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比较论、审美论、本体论、修辞论角度对中外纪录片叙事进行深入浅出的探析,共分为六个章节,约25万字。引用的纪录片案例时间跨度上百年,国外纪录片从1922年的《北方的纳努克》到2021年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我的章鱼老师》等;中国纪录片从20世纪90年代的《望长城》到21世纪的《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故宫》《华尔街》《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者用自己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纪录片叙事意境”“纪录片叙事与古典诗词叙事的相互回归关系”“纪录片叙事亮点”“纪录片叙事修辞”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让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纪录片学习者、创作者、研究者都能各取所需,本科生阅读本书可以掌握创作纪录片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硕士、博士生阅读本书可以获得关于纪录片叙事的更丰富、更深刻、多维度的感悟。
第一章 纪录片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的渊源关系
作为舶来品的影视,在中国的繁衍发展不过 100 多年的历史,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视节目在中国的兴起也是近 30 多年的事情。而叙事的历史在我国则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我们祖先“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结绳”作为汉字诞生前最便捷的叙事方式,祖先用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绳结记录着自己原始的生活状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痕迹,这也是中国人有很高叙事智慧的历史渊源。
再看一下我国上古时期的一首诗歌——《弹歌》:
断竹 / 续竹 / 飞土 / 逐宍
仅仅八个字就准确地描绘出上古人民的一个生活层面:砍伐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击中鸟兽。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蒙太奇叙事段落,其中略去了繁冗的细节,每一个过程的动作都起落在恰当的剪接点上,一个洗炼、流畅、完整而有节奏的狩猎过程被展现在高度浓缩的叙事时空当中,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叙事技巧。我们还会发现,任何一种文化一旦移植到中国这块土壤,就会很快被吸收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机体之中,或排斥,或取舍,或改造,或接纳,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滚滚河流。
电影、电视及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类影像节目,从它们扎根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打上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华民族文化的品格、思维模式以及中国文
学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叙事传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包容纪录片的创作。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行为是趋于整合的。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它们并不必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共有。各个民族的人民都遵照这些文化的目的,一步步地强化了自己的经验,并根据这些文化的内驱力的紧迫程度,各种异质也相应地愈想取得了融贯统一的形态。一组最混乱地结合在一起的行动,由于被吸收到一种整合完好的文化中,常常通过最不可设想的形态转变,体现了该文化独特目标的特征。”a 在世界的几大古老文化中,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具内驱力的民族文化,它具有非凡的整合能力。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同其他文化的撞击中,中国的汉文化总是以自己的完整、系统、规范、秩序和稳定的体系容纳对方。历史已经证明了汉文化的同化力量。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的最大创举就是从法律上允许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允许使用汉字。这可以说是政治家对一种文化内驱力的明智选择。
17 世纪中华文明的主调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与以清为代表的游牧文明的摩擦与融合,一些文化人对汉文化进行了誓死的捍卫,而且占了上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文化的实力。而康熙自己后来也接受了汉文化,他和他的后继者居然编纂了《明史》《康熙字典》以及集汉文化大全的《四库全书》等,这已经表明汉文化在“文明冲突”中不仅没有屈服,而且更加壮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民族文化同样显示了结构的稳固性和包容性。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开了汉朝与西域文化的交流通道,致使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碰撞融汇,最终的结果是西域文化进入长安后被纳入中原文化的河床。唐朝是中日文化交流最为繁荣时代 。在两条文化之河的交汇中,唐朝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东流,这也许是日本的绘画、诗歌艺术乃至文字与汉文化有割不断渊源关系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怀着觊觎之心的西方教会,唆使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汉学专家到中国办报,他们披着传教的外衣,干着文化渗透之活动。然而,这些报纸大多因生存力薄弱而最终停刊,或不得不转让予中国人经营。这同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内部结构的严整、缜密与坚固,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是难以撼动的。
中华民族文化内容庞大、布局严整、结构稳固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力量。这也正是我们想借以说明纪录片进入中国之后,很容易被受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创作者进行重构,在纪录片的意识形态、文化意蕴、思维模式、叙事观念等方面不由自主地放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坐标系里进行测试。这也正是我们想把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放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视野里进行观照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较论
第一章 纪录片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的渊源关系
《诗经》叙事技巧对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借鉴意义
——文化的内驱力作用下的融贯统一 / 005
先秦散文的叙事品格对纪录片叙事的典范作用
——叙事外延的扩张,叙事内涵的聚合 / 015
古典诗词叙事的视觉美感与纪录片叙事的诗意特征
——通过“意境”实现回归 / 020
审美论
第二章 纪录片叙事的审美特质
纪录片叙事的意境美
——“画面具象—文字抽象—意境”的叙事路径 / 029
纪录片叙事的形式美——有意味的形式 / 042
纪录片叙事的节奏美——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 053
纪录片叙事的冲突美——释放思想与观念的最佳方式 / 067
本体论
第三章 纪录片叙事的结构布局
开篇——风格、态度与意义的指针 / 076
主体——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 / 110
结束——惟首尾相援,则附会之体,固亦无以加于此 / 148
转场——送迎积会,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 / 162
亮点——结构之骨肉,内容之灵魂 / 180
第四章 纪录片叙事的形式元素
文字——镜头无法表达的抽象叙事 / 232
镜头——用视觉传情达意 / 281
第五章 纪录片叙事的内容元素
人物——无人不叙事 / 300
故事——叙事中的“叙事”/ 310
修辞论
第六章 纪录片叙事的修辞手法
象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 353
对比——揭示本质,放大细节 / 367
比拟——人与物的角色互换 / 380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