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20 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
谢晋的电影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从1948年至2008年,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的更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运起伏、峰回路转的变迁。他始终将自己的电影创作跟民众的念想紧紧结合,将自己的电影诉说跟民族的悲欢交融为一。谢晋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早期电影道德伦理剧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以郑正秋—蔡楚生—谢晋为贯穿的中国主流电影历史线索。谢晋在20世纪后半期的创新和探索,尤其肩负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主流电影向21世纪跨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文虽以谢晋电影的文化主题和社会意义为关注焦点,但亦将讨论谢晋电影的叙事特点和镜语风格。因为后者的辨析,在一般的文化研究中较少涉及。但笔者认为,这既是讨论一位电影作者的文化价值的要点,也是研究一个时期主流电影形态的构成因素。
一、谢晋电影的文化主题:以家国春秋和民族悲欢为贯穿
谢晋1923年生于浙江上虞,祖上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承的家族。因此,谢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和使命意识贯穿了他的一生。更由于他是一个热情豪放、不善屈从的人,因此,站在知识分子立场宣扬家国关怀和民族悲欢成为他一生的电影叙事的主题。
青年时代的谢晋,经历了抗日战争这个民族存亡的大历史过程,在颠沛流离的抗战岁月中完成戏剧启蒙,洪深、曹禺、焦菊隐这些戏剧宗师的民族意识和文人品格,又给他的人生初程以深深的烙印。因此,家国情结和民族悲欢交融成谢晋艺术人生的一个终生不离的主题。从初登影坛的《女篮5号》到晚年的发奋之作《鸦片战争》,都是这一文化主题的清晰体现。
谢晋电影创作以20世纪50—60年代为前期,以1979—2001年为后期,中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划分为明显的两个时期。虽然民族想象和民族命运的表现在前后两阶段中都很鲜明,但后期创作的人生感悟和批判精神,大大超过前期。也因此,谢晋不仅在电影艺术话语的拓展上贡献卓著,尤其在公共空间的政治话语建构上提供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范例。谢晋在20世纪80年代执导的“反思三部曲”,作为社会性话语突出地参与到当时政治改革的空间中去,也成为未来社会检查“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影像铭文。
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电影创作中,谢晋通过家族亲情、手足恩怨而展示社会演变,显露出叙事技巧上早熟的痕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艺,工农兵美学的至高无上和农民英雄、解放军英雄故事的反复陈述,成为小说和电影的时代经典。尤以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延安电影人的作品更为突出。他们的革命经历加叙事优势,使工农兵英雄形象得到了自如的描写。
上海电影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度陷入步履艰难、踌躇失语的状态。谢晋执导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不但作为个人的创作成果不同凡响,而且使上海学派获得了新的生命,将时代精神融入上海学派特有的电影叙事体系之中,创造出了既体现民族想象,又具有南方风采的社会主义电影,与“北影”和“长影”各领风骚,展开了银幕上的百家争鸣。
以家庭悲欢、情爱恩怨来折射时代变迁,在早期作品《女篮5号》和《舞台姐妹》里,已有明显表现。借用女篮运动员青春靓丽、朝气蓬勃的生命情状,象征一个国家劫后重建、充满希望的民族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犹如一阵清风掠过银幕。以女性之美、身体之美,与硝烟弥漫、男性英雄的刚性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结尾处女篮运动员们身着鲜红的球队队服,在招展的五星红旗下豪迈出征,为国争光。影片还交织着一对昔日的苦难恋人(刘琼和秦怡扮演)在新时代终成眷属,这种家国梦想和个人幸福的水乳交融,成为20世纪50年代国泰民安的环境下广大观众的内心呼声。言体育而不止于体育,写青春而不限于青春,《女篮5号》无论从谢晋个人创作,还是从新中国电影文化主题开掘而论,都是 值得再度估价的一部青春电影。
《舞台姐妹》通过越剧女伶姐妹情缘的故事,以民俗传奇和性别叙事的视角,来表述家国念想和新旧对比,体现了谢晋借助曲艺文化和民间舞台作为电影载体的叙事策略。谢晋从小生长在浙江上虞,因此能驾轻就熟地把握舞台人生这一题材。但是,他的创作难题却是极左思潮泛滥,“四人帮”已然控制上海影坛。在阴云笼罩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谢晋仍能在《舞台姐妹》的拍摄中,接续20世纪30—40年代上海电影的文脉,反映了一位电影作者对自己人文信念的坚持。虽然影片因被迫修改而局部偏离初衷,但作者设立的叙事大局和人文取向不可能根本改观,体现了上海电影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严峻岁月里的特殊文化轨迹。
在谢晋的后期创作中,民族悲剧的严酷现实得到了更加有力的展现。《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跟1948年蔡楚生、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遥相呼应:抗战岁月、十年动乱,都以长时段的叙事方式折射家国安危。只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家破人亡隐喻一个旧制度的死亡,而“反思三部曲”以人的苦难、家的修复昭示了一派希望。199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谢晋以古稀之年拍摄了史诗样式的《鸦片战争》,直接表达了家国情怀的银幕想象,表达了“知耻近乎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注定要衰亡的,而一个民族屈辱和苦难的历史,往往是这个信仰的基石”的主题。
二、谢晋电影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底蕴:儒家文化的道德精神和忧患意识
第一编 历史视野:新时期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
20世纪银幕上的中国人
——纪念中国电影百年
新中国电影创新之路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话语的嬗变
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
软实力和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
我们将为世界银幕生产什么
——再论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
历史视野中的个体生命
——改革开放 30年电影银幕上的中国人
大众文化心理的满足和扩展
——中国主流商业片的回顾
努力培植中小型电影的优化生产力
低成本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中国电影:叙事经济和意义创造
电影的美文与文学的美文
第二编 肩负重任:记忆询唤与传统文化的延续
谢晋:20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
谢晋电影和中国通俗文学
《天云山传奇》:历史反思和个人写作
一个完美的人是孤独的
_x005f_x005f_x005f_x001f_——黄蜀芹电影论
历史和诗情
——丁荫楠电影创作论
谢飞:一个儒者的电影人生
吴贻弓的电影创作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者
——陈凯歌电影论
从《长城》到《悬崖之上》:论张艺谋近期电影作品
第三编 匠心于行:理论钻研与专业技术的坚守
钟惦棐的电影美学思想
中国摄影艺术的世纪同龄人
——纪念吴印咸诞辰110周年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