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抗战语境的刺激与国统区文学意识的生成
第一节 文学视角的转换与作家的焦虑
第二节 文艺的功利性与艺术的缺失
第三节 启蒙与救亡制导下的文学场
第二章 战争规约下的国统区文学的主潮
第一节 政治显效性与文学审美性的冲突
第二节 文学与政治张力关联的辩证思维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的倡导与深化
第三章 持久战与国统区文学的拓展
第一节 文艺论争与国统区文艺运动的推进
第二节 民族战争情境催生下的壮丽史诗
第三节 “七月派”:拥抱现实的精神搏斗
第四节 “九叶派”: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成熟
第五节 穆旦:站在不稳定点上的精神扩张
第四章 民族政治的边缘姿态:主流话语的另一种声音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裂隙:新浪漫派的文学书写
第二节 “政治无信仰”与沈从文的“重造政治”
第五章 解放区文学的文化构成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的内涵及特质
第二节 创作群体的多源性与左翼作家的批判新潮
第三节 延安整风运动与作家的改造
第六章 《讲话》与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工农兵”方向:为什么人的问题
第二节 文艺的实践性: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第三节 《讲话》的传播与文学“经典化”实践
第七章 解放区文学“方向”的确立与话语实践
第一节 赵树理“方向”确立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 “人民文学”与“人的文学”的归并与冲突
第三节 “土改”叙事与革命历史化确证
第八章 殖民话语控驭下的沦陷区文学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鲁迅精神传统的承继与“租界”的文学反抗
第二节 沦陷区显性文学生态
第三节 沦陷区隐性文学形态
第四节 沦陷区乡土文学的繁荣
第九章 “乱世”之中的“平常”取向
第一节 张爱玲:建筑于日常凡俗生活之上的人性苍凉
第二节 苏青:乱世中的俗人哲学
第三节 钱锺书: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流亡之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