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李金发系列论(二):李金发的前期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笔谈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命名、中心及边界
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平议
——基于古典目录学的视角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建设的“史源学”资源
——以胡适《希望》“旧体诗”改编版本小考为例
口述文献与文学研究新思维
鲁迅专题研究
鲁迅“戏剧的看客”戏曲学释义
文明、身体观与“美术现代性”之思
——从李欧梵对鲁迅收藏裸体版画的研究谈起
《失掉的好地狱》与鲁迅“复仇精神”的重生
大文学视野
区域文化和地方路径与文学研究的视域及方法
——以现代东北区域文化和文学为例
“赛先生”如何携手文学
——论晚清至“五四”时期文学理论译介中的“复古”品格
晚清一五四语境中学科建制的确立与中国文论话语的知识转型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书评的繁盛及其文化筛选意义
现代汉语诗歌用典的原型书写与诗性潜能
——基于“凤凰”和“女神”的文学母题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以创造社同人与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建构为讨论中心
早期电影业对近代内地民众文化生活之影响
——以成都为中心的讨论
文学档案
作为现代散文家的巴金的起点
——《海行杂记》的创作与版本考察
大陆时期覃子豪集外佚诗考述
民国报刊中汉译文学史料的整理问题
民国文学研究
“五四”时期的女性身份认同:理念与实践
关于抗战“活报剧”艺术价值及历史阐释的几个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动
——论《自画像》时代汪铭竹的新古典主义诗歌
民国四川戏剧生态的都市化与现代化
——以成都名报《新新新闻》为切入点
襟抱凄寒不可温
——钱钟书“冷屋叙事”的冷与热
新见萧乾“滇缅视察记”释读
共和国文学研究
初期《星星》诗刊的组织管理
助业写作的困境:《十里店》的难产与“赵树理悲剧”溯源
港澳台文学研究
再造传统:夏济安20世纪50年代诗论与文化政治
思想动员与心灵反叛
——20世纪70年代“日据文学”再出场的现实意义与情感政治
“人道主义”的辩证与左翼理想的坚守
——重读郭松棻的《月印》
著述·综述
流动的南洋风景
——评张松建《华语文学十五家》
作为方法的族裔身份
——评魏巍《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以民族文学为视角》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显”与“隐”
——评李宗刚《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
区域文学、地方路径与文学地理学
——全国第六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的三大议题
编后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