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苦战,到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中国段959.4公里全线通车。在9个月内共完成土方1123万立方米,石方110万立方米,共修筑石拱和石台木面小桥169座,石镶涵洞1443道,木便桥涵洞413道,大中型钢索吊桥2座,石台木面桥2座,木桥3座,共铺泥结碎石路面900多公里。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考察这条线路后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报告说:“这条公路选线适当,工程艰巨浩大,没有机械施工而全凭人力修成,实属不易,可同巴拿马运河工程媲美。”滇缅公路通车后,立即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38年12月初第一批军用物资即通过这条公路运进畹町,再转运到昆明。据统计,仅1941年,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军用物资就达13万余吨,其中汽油占1/3。从1938年到1942年及1945年恢复通车后,通过滇缅公路运输的物资约达50万吨。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对外交通大部分断绝,滇缅公路几乎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对外陆上交通线,成了抗战的输血管、生命线。
后来龙云还为开辟驼峰航线,修筑史迪威公路,建设中印油管等做出了贡献。除了交通建设外,云南地方政府还从各方面加紧支援前线。
艰苦的抗战时期,军需、民用物资紧缺,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发展战时经济,全力支援抗战,成为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早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富有远见卓识的龙云,就已经注意到要为即将来临的艰苦抗战做相当的物资准备。建设云南,支援抗战,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在1934年12月,即成立了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主持全省的经济建设工作。经济委员会的任务很多,发展农业,解决粮食自给自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云南原本是一个粮食不能自足的省份,粮食历来依靠从越南进口,若遇歉收,缺粮情况将更加严重。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决心发展农业,不仅要解决不能自足的问题,还要实现有所节余,以办理积谷(储备粮食)。从1931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为止,全省1市、112县、2对汛区、14设治局,共234万户口,积谷数量达2866737万石之多。这对云南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1938年以来,各式各样涌入云南的外来人口,超过100万人,这些人口的粮食供应主要靠云南提前准备的粮食储备,没有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且,全面抗战开始后,省政府号召云南人民加紧生产、节衣缩食,保证了军需、民用的粮食供应。在大后方各省中.云南向全国提供的农产品数量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位。
这一时期,由于沿海厂矿企业大批迁滇,以及省政府的支持,云南工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仅昆明就形成了海口、马街、茨坝、安宁四大工业区,并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望远镜、第一根电线、第一辆组装汽车、第一炉电炉钢等许多“中国第一”。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战时工业在西南八大工业区中名列第三。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合作,共同在云南开办厂矿企业,由资源委员会出资、管理和提供技术人员,并承担工程技术方面的职责,其余问题由云南省政府负责。仅1937-1938年间,资源委员会即在云南开办了厂矿企业7家:中央机器厂、中国电工器材厂、个旧锡矿、云南钢铁厂、昆湖电厂、宜良煤矿、东川铜矿。其后还陆续创办了昆明炼钢厂、昆明化工厂等一批企业。国民政府中央部门也陆续向云南内迁或兴建中国电力制钢厂、二十二兵工厂、五十一兵工厂、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以及中美合办的中央飞机制造厂等。同时云南还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矿企业,如云南钢铁厂、云南水泥厂、明良煤矿等。这些企业不仅加快了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更为支援抗战提供了大量物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