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俊少年初长成
1906年冬。
皖南郎溪境内,一场鹅毛大雪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道路、村庄、山野,全被大雪笼罩,白茫茫一片,望不到边。
郎溪毕桥镇偏东北,有个村落叫蒋顾村,这场大雪好像有意和他们过不去,下了一天一夜也无停下的迹象。
大荒年又遇到大暴雪,穷苦人家遭受霜打雪侵。
1.“我长大了也要精忠报国”
这场大暴雪,对于蒋顾村夏氏的一个女主人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原来她的丈夫夏开源在这场大暴雪之前,不幸英年早逝。
夏开源祖籍湖北长阳花龙桥,其父夏宏度是一位清末进士,应朝廷张榜招垦,夏开源随其父“一担稻箩下江南”,迁徙来到郎溪。迁居初期,他们同大多数逃荒者一样,挤住在南漪湖畔的茅草棚里。南漪湖水产资源颇为丰富,一家人也是“靠湖吃湖”——通过捕鱼捉虾,生存下来。后来,凭着“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生活信条,经过两代人的省吃俭用和艰苦奋斗,才在蒋顾村的溪北购买了一幢蒋氏的旧住宅,得以安居。
大凡经商之人,总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夏开源也不例外,他并不满足。当他看到当地的航运区位优势,便开启了以渔船载货的生意。由于夏开源能说会道,加之路子宽点子多,财源滚滚而来。有了大把大把的钱之后,他又在村溪北建造了一排三幢二楼二底的高门深宅,并购买了太平天国战乱后荒芜下来的一百多亩田地。
夏开源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就做到了郎溪县城。为了在城里扩展夏氏基业,雄心勃勃的夏开源,既建楼房又开门市,令同行和街坊赞叹不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夏开源积劳成疾,一场重病倒下就再也没爬起来,年仅三十七岁就撒手西去。
此时,他的小儿子夏雨初只有三岁。
风在吼,雪在飘。蒋顾村已经被白雪覆盖了一层又一层。在夏氏的心里,对这场雪还有另一种寄托,空中飘舞的雪花就是她对丈夫夏开源最隆重的哀悼;在大儿子夏雨人、二儿子夏雨之、小儿子夏雨初的眼里,唯有这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才能表达他们对父亲的一片哀思。
“妈妈,门前冷,回屋吧。”母亲情绪低落,夏雨人心疼,上前劝她进屋。
小雨初也走过去拉着妈妈的手进屋。
小雨初长得胖乎乎的,十分聪明伶俐。夏开源在世时,视小雨初为掌上一宝,他更是深得母亲的疼爱。
夏母也姓夏,娘家宣城人。因为家境穷困潦倒,从小到大不被父母娇惯,就连名字也没给她取。但女大十八变,她越变越漂亮,人前亭亭玉立,结果被夏开源一眼相中。十七岁的美人嫁给十九岁的男儿。从此,夏开源在外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夏氏在家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蒋顾村人都夸她是个贤妻良母。
眼下,丈夫英年早逝,孩子的祖父祖母年事已高。此时此刻,她意识到今后要与长子雨人共同支撑这个三世同堂的家了。
年轻丧夫,是人生一大悲剧。但作为三个孩子妈妈的她,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吓倒压倒,而是下定决心把这三个孩子培养成人,特别是要把夏雨初培养得像他父亲和他大哥一样优秀。
“妈妈,您给我们讲个故事吧!”雨人为了消除母亲的悲哀思绪,带着雨之、雨初要求母亲讲故事。这些年,他们没少听母亲讲故事。母亲肚里的故事多得很,兄弟三个从来听不够。在他们心里,母亲就是蒋顾村的“说书人”。
小雨初机灵,为妈妈搬来小板凳。妈妈搂过小雨初,雨人、雨之在妈妈身边坐下。妈妈不紧不慢地说:“大雪天,那我就给你们讲个下雪的故事。”雨人带头说好,小雨初拍着巴掌也跟着喊好。
妈妈思考了一小会儿,给他们讲了个下雪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玉帝驾云巡视各地。每到一处,都看见在地里劳作营生的百姓累弯了腰,但到头来却总是吃糠咽菜食不果腹。玉帝见此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出于对普天下百姓的关爱,每到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他便对掌管粮食的天神下令:“把下大雪改成下白面!”这一变,乐坏了普天下的老百姓,只要到院子里装上十几口袋白面,全家人就再也不愁没饭吃了。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