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了上海近现代诞生的戏台、舞台、茶园、剧场等演出场所,对它们进行了系统梳理。既提及了豫园旁边的城隍庙老戏楼、昆曲传字辈曾演出的徐园,又谈到了大名鼎鼎的大世界、笑舞台、夏令配克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等风云一时的剧场,以及和平影都、美琪大戏院、兰心大戏院、天蟾舞台、上海音乐厅等至今仍宾客如云的老剧场。
大光明影戏院,又称大光明大戏院(GRAND THEATRE)、大光明电影院,位于卡尔登跳舞场原址之静安寺路五十号,即今南京西路216号大光明电影院。该院由英人芦根创办之大光明影戏公司投资建造,华人胡治藩负责经营管理,观众席一千二百余座,1928年12月23日开幕,首映影片《笑声鸳影》。开幕当日,《申报》之《大光明影戏院开幕》介绍了该院地点、建筑、布置、座位、招待、乐队、影机等七方面“戏院之特点”:
静安寺路五十号,大光明影戏院,卡尔登跳舞场原址。开幕日期:十二月二十三日。只映夜场,九时一刻一次;日夜三次,三时、五时半、九时一刻。
戏院之特点。一地点:地点适中,交通便利。任何车辆,可直达门口。二建筑:全院雕髹装饰,尽出名师心裁,堂皇富丽,冠绝一时。三布置:设置完备,有茶室、酒排、会客室、吸烟室、侍候室等,坐息咸宜。四座位:本院座位,由泰昌公司承办,舒适异常,共有千二百余座,为上海绝无仅有者。……七影机:特自外洋运到最新式之影戏机,清晰异常。且本院司机人,有十八年之经验,配光正确,黑白分明。……
序
绪论:上海剧场研究之背景、现状和缘起
第一节 研究背景:民国热、剧场学与上海学
一、“近代上海”与“民国时期”
二、戏剧学与剧场学
三、上海学与上海剧场研究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史料搜集与条件分析
一、研究现状及史料搜集
二、研究条件及资料分析
第三节 研究缘起:上海演剧场所溯源
一、古代上海的演剧场所
二、开埠初期的演剧场所(1843―1853)
三、都市雏形期的演剧场所(1853―1890)
四、都市转型期的演剧场所(1890―1911)
第一章 传统:戏曲类型之演出场所
第一节 昆剧场
一、近代上海的昆曲戏园和戏台
二、民国时期的昆曲戏园和戏台
三、昆曲戏园的舞台式样
第二节 京剧场
一、近代上海的京班戏园
二、民国时期的京剧舞台戏院
三、京剧场的舞台式样
第三节 粤剧场
一、近代上海的粤剧戏园
二、民国时期的粤剧舞台和戏院
三、粤剧场的舞台式样
第四节 越剧场
一、民国时期的越剧舞台和戏院
二、越剧场的舞台式样
第五节 淮剧场
一、早期淮剧场及其舞台式样
二、民国时期淮剧场及其舞台式样
第六节 其他戏曲类演剧场所
一、扬剧场
二、锡剧场
三、甬剧场
四、绍剧场
五、沪剧场
六、滑稽戏场
第二章 西化:话剧类型之演出场所
第一节 近代上海之话剧场
一、近代上海的话剧场
二、近代上海话剧场的舞台式样
第二节 民国前期之话剧场
一、民国前期的驻演性话剧场
二、民国前期的临时性话剧场
三、民国前期话剧场的衍变轨迹
第三节 民国中期之话剧场
一、民国中期的驻演性话剧场
二、民国中期的临时性话剧场
三、民国中期话剧场的类型及其衍变轨迹
第四节 民国后期之话剧场
一、民国后期的驻演性话剧场
二、民国后期的临时性话剧场
三、民国后期的话剧场类型及其衍变轨迹
第三章 融生:影戏两用类型之演映场所
第一节 清中后期之影戏场
一、都市转型前期的影戏场(1890―1900)
二、都市转型后期的影戏园(1900―1910)
第二节 民国前期之影戏园
一、民国初年的影戏园(1911―1919)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影戏院(1920―1927)
第三节 民国中期之影戏院
一、“黄金十年”前期的影戏院(1928—1932)
二、“黄金十年”后期的影戏院(1932—1937)
第四节 民国后期之影戏院
一、孤岛时期的影戏院(1938—1941)
二、沦陷时期的影戏院(1942—1945)
三、国共内战时期的影戏院(1945—1949)
馀论:上海近现代剧场调查研究综述
一、三大剧场类型
二、其他类型观演场
三、调查综述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