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门志坚如铁——记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运转车间值班站长马如铁
胡艳波 何佳曦 康健
夏夜凌晨,边陲小城满洲里夜幕沉沉。满洲里站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马如铁坐镇调度台,忙着接听电话,井然有序地组织中欧班列开行。
马如铁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运转车间值班站长。在满洲里站工作18年来,他因热爱而坚持,因使命而扎根,用心用情守护着国际物流通道畅通,彰显了国门之下铁路人的使命担当。
初心如铁意志坚
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作为中俄蒙经济走廊桥头堡的满洲里口岸,被称为“东亚之窗”。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满洲里口岸逐步由传统意义上的“尽头站”转变为中欧班列东部通道上的“节点站”。每年,大量木材、煤炭、化肥、汽车配件、设备器械等货物通过这里编解运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
自幼,马如铁听着长辈投身边疆的故事长大,1962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马如铁的祖父母放弃留校机会,到最偏远的地方去,扎根满洲里奉献一生。多年来,马如铁的父母坚守口岸,教育年少的马如铁“守护国门,匹夫有责”。
在“知铁”“爱铁”的熏陶中成长,马如铁的志向悄然萌芽。2004年,马如铁如愿来到满洲里站,成为运转车间东吊作业场的一名制动员。
马如铁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满洲里口岸发展的一个缩影。2004年以来,满洲里口岸多次进行扩能改造,新建了集装箱、原油等专业换装场,口岸接运、换装能力大幅提高。
口岸大接大换,东吊作业场忙忙碌碌。白天,头顶烈日与堆积如山的矿粉、煤炭为伴;夜晚,接取送车连轴作业。晚饭吃不上,喝口水都得挤时间,高强度的作业让他几度犹豫。
2005年的一个冬夜,马如铁跟着师傅张海鹏开展列车排风作业。“排风是制动员保障安全的关键一环。如果排风不彻底,或未按规排风,不仅影响作业效率,而且存在安全隐患。”马如铁走在前,不停地弯腰作业,拉紧车辆排风拉杆,摘开两头风管。师傅紧随其后,一边叮嘱,一边复检。“停!车辆没缓解!”跟在身后的张海鹏发现了问题。
当时,室外气温已降至-40℃。张海鹏双膝跪地,摘掉右手外层毛线手套,迅速将其套在风管口,紧接着,低头对着风管口做起“人工呼吸”。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直到确认制动状态转为缓解,他才缓缓抬起头。顷刻间,他嘴角边的皮被冰冷的风管生生粘掉一层。“这里是口岸,运转作业出现的丁点问题都可能影响国家形象!”张海鹏不顾疼痛,厉声训斥。马如铁羞愧难当,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
“一时一事,连着国家荣辱。一举一动,连着党的形象。一言一行,连着铁路信誉。”这堂思想政治教育课深深烙印在马如铁心里。他暗暗立志——当主人翁、尽主人责,扛起国门之下的“铁”担当。
从此,马如铁的身边总有“两件宝”,一本翻烂的作业指导书、一本笔记本,他学到哪儿,记到哪儿。一年冬运会战,他与工友准备去二机场挂车。当检查到第十节车辆时,发现人力制动机被冰雪凝滞无法破除。他迅速找来铁鞋,从车下闸链到车上脚踏扣,一点点地磕、敲、撬,保证了取车作业顺利进行和列车正点开行。
追求卓越擎使命
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活动带动中俄贸易快速增长,俄罗斯进口货物激增,远超满洲里站换装能力。“站场股道就像人的血管一样,一分钟都堵不得。我们始终在想办法让它保持顺畅。”马如铁说。平时一有空,他就拉着技术骨干陪他去换装场区,把作业流程、调车作业取送时间记录下来,然后仔细琢磨调车作业组织方案。为提升满洲里站换装能力,他提出了“在班列换装场区,宽准轨各由两个组负责”的方案,既保证了安全,又大大缩短了换装时间。
从制动员、连结员到调车长,再到值班站长,马如铁与口岸共同成长,见证了中欧班列的风笛在“一带一路”上无数次鸣响。
2013年,满洲里站迎来首趟中欧班列。“那年冬天,暴雪、大风接踵而至,把道岔、钢轨整个‘雪藏’,口岸接车及调车面临极大挑战。”调车长段忠言回忆道。身为共产党员的马如铁挺身而出,带领除雪队伍火速赶往岔区清除积雪,连续三天三夜未合眼,确保了口岸运输风雪无阻。
2016年12月,马如铁走上运转车间二班值班站长岗位。上任之初,正值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满洲里口岸运量急剧攀升,中欧班列集中到达,但准轨出口货物却时常积压,影响运输秩序。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