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风光走玉融
一个下午,脚步匆匆,一口气看了瑞云塔、弥勒岩和龙江桥。它们都是福清市的标志性古建筑。之前我到过福清多次,这几处景点,也都曾分别走过。只是将它们串在一块看,却还是第一次,乃至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正值小暑节气。今年的天气有些极端,久雨之后一下进入盛夏。经过一番豪雨的洗礼,天空瓦蓝瓦蓝,只挂着几丝淡淡的浮云。阳光热辣辣的,照在裸露的手臂上,竟有些生疼。但暑热却掩抑不住心中的愉悦之情,仿佛要造访的是几位久违的故人。
瑞云塔是在不经意间来到我们面前的。下车后,转过一个路口,于花木葱茏中,轻轻推开一扇栅门,眼前兀然现出一座石塔,高耸云天,令人仰视不迭。石塔其实不算高,只有34.6米。但因塔园的面积很小,便突出了石塔的挺立和峭拔。
瑞云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万历四十三年(16l5年)竣工,历时9年完成。关于建塔的缘由,带着些传奇色彩。这里位处龙江北岸,原址是一座桥的桥头,这座桥叫做龙首桥。由于龙首桥与南门处在一条直线上,面对县衙,为堪舆所忌。加之,数年内,风灾、旱灾、水灾频发。时任福州府丞叶成学和新任福清知县凌汉卿遂采纳邑中耆老之言,决定移龙首桥于小孤山,而在桥头位置另建一座石塔,聘请名匠李邦达设计并施工。
李邦达视石塔为自己的艺术生命,朝乾夕惕,石乞石乞不已。9年间,他吃住都在工地上,精雕细琢,终于成就了这一座传奇石塔。瑞云塔造型精美,塔身内外浮雕生动,门额石匾上镌刻着“凌霄玉柱”四个遒劲大字。塔基由八块青石围成,状似八条案的几脚,承托着一个巨大的莲花座。塔身自莲花座拔地而起,如一柄宝剑直插云天。传说石塔卜基之日,五彩云缭绕其上,故塔建成后被命名为瑞云塔。福清有60年一度甲子中秋点塔灯的传统习俗。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适逢甲子,风调雨顺,由建塔者倡议,当年中秋在瑞云塔上结彩点灯,以示吉祥。此后,沿袭下来,成为福清独有的甲子点塔灯盛会。
让人感叹的是,虽历经400多年风雨,瑞云塔至今风采依然。这是一座必须仰视的塔,也值得人们仰视。
弥勒岩的建造年代要比瑞云塔早260年。这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坐佛。有意思的是,弥勒岩本是一块天然巨石。元至正元年(1341年),里人吕伯恭延请工匠依照山岩形状就地雕琢而成。随着或轻或重的锤凿之声,拂去碎屑浮土,佛像渐渐显露真容:弥勒盘腿而坐,袒胸露脐,两耳垂肩,左手捻珠,右手抚腹,笑容可掬,可谓天工造物,妙手偶得。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僧人悟普为保护弥勒佛像,特地环绕佛像建起一座壮观的弥勒阁。清同治年间,弥勒阁被一场大风刮倒,仅存石柱数楹,而石佛却安然无恙。人们发现,脱去重檐复瓦和殿堂庄严的弥勒佛回归大自然,好似松了一口气,端坐于青山绿水问更显得怡然自得。
佛是一方石,石是一尊佛。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看佛,佛也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彼此相视,发出莞尔一笑。山宽容,石天然,佛自在。此后,乡人便不再为弥勒建阁。
龙江桥就在离弥勒岩不远处的海口,是侨乡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它以花岗岩条石铺就,长476米、宽5米。桥下建有39座船形石墩,远远望去,犹如海兽戏水,迎风破浪——它们共同托起了一条千年平安道。
福清龙江桥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古代四大桥梁。它们都诞生于宋代,而且四座石桥都位于江流的人海处。
这里古为海口渡,是龙江两岸来往人群的重要渡口。由于江面宽达5里,水流湍急,一旦遇到大风浪,则往往船倾楫摧,酿成灾祸。在海口渡建一座风雨不惊的石桥,成了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实现,得益于福建桥梁的建造技术。由于盛产花岗岩,宋代,福建的平梁式石桥建造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写道:“石梁石墩桥极盛于宋代,多见于福建一省……”这个日寸期福建建造的洛阳桥、安平桥,更是跻身世界名桥的行列。
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议造桥,民众踊跃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宋宣和六年(1124年),石桥建成,迄今已历900余年。由于遭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累代修葺,可考的有十数次。而今,古老的江桥依然坚实如昔。站在桥卜,江风习习,顿感天高地迥。脚下的条条石板,经岁月磨砺,早已不复平展光滑,甚而辙印深浅。但古桥还在供人们使用,不时有电动车风驰电掣般从我们身旁驶过,一时令人恍惚。900多年来,石桥上曾走过多少行人商贾、挑担肩舆和木轮小车?龙江桥就这样默默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平常而又实在的生活。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