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科幻电影研究的进程
中国科幻电影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有起有落,百折不挠,如今正在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的格局中成为国产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相关研究(含评论,下同)也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科幻电影研究不仅是指对国产科幻片的研究,而且包括以中国为主体、以世界各国科幻电影为对象的研究,还包括以科幻电影为切入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的研究。就此而言,它在西学东渐的激励下兴起,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中前行,逐渐融入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进程,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鼓与呼。正如科幻电影可以从未来科技等角度展示中国形象那样,中国科幻电影研究也可以在理论探索与知识普及等方面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本书正是为此而写作的。下文主要分析中国科幻电影研究的演进、意义与宗旨。
一、历史的回溯:中国科幻电影研究的演进
人们通常认为科幻电影始于法国梅里爱(G.Melies)拍摄的《月球旅行记》(ie voyagedans la lune,1902)。实际上,早在19世纪末,法国、英国等就出现了一些具备科幻意味的短片。从那时算起,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已经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科幻电影。根据2021年1月25日的检索,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IMDb)收有科幻长片14373部,科幻短片24596部。科幻电影也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同日的检索,哈佛大学图书馆收有以ScienceFiction Film为题的书籍764种,文章1518篇,学位论文21篇;以Science Fiction Movie为题的书籍109种,文章168篇,学位论文1篇。主要内容有如下9个方面:介绍创作团队,引导观众观影,分析行业动向,追踪媒体技术,阐释作品内容,概括风格样态,探索艺术技巧,解剖环境因素,描绘历史发展。
人们通常认为我国科幻电影始于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六十年后上海滩》,将它上映的1938年当成“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实际上,在此之前,开心影业公司已经出品了《隐身衣》(19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有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人兽之间》(1950)、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太阳》(1963)等作品问世。不过,当时我国科幻片的数量很少,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据中国知网2021年1月25日中文文献检索数据(下同),我国的科幻电影研究是从改革开放之后起步的。
(一)新时期科幻电影研究(1978年12月一1999年12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界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放飞想象,拍摄了《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错位》(1986)、《异想天开》(1986)、《男人的世界》(1987)、《合成人》(1988)、《霹雳贝贝》(1988)、《魔表》(1990)、《凶宅美人头》(1989)、《大气层消失》(1990)、《隐身博士》(1991)、《毒吻》(1992)等科幻片。但是,1993年之后,由于面临进口科幻大片的挤压,加上电影界尚未适应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形势等原因,我国科幻电影一度进入低谷期。
在中国知网所收文献中,这一时期以“科幻电影”为标题的论文络绎出现,1980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5年、1999年各有1篇,1988年有2篇,1994年、1998年各3篇,其他年度无。以“科幻片”为标题的文献星星点点,1993年有3篇,1994年、1995年、1997年各有1篇,其他年度无。以“科幻影视”为标题的文献有1篇(1994年)。若以“科幻片”“科幻电影”“科幻影视”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可以找到更多文献。在上述文献的作者中,瀚波主要介绍了《星球大战》(StarWars,1977)的社会反响①,肖梅率先对科幻电影的特点进行了探讨②,汇山③、秦燕等关注了科幻电影在西方的流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沈东在1992年率先以论文《论科幻电影的剧作模式》获得硕士学位。
在惊叹西方科幻电影趋热的同时,人们为中国科幻电影之“凉”而遗憾。例如,林明华针对中国缺少科幻电影的问题撰写了专文。⑤王永强、远影、朱立新、廖小安等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
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介绍世界科幻电影的书籍,如陈钰鹏翻译的黑尔曼(C.Hellmann)的《世界科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林阿绵等编著的《外国少儿科幻电影故事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等。
(二)21世纪科幻电影研究(2000年1月一2017年9月)
2008年之前,中国科幻电影仍处于低谷期,科幻电影研究同样被冷落。根据对中国知网的检索,以“科幻电影”为题名的文献,2002年为2篇,2003年无,2004年为2篇,2005年为6篇,2006年为5篇,2007年为10篇,2008年为16篇;以“科幻片”为题名的文献数量也不多,2003年、2004年、2006年、2007年都是1篇,2001年、2005年、2008年都是2篇,2000年、2002年无;以“科幻影视”为题名的文献,2008年有1篇。这些论文主要是分析国外科幻电影的。不过,在这一阶段,中国知网所收文献中出现了第一篇将“中国科幻电影”作为标题的文章,作者为宋法刚。文中将在中国难觅科幻片的原因归结为四点:教育体制导致的电影创作者想象力的匮乏;中国历史强调艺术服务现实的职责,未曾给科幻片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怪力乱神”的传统思想和“科技至上”的现代定位妨碍了人们对科技的深入反思;不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科幻片所需要的技术元素,在高投入高风险的生产机制中,不敢贸然进行尝试。①相比之下,科幻作家、评论家郑军比较乐观,他在2008年预计十年之内中国会有一波科幻影视高峰。②这一时段受关注的影片主要是陈正道执导的《记忆大师》(2017),上映当年,中国知网所收期刊就登载了8篇评论。
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介绍世界科幻电影的书籍,如魏的翻译的《科幻电影奇航》(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3),华典艺术编辑室编著的《世界科幻电影》(九州出版社,2003),等等。
2009年之后,中国电影界逐渐适应了开放化、市场化、数字化的大环境。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在国际上获雨果奖,使科幻在我国升温,科幻电影逐渐达到年产百部左右的规模(主要是网络科幻电影)。同时,业界对它的兴趣越来越浓,其投资规模越来越可观,影片数量增加,相关研究也跟了上来。
根据对中国知网的检索,以“科幻电影”为题名的文献,2009年为9篇,2010年为10篇,2011年为13篇,2012年为21篇,2013年为33篇,2014年为32篇,2015年为10篇,2016年为9篇;以“科幻片”为题名的文献,2009年为2篇,2010年为3篇,2011年为5篇,2012年为3篇,2013年为15篇,2014年为10篇,2015年为44篇,2016年为60篇;以“科幻影视”为题名的文献,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各有1篇。这些文献以研究国外科幻电影为主,以研究国产科幻电影为辅。值得一提的是,王一鸣等①、盘剑②、原文泰③率先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科幻电影进行了研究。
这一时期,一些有关科幻电影赏析的书籍相继出版,如《飞向太空丛书》编委会编纂的《星际之门一太空探险科幻电影赏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等。林韬等的著作《科幻电影启示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以7部经典科幻片作为分析模本,详细阐释并探讨了科幻电影的制作规律与审美特点。类似的著作有西夏的《外星人的手指有多长》(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等。科普与科幻双栖作家萧星寒的《光影中的科学秘密一生命的奇迹》(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从科学的角度解析了30部国外科幻电影。类似的著作有《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等。甘凌翻译了惠亭顿(W.Whittington)的著作《声音设计与科幻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王小亮翻译了施奈德(S.J.Schneider)主编的《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科幻电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夏彤翻译了邓肯(J.Duncan)的著作《温斯顿特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和约翰斯顿(K.M.Johnston)的著作《科幻电影导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谢冰冰翻译了格兰特(R.Grant)的著作《科幻电影写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哈迷疯子翻译了马洛里(M.Mallory)的著作《科幻影视大事记》(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等等。
这一时期,还出版了若干和科幻电影有关的小说、剧本。例如,姚海军主编的《经典的真身一*佳科幻电影蓝本小说选》(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收录了14部优秀科幻电影的蓝本小说,题材涵盖太空探索、时间旅行、人工智能、记忆移植等。黄伟健出版了赛尔号大电影科幻传奇剧本《机械星球》《救世传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在这一时期,郑军等的《光影两万里:世界科幻影视简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值得重视。它是第一本由中国人撰写的科幻电影史。此外,萧星寒的著作《光明的右手:世界科幻电影反派集中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是对反面角色的分类研究。
(三)新时代科幻电影研究(2017年10月一2020年)
经过多年的蓄势,我国科幻电影终于在2019年春节作为贺岁片取得重大突破,《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成为标志性成果。
与此相适应,我国科幻电影研究显著升温。根据对中国知网的检索,以“科幻电影”为题名的文献,2017年为55篇,2018年为89篇,2019年为171篇,2020年为109篇;标题含“科幻片”的文献2017年为10篇,2018年为6篇,2019年为23篇,2020年为18篇;标题含“科幻影视”的文献,2017年为3篇,2018年为1篇,2019年猛增至17篇,2020年为24篇。虽然这些论文仍以评析国外科幻电影为主,但有关国产科幻电影的专题论文显著增多。2017—2020年,以“中国科幻电影”为题名的有93篇,以”我国科幻电影”为题名的有13篇,以”中国科幻类型片”为题名的有1篇,以”中国科幻影视”为题名的有5篇,以”我国科幻小说影视改编”“华莱坞科幻电影”为题名的各有1篇。不在题目特别标明、但内容涉及国产科幻电影的论文数量更多。新时代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国产科幻影片主要是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在它上映的2019年,中国知网所收标题包含“流浪地球”的文献多达300篇(其中期刊论文243篇),在正文中述及《流浪地球》的文献数量多达1375篇。
从国产科幻电影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既有科幻作家乐观的预言①,又有学者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李佳等指出:“新时代科幻文学异军突起,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科幻影视创作的局部突破与全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热情参与,吸引了众多资本的深度介入,中国科幻影视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②郭冰蕾③、郝倩倩④、宋维才⑤、王曼①、王姝②、杨飞③、周溪琳、杜媛媛⑤、娄胡恩、张嘉琛、马恩扉页等、张卫等⑨众多学者撰写了有关国产科幻电影的论文。2021年,又有不少新作问世,如金韶和刘蕊宁的论文等。⑩
近年来,陈旭光倡导的电影工业美学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成果具备重要理论价值。他主要依托的是体制内有亮眼表现的新力量导演的艺术实践。有不少学者回应了这一议题,向勇以“后‘电影工业美学’”为题论述了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概念性图式。j白晓晴将视线投到体制外的科幻短视频,在抖音平台采集《流浪地球》参与式视频并展开内容分析,可以作为电影工业美学的补充,亦可视为后工业时代电影美学的例证。朔方等编著的《〈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是来自业界不可多得的文献。
这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