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举头望明月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0263898
  • 作      者:
    刘跃清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举头望明月》收录的14篇文章,大部以作者的成长经历描述发生在湖南邵阳隆回的一些人和事,以及描写其家庭生活的一些散文。大部分在《中国青年报》《江苏地方志》和四川省社科院举办的《当代史资料》等刊载过,作者用近乎旷野里踽踽独步、自言自语的情感与笔触散漫写来,是一段独白,一个总结,更是一份绵软的怀念。从这里,你能感受一个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大山深处细崽仔的心跳与梦幻,能触摸并吮吸那片土地的青草气息与烟雨氤氲,能体味到一个卑微者“吻之以痛报之以歌”的悲欢。
展开
精彩书摘
宝牯佬
宝牯佬是民间对邵阳人的称呼,意指邵阳人像牛一样耿直、憨厚、刚烈。我一直认为宝牯佬的“牯”,是牯牛的“牯”,即性烈雄健的公牛。儿时牧牛,常见两头公牛“顶架”红了眼,牛尾紧夹,牛身如弓,气喘如吼,地动山摇,旷日持久,很多时候只能用长竹竿绑上草把点燃伸过去熏,它们才可能休兵罢战。宝牯佬做人做事的“牛脾气”上来了就是这样子。“呷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宝牯佬的脾性是最典型的湖南人性格。邵阳古称邵州,南宋理宗登基前在那儿担任防御使,“上位”后,以自己的年号命名该龙兴之地,即“宝庆”。宝庆府在明清时期是大府,辖武冈州和邵阳、新化、城步、新宁四县,俗称“五邑”,地域与今天的邵阳市区、武冈市、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宁、新化及城步苗族自治县一致。新化于1977年10月划归涟源(娄底),此前分别于1947年、1949年将邵阳、新化的部分乡镇组建隆回、新邵两县,因此这几个县的风土人文相交相融,难分彼此。
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越岭逶迤东南,雪峰山耸峙西北,资江由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山地和丘陵约占区域面积三分之二,基本是“七分山地两分田”。群山环绕,丘陵起伏,盆地星罗,荒凉偏僻,土地瘠薄,民生艰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流放这一地区,我们今天仍然能从《离骚》《国殇》《卜居》《渔父》等篇章中感受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泣血感慨。宝庆属于梅山文化区域,据传湘中西部地区有36峒梅山(仅隆回境内就有16峒)。“峒”是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基层行政单位,比现在的村稍大。民间对三峒特征做了生动概括的描述:“上峒梅山挽弩相权(山地打猎)、中峒梅山放牛赶鸭(丘陵耕牧)、下峒梅山打鱼摸虾(水乡渔业)。”宋元时期,峒兵(乡兵)呷(吃)苦耐劳,能走能打,战斗力强,是朝廷镇压南方农民起义军所依仗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哥萨克”差不多。我儿时在腊月里常见乡间“庆梅山”,巫师持桃木剑手舞足蹈、念念有词,发“峒兵”去捉拿妖魔鬼怪,应该就是源于此。这些无不在述说这片土地的古老、神秘与苍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崇山叠岭,滩河峻激,舟车不易为交通”,险峻的自然环境与原始野性的生命活力,锤炼出宝庆人神情专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脚踏实地、表里如一、重诺守信、坚韧坚忍的顽强性格。古史志常如此形容宝牯佬:“尚武、好斗、重义、轻死、易于激发”,等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崇尚勇武、喜欢打斗、重情重义、把生死看得轻、容易被激怒等,旧时山民争吵,常将“砍头不过风吹帽”“砍落脑壳不过碗大的疤”挂在嘴上。湘军鼎兴时期,其兵源主要来自宝庆“五邑”,称之为“宝勇”。我老家隆回乡村至今流传形容某人突然暴富,你“打开南京了”?称赞谁穿得光鲜漂亮就是打扮得像个“南京客”。这是说湘军在曾国荃率领下攻下南京后,论功行赏加上军纪败坏放任官兵烧杀抢掠,让很多宝牯佬满载而归,发了大财。在乱世中博取“血酬”的宝勇衣锦还乡后,渐渐悟出骤得的富贵只有通过读书、通过文化积累才能保持长久,于是宝牯佬们开始重视子弟教育,兴办学堂,开化民智,此举恰好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储备了大量人才。当年旅日同盟会成员中湘籍最多,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新化的。在日本跳海自杀的近代著名革命家、《猛回头》《警世钟》作者陈天华即新化人。武昌首义人员大部分是宝牯佬。这时清廷又想起了被罢免赋闲在家宝牯佬中的大佬、湘军后期著名人物两江总督魏光焘,启用其为湖广总督。让宝牯佬去镇压宝牯佬,这对清廷来说不失为一着妙棋。魏光焘称年老体弱,未赴任。历史总是如此戏剧,宝牯佬以其义勇倔强的秉性,既是清王朝的“回光返照”的捍卫者,又是最终的“掘墓人”。
湖湘大地直到晚唐,仍被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视为蛮夷之地,湘中腹地邵州更是蛮荒之所。北宋大儒、理学鼻祖周敦颐(湖南道县人)于宋治平四年(1067)以永州通判来邵摄事,于资水河畔辟池种莲,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亦开创邵州教化之先河。至清代有车万育作《声律启蒙》为家喻户晓之蒙学读物;晚清、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涌现了魏源、魏光焘、刘坤一、蔡锷、谭人凤、匡互生、张家钰、周学霆、曾炳熙、邹汉勋、袁国平、蒋廷黼、廖耀湘、贺绿汀、李寿轩、袁也烈、陈早春等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书写“无湘不成军”“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铁血辉煌。
“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宝牯佬多有“根深蒂固”的政、军情结,亲友相聚多津津乐道政界、军界有多少湖南人之类的话题。谁家如果有位当大官的亲戚总要拐弯抹角地提一提,眉头扬起,腰杆都会粗三分。皆缘由湖南曾经风云际会,晚清全国十八省,十省督抚是湖南人,太平天国运动后“两江总督非湘人不可”,前有湘籍“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等;后有宝庆人刘坤一、魏光焘先后担任两江总督,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兴办教育,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
展开
目录
宝牯佬
我遥远的大水田
凝眸来处
童年琐忆
春之绿
夏之恋
秋之韵
冬之雪
背着书包上学堂
在宜昌打工的日子
老屋
寿礼
爱的理想
俯首皆浪漫
回乡
我的N次搬家
我和儿子的秘密
秋分
穿越时空的梅花香
魏光焘与三江师范学堂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