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所所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代序)马军
2021年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65周年。65年以来,历史研究所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是国家命运和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它有过光荣和艰辛,也有过苦难与迷茫,在那历史研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年代,在赤浪滔天的“文革”岁月,在经济大潮猛烈冲击人文学科的日子里,历史研究所虽屡遇困境,却历久弥坚,终于发展成为南北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史学重镇。近年来,中国当代史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的新学和显学,毫无疑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发展之路的重要特征和基本逻辑,其本身就是当代史研究的优异选题和典型案例,内容精彩纷呈!
1956年以来,历史研究所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1978年复所以后的《五卅运动史料》《近代上海大事记》《现代上海大事记》《上海史》《上海工人运动史》《上海通史》(1999年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众多,因各种原因而未竟的课题,其背后整箱整箱的未刊资料和相关档案留存至今。这笔丰厚的学术遗产,是底气,是骄傲,也是路标和指南。知古鉴今,当我们陷入迷途之时,它们是引领我们迈向未来的智慧之手。
在历史研究所的学术史上,不仅有李亚农、周予同、杨宽、徐崙、沈以行、方诗铭、汤志钧、唐振常等闻名遐迩的史学大师,也有章克生、马博庵、雍家源、叶元龙、吴绳海、倪静兰等功勋卓著的史译名家,真可谓群星辉映,灿若星辰!65年来,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数百名所内前辈同人,为求真、求实,青灯黄卷,殚精竭虑,克服各种干扰,忍受诸多委屈,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和年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学术之忱、信念之光和人性之美,超越时空,跨越生死,长相吾等后辈左右,终非极少数“魑魅魍魉”所能掩蔽。这就是历史研究所的精神!
历史研究所从初创时期位于徐家汇漕溪北路20号(后为40号),到暂借田林路2号3层,再到中山西路1610号1号楼14层,直到如今的2号楼8层东侧,曾经数易其地。虽然时光如梭,环境已变,再也回不到往昔的景象,但所图书资料室的20多万册旧藏,无不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似乎总在提醒今天的读者: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术人生;历史研究所又应如何尽快地实现研究的国际化、图书资料的电子化和管理的制度化,以积极适应大时代的变迁……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