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为夏朝,这在诸多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线索和依据。在考古学界,认定古代文明必须具有三个要素:即城墙、文字、青铜器,三要素缺一不可。对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尽管在史学界颇存争议,但河南偃师二里头最有可能化解这些争议。让我们从建筑的角度把目光投注给河南偃师二里头,去揭开冰山的一角。1959年夏天,考古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考察时发现了二里头村,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大幕。二里头遗址范围广阔,东西约2公里,南北长1.5公里,经过数十次发掘,迄今我们考察的面积尚未超过10%。虽是局部挖掘,却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完整的城垣,纵横交错呈井字形的街道,青铜器和绿松石的手工业作坊,封闭式的庭院,祭坛与官城建筑,其中的一二号宫城夯土遗址的面积分别达到了10000平方米。其中的一号宫室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外围有廊环绕,整体布局合理,建筑都是四面坡顶,有门屋、行廊、广庭、主殿,全部建在夯土台基之上,中间的广庭5000平方米,完全能够举行大型的活动。这样的规模,我们不难推算是统治者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才能完成的,是至高至上权力统治的产物。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城市,其周密的设计,建筑的形态和布局,使我们一再瞠目。经过半个世纪的发掘和考证,特别是对这座古城存在时间的认定,最后专家给出结论,把二里头遗址认定为是夏朝中晚期的国都。根据各种史籍记载,夏朝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比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历史早1000多年,而距它800年后才有了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如此推算,夏朝的国都曾经辉煌赫世,至少上述的欧洲古建遗址很难与之同决高下,因时间相差甚远。二里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夯土木架结构建筑,它开创了中国古代建筑房屋的基本框架,把中国宫城建筑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开启了庭院式封闭性建筑的先河,建起了最早的城墙。这些均为以后的历朝历代所继承,使宫城建筑、包括四合院在内的庭院式民居形态找到了源头。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二里头触摸到了一个王朝的脉动,印证了夏王朝的存在。让司马迁的《夏本纪》找到了对应的实体。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上面铸有精美的图案,尽管到目前我们仍未发现文字,但从建筑上说,诸多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二里头,找到它留下的悠久印记。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二里头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我们期待以后会有更多的发现。二里头呈现出的灿烂文化,使得以后安阳殷墟的出现又是那么顺理成章而不显唐突。
1899年是中国考古史上光辉璀璨的年份,人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意外发现了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把文字刻在乌龟壳和兽骨上,称作甲骨文。因为是商朝所刻,商人好占卜,又作“卜辞”。甲骨文和出土的青铜器上铭文记载,大约有4500个字,我们只能辨认其中的2500个字,但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熟汉字。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有3000多个,而我们典藏的汉字竟有90000个左右,这些汉字居然是源自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我们所涉及的是,和这考究文字毗邻之地的被称作殷墟,它的发现不期然为我们打开了另一座古都之门,让我们可以尽情地还原其中迷人的建筑。我们是在1928年,开始揭开封闭了几千年的殷墟表层黄土。在接下来几十年的陆续发掘中,让一座布局有序、气势非凡的古城遗址走进人们的视野。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许多都镌刻了铭文,使我们轻而易举地破译了遗址的身份:这是商王朝国都留下的遗址,确切地说是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遗留下的断壁残垣。历史上商王朝几次迁都,此次从曲阜迁来。一是为了躲避临近黄河频繁的水患;二是为了缓解王室内部的残酷争斗;三是铲除贵族腐败风气和他们长期盘踞的黑恶势力。盘庚选中了这块背倚洹河的风水宝地作为新的国都,公元前1300年实施迁都,这也是商王朝最后的国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