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电影学院202 :现代电影艺术
0.00     定价 ¥ 32.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1163753
  • 作      者:
    [日]岩崎昶
  • 译      者:
    张加贝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岩崎昶是日本电影界的理论旗帜和大师级人物,在拍片创作之余亦著述甚丰。梳理各派理论的入门著作《电影的理论》出版后,针对电影界涌现出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他将之归纳起来,写就《现代电影艺术》一书。

在欧洲,二战后起步的现代电影向传统电影和戏剧理论发起了挑战,一批崛起的“作者导演”创作出众多别具一格的杰作,其聚焦的作品主题、故事的叙述方式、人物的心理描写、电影的视听语言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可谓“从西欧电影的一个窗口,就能看到整个现代电影艺术重要样板的源流”。

◎ 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戈达尔、雷乃……解析代表名作,对比作者风格。

◎ 蒙太奇派vs场面调度派,现实主义vs记录主义……评述美学方向,梳理影史流派。

◎ 现代电影中人的疏离与非理性、精神的破灭与危机……探究幕后思潮,思索媒介未来。

◎ 资深导演倾情献译,精心编校重版出来;复古封面五色印刷,内文75g胶版纸。


展开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岩崎昶(1903—1981),日本著名电影理论家、评论家,也从事电影创作。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德国文学系,1929年参与创立日本无产阶级电影同盟。曾拍摄制作《柏油路》《五一节》等纪录片,并担任《真空地带》等故事片的制片人。作为理论家,著有《电影的理论》《电影与资本主义》《现代日本电影》《日本电影史》等。

 

译者简介

张加贝,导演,代表作品有《樱桃》《午夜心跳》等。现任日本东京电影电视公司导演兼制片人。2008年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大奖等。翻译作品有《大岛渚的世界》(佐藤忠男著)、《电影制作经验谈》(新藤兼人著)、《女人与美》(索菲亚・罗兰著)。


展开
精彩书摘

另一种电影

读历史时常常想到一桩本身并不足取的事件,如1453年君士坦丁堡这座小城被土耳其人攻陷这一事件,却已成为人类世界历史大转变的契机,至少被认为是大变动的标志。“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总是以粗大的黑体字印在世界史年表中。

电影的历史也同样如此。有些作品往往不是什么大作,当然与杰作相去甚远。尽管如此,那些投向人世间的不甚高明的问题和内在探索的勇气,使其价值超出了原作品的评价,给后人以很大影响,起到了时代的纽带作用。这些作品即使不能算作优秀影片,也可以称之为重要影片。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导演的《奇遇》(L'avventura,1960)正是如此。

《奇遇》一片从传统电影创作观念来看完全不成样子。故事的叙述方式、情节的展开手法、人物性格、心理描写——所有这一切都与过去截然不同。这部影片在日本公映后,有位制片人看了说:“要是我的话,无法把这样的剧本搬上银幕。”另一位大导演看了这部影片后,苦苦思索了两三天,经过深思熟虑后,认定自己只能用自己的手法创作电影。《奇遇》就是如此别具一格、令人震惊,然而又是谁都想设法否定却又没能否定的充满美感的一部影片。

女主人公是位名叫安娜[莱亚·马萨里(Lea Massari)饰]的年轻姑娘,她与未婚夫桑德罗[加布里埃莱·费尔泽蒂(Gabriele Ferzetti)饰]加入了有钱伙伴们的小游艇旅行。在利帕里群岛的荒凉岩石中,安娜神奇地失踪了。警察和附近的渔民都没能找到线索。桑德罗决定继续在此寻找,且与安娜的好友—一位叫克劳迪娅[莫尼卡·维蒂(Monic aVitti)饰]的姑娘同行。桑德罗是位建筑家,既懒怠又好色,不久就开始追求克劳迪娅,女方也没表示拒绝。闪电式的恋爱使得两人失去了寻找安娜的热情,他们漫游西西里岛,出入富豪宫殿,参加舞会。这时桑德罗又背着克劳迪娅与一个偶然相遇的女人寻欢作乐,被克劳迪娅当场发现。翌晨,桑德罗眼泪汪汪地站在能够眺望埃特纳山的阳台上,克劳迪娅含情脉脉地拥抱了他,表示原谅。

《奇遇》当时之所以使观众感到新奇,这是因为我们在该片中第一次遇到了安东尼奥尼所喜爱的人物。《夜》(Lanotte,1961)、《蚀》(L'eclisse,1962)和《放大》(Blow-Up,1966)确立了安东尼奥尼的声望,表现了他独特的内心世界,我们随之怀着最初具有的那种期望等待着他的新作。在日本的电影杂志中,有关安东尼奥尼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反复复地印着“毫无结果的爱”,“无法交流”(discommunication),等等千篇一律的套话。顺便说一下,discommunication这个词在任何字典里都难以找到,连英国人、美国人也不懂,好像是日本式的英语。总之,为了安东尼奥尼(?)甚至创造了日本式的英语,我们竟然如此周到地准备好了既成的观念。《奇遇》是其先驱之作。

我不可能在此做安东尼奥尼的专论,但以《奇遇》为开端,他的电影创作方法往往被人忽略,只注意他是新现实主义的嫡系。我们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感觉不舒服,这是因为影片不断地打破墨守成规的条条框框。迄今为止,电影总是打着“现实主义”的幌子教育下一代,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可以被否定或去除的?确切地说,有多少东西可以拍得更真实些呢?新现实主义就此进行了实验。安东尼奥尼把自己的创作方法称作“内在的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o interiore),这是非常贴切的。

 

主人公不在场

1960年,人们在观看《奇遇》时,从始至终被创作者安东尼奥尼牵着鼻子走,受他任意摆布。而且人们也认识到了自己是怎样受从前好莱坞影片的毒害,看电影时又是怎样丧失健全、敏锐的现实感的。这种不舒服的观感与观众对待现实的视角和距离有关。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不舒服的观感已经大大削弱。《奇遇》起到了使这种观感削弱的最初的作用。

《奇遇》除安娜失踪外,通篇没有一处重要事件。就连安娜失踪一事也没太多渲染,没有任何准备、伏线和预感,只是一些事务性的汇报。她是怎样失踪的?究竟是死了,还是被杀了?其动机和心理都不明确——与其说不明确,毋宁说作者对此毫无兴趣。桑德罗真爱安娜吗?真爱克劳迪娅吗?还有他背着她俩去睡那个妓女,那又是为什么呢?作者也没说明其中的原因所在。安东尼奥尼不承认人类行为的连续性与必然性。从不做任何心理描写。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说是事后承诺给观众的。

我在前面谈到的那位女主人公安娜,她在整个影片的三分之一处就消失了。克劳迪娅是之后三分之二的女主人公,她作为女主人公安娜的接替者而存在。从影片内容所占的分量来看,克劳迪娅才是真正的女主人公,这点在电影结束、最后字幕消失后就能明白了。在此之前,人们总是抱着一种安心感,揣度安娜就是女主角,只要跟着她走就能看完全片。这是从前好莱坞电影观众的一种惰性心理。她暂时失踪了。人们兴致勃勃地期待着她重新出现和她出现的方式。她不可能就这么失踪了,也不应该就这么消失了。要么活着回来,要么尸体从海底浮现,总之,只有解开她的谜才算结束,否则影片就不能算完。这就是从前电影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

安娜最终没有出现。失踪的秘密不了了之。影片《奇遇》就这样坦然地结束了。

原来如此。即使安娜不再出现,影片照样结束——居然还有这种创作方法,人们看完《奇遇》后不久,便安于这种既新奇又平凡的想法了。

电影基本上是宿命论镶嵌在自己身上的一种统一形式。实际上,其绝大部分是幻影。如果能从这些幻影中解放出来,影片就能更加接近真实。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奇遇》把这种自我反省的意识尖锐地摆在了现代电影的面前。

 

不再需要“纠葛”(?)

戏剧性的“发展”与戏剧性的“纠葛”这一观念,直至今日仍然存在。有时能助益于电影和电视剧剧作家们的创作,有时则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戏剧就好比是将一个裹着的包袱层层打开,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必须随着舞台上的行动和剧情的发展,揭示出从前不可告人的秘密,产生或增加新的要素,使剧情逐渐走向高涨。相互攻击、相互争斗的人物和集团,思想上的矛盾和对立,等等,都是戏剧永恒的本质。没有这种纠葛,戏剧就不能成立。这是从前戏剧理论的第一课。不仅如此,还要自始至终地贯穿到最后一课,这就是戏剧理论的原则。

这种原则大概还会延续到将来,也许将来某个时期还会更加强化和扩大。但如今有许多人对此完全不信,这样的人在不断增多。戏剧性的发展与戏剧性的纠葛这种观念,是黑格尔主义者赠给现代戏剧的礼物,即观察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发现其变化过程中的共同性,从而确定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可以这么说,矛盾是推动万物运动的力量,悲剧的纠葛同历史的进程一样是戏剧行为的原动力。这里所说的现代主义在不信任之中抛弃了辩证法,同时否定了“戏剧=纠葛”这种传统的戏剧理论,这两者完全是平行的。

意大利人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无论在气质还是创作动机方面都与安东尼奥尼完全相反,却被人们视为安东尼奥尼的同路人。费里尼的代表作之一《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1960)与《奇遇》几乎同时问世,显示了新现实主义之后的新意大利派的特征,且掀起了阵阵波澜,成了整个西欧的一大艺术事件。欧美把富裕、优雅、颓废的资产阶级生活和风俗按片名原文称作“甜蜜的生活”(dolce vita),且形成一般的流行语——只要从这种情形来看,就能看出影片上映当时所引起的轰动。《甜蜜的生活》要比《奇遇》出色得多。

影片一开始就是展开双臂做出祝福姿态的巨大耶稣像被吊在发出世俗的啪嗒啪嗒螺旋桨声的直升机上,越过罗马每个屋顶的上空运往梵蒂冈。最后是以奥斯蒂亚海岸被打捞起来的像恶魔尸体般丑陋的大死鱼作为结束的。费里尼是怎样组织这两个镜头之间的3小时长度胶片的呢?

影片的中心人物马尔切洛·鲁比尼[马尔切洛·马斯特罗扬尼(Marcello Mastroianni)饰]与其说是罗马的新闻记者,毋宁说是具有日本人风度的上层人物。他既具备当作家的才能,又有当作家的雄心。根据他的自身生活和行为,以及有时他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来看,他是个有理性和感性的青年。他喜欢金钱,贪图安逸,生活放荡,沉溺于现状。他与《奇遇》中的桑德罗一样,都是意大利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常常追查丑闻、趣闻和耸人听闻的事件来增加收入。今天,他驾驶着另一架直升机低空飞行,追踪吊着耶稣圣像的飞机,此时他趁机偷看躺在屋顶上晒日光浴的三个裸体女人。这天夜里,为了解闷,他与在夜总会偶遇的有钱女人来到阴暗的街市,特意借用了霉臭的妓女房间的床铺;也在这天夜里,另一个女人企图在他的公寓服毒自杀。就在那个女人被送进医院时,他赶到机场去采访一位美国影星。他与这位体态丰盈而有性魅力的女演员一起喝酒,手拉手在罗马的夜色中闲逛,接着在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里洗浴,最后被女演员的未婚夫痛打了一顿。

就是这样,《甜蜜的生活》中上述的故事和以后的情节都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主人公马尔切洛也没有成为重大行动的承担者。他只是遇到了若干事情,目睹了几件东西,结交了几个女人而已。这点连他本人也知道。对此他感到空虚,于是走访了斯坦纳。斯坦纳是位哲学家,他相信存在于马尔切洛内心的纯粹精神,总想使马尔切洛达到这种精神上的安宁。他是引导马尔切洛走出黑暗迷途的向导和精神上的导师。但甚至连斯坦纳的这种安宁平静也不过是表面的虚饰。他留下聪慧美丽的妻子,用手枪射穿了两个孩子的头颅,然后开枪自杀。这使人感到恐怖,似乎信念的大地就在足下崩溃。马尔切洛好像望着神灵,仿佛看见近郊出现了奇迹,两个孩子降生在圣母玛利亚的大地上。此时,黑压压的一群人聚集而来观看这般奇迹,甚至电视摄像机也闪烁着耀眼的灯光。当然这是狂信或欺骗。父亲从乡下来了。马尔切洛陪同父亲游览了城市灯红酒绿的小巷,就在此时,老父亲的心脏病发作了。当他来到在贵族城堡举行的社交晚会时,发现那里净是些衰败的家族和既无生气又装模作样的男男女女,他们对这世间不抱任何希望,只是通宵达旦地享受着肉感的欢乐。到了黎明,周围显得更加寒冷和凄凉。这天早晨,马尔切洛来到海边看见了那条怪物似的死鱼。

《甜蜜的生活》由七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就像挂在走廊里的一幅幅图画,它们按次序排列但彼此毫无联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