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玉米生态、生产特征及宜机产区区划
第一节 西南地貌与生态特征
一、地貌特征概述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地,西北部与青藏高原相连,东北紧邻秦岭山地,东面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接两广丘陵区,西南边缘与中南半岛的缅甸等国接壤。区域内地形复杂,属于我国地形*复杂的区域之一,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5种大陆地形齐备,除平原面积较小外,其他几种类型的面积都相当广泛。
川西高山高原区位于西南地区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向东南突出的一块边缘地带,大致包括四川岷山—大渡河一线以西地区。偏北部高原地貌清晰、地势平缓,平均海拔3500~4000m,南部被横断山经向河流切割,岭谷高度悬殊,谷地海拔大多在2500~4000m,北高南低,两侧高山对峙,海拔多在5000m以上,有现代冰川分布。
四川盆地自川西高山高原区往东,地势陡降,本区东北部出现四周大、小山脉环绕,中部低陷的典型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北缘是米仓山、大巴山,山脊海拔一般在1500~2500m;东缘巫山海拔1000~2000m;南缘自东向西有七曜山、大娄山,山脊海拔由东向西逐渐下降,从1000~2000m降至800~1800m;西缘自西北向南依次为龙门山、邛崃山、夹金山、大相岭,这些山脉处于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带,靠近盆地一侧为低山,往西逐渐升高直到高山,海拔为1000~4000m,且有不少山峰海拔超过5000m;南缘有大凉山、小凉山、小相岭等,海拔多在1500~4000m。盆地内海拔一般在275~750m,长江紧靠南缘山麓,自西往东在巫山的三峡地区出境。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面积约为9500km2,也是本区内*大平原。
云贵高原居四川盆地之南,位于本区东部,主要包括云南哀牢山以东和贵州大部,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纬度*低的高原。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2000m。西北部(滇中至黔北)尚保存较完好的高原面貌,高原外围已被元江、南盘江、北盘江、乌江等外向河流切割,呈现山原地貌。
横断山区位于本区西部,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岭谷相间的山地组成。广义范围的横断山区,东起四川盆地西侧的邛崃山脉,西至云南西缘的高黎贡山,北段插入川西高原,南段伸至云南哀牢山以西。自东北往西南主要山川依次为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云岭、澜沧江、怒山、怒江、高黎贡山。山势由南向北降低,北段、中段岭脊海拔多在3500~5000m,谷地向南加深,相对高差一般在1000~2500m,金沙江虎跳峡谷深达3000m,南段山岭在滇西呈扇形展开,形成中山、宽谷盆地地貌。
二、光热水土资源与分布特征
1.温度及其分布特征
西南地区年平均温度总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受地理位置、海拔的影响很大,区域分布很复杂。据历年温度资料统计(表1-1),西南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0~20.3℃,区域平均温度为15.2℃。川西北高原温度*低,若尔盖、红原、炉霍、甘孜、德格一线以北地区年平均温度都在6℃以下,稻城、理塘也在6℃以下;四川盆地、贵州大部、云南东北部年平均气温在12~16℃;四川盆地中部、东北部,重庆大部及云南部分地区在16~18℃;云南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四川西南部的攀枝花在18℃以上,个别地区超过20℃。
表1-1 西南地区部分站点季、年平均温度(单位:℃)
西南地区春季平均温度在.0.6~23.7℃,区域平均为15.8℃;秋季平均温度在.1.0~21.6℃,区域平均为15.5℃。区域分布与年平均温度分布特征相近。
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温度在7.6~27.8℃,区域平均为22.2℃。川西北高原*低,在15℃以下;四川中部、东北部,重庆、贵州东部、南部及四川攀枝花为24~27℃,重庆的云阳、北碚等部分地区在27℃以上;云南大部分地区在18~21℃,仅勐腊、景谷等少数地区在21℃以上。
西南地区冬季平均温度在.10.8~15.9℃,区域平均为7.0℃。川西北高原大部分地区在0℃以下;四川盆地、重庆、贵州、云南中北部为5~10℃,贵州的毕节、习水等地在5℃以下,云南的南部普遍在10~15℃,而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包括攀枝花、永仁等地)在15℃以上。
2.日照时数及其分布特征
根据日照时数资料统计(表1-2),西南地区年日照时数在770~2645h,云南、川西高原在1800h以上,川西高原西部、云南西北部在2000h以上,日照*多的甘孜、炉霍、稻城、盐源、仁和、永仁、宾川等地在2400h以上。四川盆地和贵州日照时数偏少,普遍在1400h以下,四川盆地的西部不到1000h。
表1-2 西南地区部分站点日照时数统计(单位:h)
西南地区春季日照时数在206~810h,区域平均为425h。川西高原、云南在500h以上,多数地区在600~700h,其中,稻城、金沙江干热河谷在700h以上。四川盆地、重庆、贵州普遍在500h以下,特别是四川盆地的西部、重庆的东南部和贵州的东部只有200~300h,平均一天不到3h。
夏季是西南地区日照时数*多的季节,区域平均430h。川西高原西北部500~600h、川西高原南部和攀西地区400~500h;云南大部分地区300~400h,只有少数区域为400~500h。四川盆地300~600h,东北部日照时数偏多,为500~600h,西部偏少,只有300~400h;贵州普遍在400~500h。
西南地区秋季日照时数*多630h,*少不到150h,区域平均320h,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川西高原西北部500~600h,甘孜、稻城等地在600h以上;川西高原东部和云南的西部及南部大部分地区在400~500h,云南东南部、贵州的南部地区在300~400h,四川盆地普遍在200~300h,四川盆地的西部、南部普遍偏少,都在200h以下。
西南地区冬季日照时数*少不到100h,*多770h,区域平均310h。川西高原和云南是日照时数*多的区域,在400h以上,具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多的趋势,稻城、乡城、丽江、木里、盐源、仁和、永仁、宾川在700h以上,四川盆地和贵州普遍在200h以下,有个别地方不到100h。
3.降水量及其分布特征
据降水资料统计(表1-3),西南地区年降水量在320~2390mm,区域平均1045mm,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均匀。川西高原西北部*少,大部分在800mm以下,特别是*西边的石渠、巴塘、得荣一线都在600mm以下;云南中北部、贵州西北部、四川盆地中部为800~1000mm,四川盆地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南山地的安宁河流域、贵州东南部、云南西南部在1000mm以上,其中部分地区在1200mm以上。
表1-3 西南地区部分站点降水量统计(单位:mm)
西南地区春季降水量*多530mm,*少不到100mm,区域平均214mm,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20%左右。川西高原西南部、云南中北部春季属于干季,降水量很少,占全年的15%以下。一些区域,如米易、盐边、永仁、稻城、得荣、丽江、宾川占全年的10%以下;四川盆地东北部、贵州东部春雨早,春季降水量在300~400mm,约占全年的20%;四川盆地中西部、贵州西部、云南的东部和南部春季降水量在200~300mm,占全年的15%~20%。西南地区夏季是降水*多的季节,*多达1500mm,*少为230mm,区域平均540mm。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2%。川西高原西部、北部在400mm以下,占全年的55%~65%;川西高原的中部和南部、四川盆地的大部、贵州的中部和北部、云南的中部和东北部夏季降水量在400~600mm,贵州的西部、云南的南部、四川盆地的西部(雅安、乐山)及北部的北川等地在600mm以上。
秋季区域内*大降水量530mm,*小不到100mm,区域平均240mm,约占全年的23%。川西北高原大部、四川盆地的什邡—仁寿—荣县一线、贵州的西北部、云南小部分地区在200mm以下,四川盆地的东北部、云南的南部和贵州的小部(普安、六枝特区等地)在300mm以上。其余区域都在200~300mm。
冬季降水量都比较少,普遍只有几十毫米,区域平均不到50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左右。
三、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成因浅析
西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低温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
(一)干旱
1.干旱的区域分布及变化
干旱是西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虽然西南地区降水量总体上不算少,绝大多数地方都能满足玉米生产的要求,但是,由于季节性分配不均,常常出现季节性干旱,如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干,对玉米生产影响*大的有春旱、夏旱和伏旱。特别是有些年份出现春夏连旱、夏伏连旱、伏秋连旱的两连旱,有些严重的年份会出现三连旱,对玉米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但不同区域出现干旱的种类有所不同,差异较大。川西高原一直到云南的西部都是冬春干旱区;四川盆地西部,云南的大理、昆明及贵州的毕节以西为冬春夏旱区或春夏旱区;四川盆地的中部、贵州的中东部为春夏伏旱区;四川的东北部、重庆东部、贵州东南部为伏旱区。
春旱(3~4月):主要制约小春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对春玉米的播种、育苗造成影响,往往因春旱严重而不得不推迟玉米的播种时间造成玉米减产。
据有关研究,西南地区春旱的频发区主要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的西部、贵州的西北部等地。云南除西北怒江、迪庆的部分地区春季雨量较多,春旱不突出外,其余各地春旱频率在70%以上,其中大约有60%的县市春旱频率在90%以上。以云南全省80个县发生春旱为严重春旱年进行统计,1949~1990年出现严重春旱的有1950年、1951年、1954年、1955年、1958年、1960年、1963年、1965年、1966年、1969年、1975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4年、1986年共16个年份,频率达到39%(徐裕华,1991)。
贵州在毕节—安顺—望谟一线以西地区春旱较多,其中威宁、盘州、兴义等地以西的几个县*为严重,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春旱时长超过两旬,威宁*长,达到3旬。此区以东至金沙—平坝—罗甸一线,年平均春旱时长在1.5~2旬,年平均春旱发生次数在0.8~1.0次。1951~1980年,贵州发生大的春旱有4年,分别是1951年、1963年、1969年和1978年,大旱年有半数以上地区都达到中旱标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