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创新的演变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按照流行的商业语言定义,即正处于“颠覆性的创新时代”,诸多科技大规模地应用,如同当年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大批伟大作品一样,让人们每天都感觉到有一种前进的“推背感”,而数字时代的真正创新者也必是那些能够将人文和科学联系在一起的人,这就不得不提到文艺复兴的巨人——达 芬奇了。纵观达 芬奇的传奇一生,就是不断打破行业边界的探索之旅。每一次作品的产生,都是他探索新的领域知识的旅程:对人体的临摹开启了他对人体构造的探索;对建筑工程的参与激发了他对工程学研究的热情;计时装置的设计引发了他对时间命题的哲学思考。他的目光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常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理解人和自然,改写了科学和技术的法则,许多东西我们今天仍在沿用。因而,真正的创新者都应当以达 芬奇为师,从他身上吸收缔造伟大产品的能量。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所谓“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同时创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而后,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了创新理论,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大多数创新学者强调,“历史方法”在创新研究中相当重要,原因有三:其一,创新十分耗时,它是基于对未来的推测,创新结果在较长的时期内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对任何创新的研究都需要了解其历史。其二,创新能力是通过复杂的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而得到的。其三,创新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正如Lazonick(2002)所指出的,“影响创新的社会条件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并且在不同的生产性活动中也会变化;因此,对创新型企业的理论分析必须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创新历史模式的复杂性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异质性,还反映了技术创造过程在不同产业和国家间的多样性,这些特性使得构建历史发展的总体计划存在一定困难。一些创新史学家和分析家提出了“时代分类法”,该方法建立在定义整个发展时期的“关键技术”之上。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熊彼特在《商业周期》一书中提出的“波动理论”——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波形成的根源,并且长波是以主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普及应用、生产技术突破性发展为标志的。佩蕾丝①在熊彼特的基础之上将演化经济学、系统理论等内容加入到经济长波的研究之中,他指出18世纪末以来的世界经济共出现了五次发展巨浪,分别为1760年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时代,1829年开始的蒸汽动力、煤炭、铁和铁路等得到应用的时代,1875年开始的以钢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和电力等为标志的时代,1908年开始的石油、汽车、石化产品大量生产的时代,以及1971年开始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的时代。并且他认为,2020~2030年会出现由生物技术、生物电子、纳米和新材料等技术革命所引发的第六次发展巨浪。具体技术革命时间及各时期的美国主流企业,如表1-1所示。
表1-1 技术革命时间及各时期的美国主流企业
然而其他不依赖“波动理论”的研究工作则强调少数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虽然这些理论很有价值,但过分强调了所谓关键技术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他也可能很重要的创新和经济活动领域。在下文的讨论中,笔者对只强调“关键创新”的“变革”效应的历史观点提出挑战,并认为需要认真考虑一系列创新模式、制度过程与组织形式之间的共存问题。
本章关于创新随时间演变的讨论强调,在连续时期内创新过程发生的结构变化,可以通过“创新系统”的概念加以表述。在采用创新系统框架时,笔者聚焦于经济活动结构和相关制度的变化,同时也关注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知识生产和流动模式的变化。下面首先回顾在世界经济中推动工业化的近代史观点。随后讨论工业化不同阶段中创新过程的结构变化,包括1760~1850年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好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其私人和公共组织在新的创新领域中展开竞争与合作,这是一种仍在进行当中的创新模式。
1.1.1 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进步的根基
1. 制度和创新
大量的“世界史”文献一直在试图解释18世纪后期西方的崛起,尤其是欧洲国家实现了生产率持续增长的突破。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突破马尔萨斯陷阱①,从依赖增加劳动力投入、扩大劳动分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创新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并实现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
对这一历史争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波莫兰兹,他认为18世纪中叶之前日本、中国和印度基本处在经济发展的同一水平——这种相似性令人惊讶。但为什么只有西北欧实现了基于创新的发展转型?波莫兰兹认为有两个因素是关键性的:首先,欧洲列强将其占领的殖民地作为制造业市场和食物与原材料的来源;其次,欧洲将煤作为新的能源。
另一种对西北欧工业化的解释强调了制度的变化(Wallerstein,1974)。该观点指出,产权的出现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琼斯(Jones,2003)提出了另一种对制度的分析观点,他指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比对阻止经济增长的理解要少得多。琼斯强调了政治制度对创新所起的抑制作用,这些政治制度建立在政治和军事集团强征暴敛的基础之上。只有当这些统治者的权力在危机中被削弱,创新的机会才会增多。由于西北欧国家政治集团的政治权力在14~17世纪被逐步削弱,因此在世界经济中基于创新的持续经济增长首先在这个区域出现。
现有文献在以下问题上存在分歧:发展时间上的差异;不同因素在推动制度形成中的相对重要性,如私有产权及军事集团力量的削弱等。但采用这一方法的所有学者都强调,“制度变化”是创新导向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创新
绝大多数经济史学家将1760年左右发生在英国和北欧的工业发展视作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分水岭。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创新是全面性的,包括技术、组织和制度的变革,涵盖了众多产业和产品群,与强调蒸汽动力和纺织技术这些划时代技术突破的经典历史解释形成鲜明对照(Mantoux,1961)。
3. 技术进步的产业(部门)模式:专利证据
关于工业革命中创新速率和部门分布的变化情况,一个重要证据是这一时期的专利统计数据。由于获取专利的成本很高(在英国大约为120英镑,同时期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是50英镑),并且很多发明者难以找到专利代理人,因此专利数据是一种“有偏”的证据,但在工业革命时期没有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并较为完备的其他数据源。麦克罗德发现,专利申请在1750年后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关于资本品②的相关专利。这一时期获取专利增长最为迅速的两类技术是动力技术和纺织机械。其他资本品的专利申请增长趋势也非常明显,包括农用设备、酿造、造船、运河建设和冶金等,虽然资本品的专利数占总专利数的份额在1750~1800年是呈上升趋势的,但英国资本品的专利份额在这一时期始终没有超过40%。
这一时期大量的发明活动集中在消费品上。伯格和伯格斯特伦(Berg and Bergstr?m,1998)指出,消费品专利主要针对创新度较小的产品,如带扣、纽扣、橱柜、家具和双孔构架船等。事实上,纺织部门中的很多专利活动——大约有1/3——包含新的产品。工业革命中纺织部门的众多发明活动还包括新型的丝线和织物,而这些发明主要针对消费者市场。专利证据表明,工业革命时期存在宽泛的技术变革。但是,由于用专利数据反映创新活动有局限性,笔者在以下论述中将主要从定性角度集中分析讨论“产业创新结构”。
4. 产业变化模式:技术史
1)蒸汽动力和纺织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与三项创新——纺织机、水力纺纱机、自动化机械密切相关。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的产出、劳动生产率、企业规模、资金利用及其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份额都大幅度增加,棉纺织业的增加值从18世纪60年代的不到50万英镑上升至19世纪20年代中期的2500万英镑。正如这些显著变化所显示的,纺织业在发展巅峰期占据了制造业产出份额的25%。在其他部门,创新和生产率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关键创新是瓦特发明的蒸汽发动机,它于1776年被第一次引入,并经常被视作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标志性技术。但冯塔泽曼(Tunzelmann,1978)关于蒸汽动力的研究表明,蒸汽机的扩散相对较慢,它相对于当时已有的动力技术来说只具有较小的经济优势(因此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蒸汽机对英国经济其他产业的前向关联与后向影响也非常有限,这进一步减弱了其“催化反应”的效果。综上所述,对英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涵盖了众多的技术和产业。
2)其他部门中的创新
虽然工业化发展意味着农业在一国经济产出中份额的下降,但英国的农业却在1750~1850年经历了快速发展,并表现出较高的创新性。这一时期,关键性创新主要集中在农业工具、耕作设备(犁、耙、锄头、磨刀石、扬场和脱粒设施等)的开发上。农业创新与19世纪30年代农用专业化设备产业的出现密切相关,而这反过来促使大量小型铸造厂和工程工厂数量的增加。与农业部门技术变革密切相关的各种创新发生在食品加工、销售和消费中,这主导了工业革命期间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制造业的发展。食物保鲜、冷藏、烘烤、酿造、谷物磨粉等行业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生产设施规模的扩张及企业和生产的组织创新。
与农业部门类似的一个典型创新部门是玻璃制造部门,该部门主要生产各种差异化产品——从窗户玻璃、瓶子,到灯具、容器和眼镜等,它们已在各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玻璃行业是早期工业革命中极少数具有大规模生产活动的部门,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试验和研究的进步。但在这一时期,科学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尚未得到普遍认可。在玻璃生产过程中,知识密集度最高的部分是光学玻璃,其开发技术以光学理论为基础,这将科学与生产较好地整合在一起。虽然第一次工业革命总体上还远不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但某些关键部门的发展已经预示了创新具有的重要作用。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钢铁业、化工业、制陶业、机械和机床业、工具业、采矿业,以及纸包装和印刷业等。创新在这些产业和其他一些产业中具有的普遍性及其不同的创新程度再一次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创新不只局限于经济中的“领先部门”,而是存在于所有部门之中。一方面,我们不应忽略纺织部门和蒸汽动力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客观地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对它们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
5. 早期工业化中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学习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创新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对专利数据的分析表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所有发明,事实上都来自发明者个人的努力。这些发明者要么在独立的工作间工作,要么在大型企业中工作。发明者的技能和知识基础源于已有行业,如手表制造、木工、锻造、金属加工等,特别是纺织机械主要在现有的纺织厂中制造和组装。真正专业化的资本品生产部门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
在工业革命中,发明和创新活动高峰期的出现并不完全依赖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性“科学”概念的出现。虽然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过诸如玻璃制造等科学与产业结合的典型个案,且这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科学社团,科学概念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这些早期的“科学革命”几乎没有产生实践价值。虽然这一时期发明家的搜索和学习过程被描述为一种“试错”过程,但这一概念事实上将早期工业化所需知识的复杂度、深度和广度都进行了简化。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