坠及其他
一、凤冠,特髻
二、凤簪、帔坠及其他
第三节 耳环与耳坠
一、耳环
二、耳坠
第四节 手镯、戒指、钮扣
一、手镯
二、戒指
三、钮扣
第五节 佩饰
一、事件儿
二、坠领
三、禁步与玎珰七事
第六节 网巾圈、帽顶及其他
一、网巾圈
二、帽顶
三、束发冠
四、带銙、绦钩与绦环
附:女性首饰主要品类个案举例
第十章 明代饰品题材举例
第一节“万寿”
第二节 释道
一、藏密风格的装饰题材
二、观音及其他
第三节 戏曲故事
第四节 瀛洲学士图及其他
第五节 四时行乐
第六节 应节纹样及其他
一、绵羊引子
二、闹蛾
三、春幡
四、瓜鼠
第七节 余论
一、关于明代藩王
二、流行纹样与通俗文学的对应
三、主顾与银匠
卷五 曲终变奏:清代
第十一章 清代器皿
第一节 酒食器
第二节 礼仪用器•供器•摆件
第三节 其他
第十二章 清代饰品
第一节 特色首饰
一、钿子
二、扁方,宝盖,扁簪
第二节 簪钗
一、耳挖簪
二、象生
三、面簪,流苏
四、其他
第三节 耳环与耳坠
第四节 手饰、项饰与佩饰
一、手镯,戒指,搬指,指套
二、项饰
三、佩饰
附录一 群媛谱
附录二 图片来源总览
附录三 引用文献
后叙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