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广东汉剧史研究/客家学研究丛书·第五辑
0.00     定价 ¥ 89.8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6829924
  • 作      者:
    李荀华,曹应秋
  • 出 版 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荀华,嘉应学院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国韵文学刊》《古汉语研究》等国家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论诗经四言组合的文化维度》(1992年)《周易韵语对诗经音律的影响》(1994年)《诗经重言叠字的文化解读》(1998年)《论“和”对诗经音律理想化的影响》(2006年)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诗经四言音律初探》(1994年)被收入《诗经研究年鉴》;出版专著、合著4种,其中《诗经音律的美学建构》(2002年)曾有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山口智也在日本《汉学研究》上重点推介;主编或参编《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等教材5种,编著《面向新世纪素质教育》获省、市、大学各级社会科学论文、论著奖励18项。

展开
精彩书摘
  《广东汉剧史研究/客家学研究丛书·第五辑》:
  外江戏在粤东有成人班、童子班、咸水班名称之别,咸水班是指演员阵容小、行当不齐全、服装设备不完善的半专业戏班。韩江流域有“上四大班”和“下四大班”之称,具体见前文所述。
  清末光绪年间,普宁县洪阳设科班,特请湖南伍先生教戏,与此同时,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老福顺四大外江班成立。由于外江班技艺较高赢得声誉,故贬本地班为咸水班。家喻户晓的“咸水不要假外江”一词,即从此出。在众多的戏班中以普宁荣天彩、潮州新天彩、潮阳老三多、澄海老福顺四大班最为著称。广东汉剧史上所谓“四大外江班”指称的就是这四大班社。
  荣天彩班为四大班之首,由清光绪年间普宁人李爱家创办。班主“爱爱”(潮州读音),姓李(又一说姓魏),住潮州下水门附近。该班经常到闽南的诏安、东山、云霄、漳浦等地演出。光绪末年,外江梨园公所以荣天彩为主要班底召集潮州外江戏班名角、组织实力阵营到上海演出,时人认为“与京皮黄及越剧相较,未曾逊色”。民国初年荣天彩班开始组团到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亚、爪哇、暹罗(泰国)等地演出,外江戏正式开始走出国门。著名演员有姚显达、陈隆玉、郑耀龙、盖宏元、苏长庚、吕毛、张全镇、唐冠贤、黄玖莲、丘赛花、钟熙懿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六郎罪子》《五台山》《钓金龟》《打洞结拜》《四进士》《落山别》《明公案》等。
  新天彩班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前由潮州人创办,创办者谁何,已无史可查。全班58人,班主陈二舍(名字不详),潮州庵埠人,富商出身。该班先后搭班的著名演员有黄春元、丘赛花、涂大枝、梁才、张来明、林南辉、赖裕宣、詹阿镜等,演出剧目以《凤仪亭》《仕林祭塔》《贵妃醉酒》《三气周瑜》《击鼓骂曹》《骂阎罗》《法门寺》等较为著名。
  老三多班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前由潮阳人创办,创办人已无从稽考。全班58人。民国初期,班主叫李四舍(其名不详,因出身有钱人家,排行第四,故称“四舍”,又称四公子),住潮州开元寺附近,其父是个富商,经营碗店、纸店。老三多班当时活动区域很广,有时到梅县、淞口、三河、湖寮等地演出。清宣统初年(1909),老三多班100多名艺员到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公演,历时3年之久,影响极为深远。这是继荣天彩之后外江戏第二次下南洋,而且比第一次影响要大得多。自此,南洋群岛华侨中的外江戏爱好者,相继成立业余组织。著名演员有:红面张来明(林壬子的师叔,也是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黄桂珠及其父亲黄茶才的师傅,多才多艺。能演300多出戏)、老生阿盖、乌面阿田以及蓝衫松正、德金等。表演的代表剧目有《清官册》《刘金定》《罗成写书》《猪屠记》《打跛驴》《昭君和番》《对绣鞋》等。
  老福顺班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前由澄海人创办,创办人同样沉淹史事,全班58人。先后参加过这个班的知名艺人有曾长锦、张朝明、陈妈允、张金介、蔡荣生、李叠钉、邹进龟等。以演出《洛阳失印》《珍珠衫》《打侄上坟》《王茂生进酒》《蝴蝶梦》《丛台别》等剧目较为出名。
  四大班中的男旦有乌衣代、吕毛、兴隆,继之有张全镇、张富镇兄弟等。其中以吕毛(外号“大头兰衣”)最为出名,他唱做兼优,特别是做功非常细腻。张全镇则正当年青,形貌甚美,嗓音又好,为师傅兰生所器重,一年之内教会张全镇演唱《昭君出塞》(当时旦角的首本戏),又把失传多年的《贵妃醉酒》传授于他,次年在潮州登台亮相,轰动一时。
  过去,外江戏的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各行当均由男角扮演。直到1908年前后,女须生黄玖莲(又称九嫂、金九)的出现,开创了外江戏男女同台演出的先河。黄玖莲是广东省饶平县人,工老生,起先她在《蓝芳草》(即《蓝继子》)一剧中扮演蓝芳草,以后亦演过老旦。其后,是丘赛花(与黄玖莲是姑嫂关系)、钟熙懿(梁素珍的老师)和黄桂珠等人,开始了女性艺人饰青衣、花旦的历史。
  丘赛花是20世纪初活跃在外江戏舞台上的著名花旦,又是最早进入外江戏班的女演员之一。丘赛花专攻花旦行,以表情丰富、善于充分演绎人物内心感情著称,她脍炙人口的剧目有《贵妃醉酒》《薛蛟吞珠》《昭君出塞》《庄子扇坟》《凤仪亭》《卖胭脂》《观妙归神》等。她的表演能打破封建思想的约束,从人物塑造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舞台语言非常到位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多种类型女性追求爱情的各种心理状态,而且对道具的运用也匠心独到。如《庄子扇坟》一剧中有一段旋转椅子的表演,至今为人乐道。丘赛花表演大胆泼辣,舒展酣畅也是其一大特点,她在老三多、老福顺、荣天彩、新天彩均演过戏,名满粤东和东南亚。而且戏路很宽,她在潮汕插班演出时,既演外江戏,也能演潮剧,如她演的潮剧《桃花扇》等也颇为成功。
  丘赛花在当时不仅流动演出于潮梅各地,并曾先后到过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也大受观众欢迎,至今潮州外江梨园公所的一块石碑上,还有丘赛花捐款一百盾(按:当系印度尼西亚货币)的记录。
  名角的成功离不开著名乐师。四大班傲视业界之时,名动梨园的汉剧乐师也纷纷涌现,如杨河清、张汉斋、詹桃李等。
  ……
展开
目录
总序
绪言

第一章 外江戏流变与广东汉剧生成
第一节 广东汉剧生成的社会因素
第二节 广东汉剧生成的文化因素
第三节 其他文化基因对广东汉剧生成的渗透
第四节 广东汉剧的源流
第五节 广东汉剧的流传路线

第二章 广东汉剧兴盛与凋敝
第一节 广东汉剧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广东汉剧兴盛的表现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叶广东汉剧凋敝的原因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广东汉剧凋敝的现状

第三章 广东汉剧振兴与困守
第一节 广东汉剧振兴的人文氛围
第二节 广东汉剧振兴的人文格局
第三节 广东汉剧的十年困守

第四章 广东汉剧新生与繁荣
第一节 广东汉剧新生与繁荣的主要根源
第二节 广东汉剧新生与繁荣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当代著名广东汉剧大家:丘丹青、梁素珍、李仙花、杨秀微

附录一 广东汉剧各行当的表演特点和历代名艺人的精彩表演
附录二 广东汉剧唱腔结构与艺术特色
附录三 广东汉剧乐队与伴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