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变迁与媒介革命
从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大致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原始文化、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且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构成规则,从原始文化到古典文化是一次飞跃,从古典文化再到现代文化又是一次飞跃,人类文化就是这样从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考察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文化的变迁实际上就是媒介变化的结果。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有交流,有交流就要有合适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变革,直接带来文化形态的演化。原始文化是口语或肢体传播,它和原始先民的生产劳动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直接体现。虽然我们还可以从原始的壁画或传说中找到它的踪迹,但大量信息已经遗失在遥远的岁月里,成为永远无法破解的谜。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此带来了古典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古典文化是文字和书面传播,它打破了口语传播的种种局限,避免了信息的瞬间即逝,确保了文化的完整保存与长期延续。现代文化主要是指电子图像传播的影像文化,它不仅有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还以其视听结合、时空并存的特点获得了更大的生存自由。可以说,从面对面的视觉听觉并用的口语交流,到以失去听觉为代价的书面交流,再到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影像交流,人类一直在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寻找最完善、最有利的传播方式和交流手段。
第一节 媒介与媒介发展
一、媒介的认识理解
媒介是绝对中性客观的吗?媒介对于信息的选择呈现是否具有某种主动性,不同的媒介会有自己的个性偏好吗?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媒介看作冷冰冰的、用于信息运载和传递的工具,这种工具自身似乎无足轻重,它所传递的内容才是核心与关键。某种信息内容借由印刷媒介、声音媒介或者视像媒介进行表达或传递,无非载体形式不同而已,并不会对信息内容造成影响,也即相同的信息内容可以借由不同的媒介实现完全等值的传播。直至著名的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媒介认识理论,该理论十分深刻地认识到媒介本身、媒介技术变革对于信息内容、信息结构,以及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媒介的传统认知。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尺度的形成,而这种新的尺度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传播学者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所携带的信息内容。媒介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在具体表述上还需要进行修正,因为讯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而媒介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并且“每种技术也有自己内在的偏向。在它的物质外壳下,它常常表现出要派何种用场的倾向。只有那些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技术是完全中立的”。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是“泛媒介”的,他把一切媒介都看作人类“感官的延伸”,服装是肌肤的延伸、轮子是腿脚的延伸、文字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子技术则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无所不包,万物皆是媒介。因为本章节对于媒介的思考主要是为了给影视文化研究提供参照,所以我们在这里重点关注的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相对于泛媒介论者观念中的“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其涵盖范围明显要小得多,比如约翰·维维安在《大众传播媒介》一书中根据制作技术的不同把大众媒介分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和化学媒体等三种主要类型,但是几乎每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革命性的。在当下的大众媒介景观中,人类之于大众媒介,就如同鱼儿和水一样,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可能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实际上却时刻 沉浸其中。根据 2021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8 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10.07 亿。对于切身经历过这场数字媒介变革的人(比如“70 后”或“80后”群体)来说,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肯定难以想象,如今的人们竟然 需要几乎一天 24 小时随时随地拿着一个方块形的电子物件—手机,而且不以为累赘,有些人甚至随身携带着不止一部手机。在当下的媒介环境里,一旦几天、几小时,或者哪怕几分钟离开手机都会产生焦虑感的人不在少数。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随时在不同的媒介间自如切换,对于“媒介多任务”也早就习以为常。比如,一边看书,一边听广播;一边看电视,一边不时地用手机刷抖音;等等。
……
第一章 文化变迁与媒介革命 001
第一节 媒介与媒介发展 002
第二节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与电视 009
第三节 电影的本质:梦幻与现实 016
第四节 从乔治·梅里爱到马丁·斯科塞斯 032
第二章 电影与电视的互动与交融 049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历程 049
第二节 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与贡献 064
第三节 中国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085
第四节 电影与电视的互动与共赢 101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视文化 117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影视的新样态 118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影视的营销模式 140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影视的机遇与挑战 150
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喜剧电影的传播策略 157
第四章 纪录片与纪录电影 167
第一节 真实记录与艺术表达 167
第二节 纪录电影的崛起与审美特征 184
第三节 法国纪录电影的艺术风格 200
第四节 “现象级”纪录电影的审美价值 216
第五章 战争电影的影像奇观 242
第一节 战争与战争电影 242
第二节 中外战争电影比较 258
第三节 儿童战争电影 279
第四节 数字技术下战争电影的视觉奇观 285
第六章 好莱坞的电影产业与文化符号 294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帝国的形成 294
第二节 好莱坞类型片的发展 304
第三节 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世界影响 327
第四节 好莱坞的文化符号与全球化输出 337
第七章 未来电影的呈现方式 351
第一节 全新的观影体验 351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