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攀登一座山——庐山规划十年感言
金笠铭 *
千逐日月揽金梭,百旋葱茏志拼搏;峰回路转闯关卡,坎坷险旅运智谋。匡庐奇美世人歌,锦山绣谷梦幻多;深涧飞瀑奔雷吼,白鹿难驰东林坡。
大师首创冰川说,西洋建筑牯岭热;伟人竞相登险峰,引领新风唱恋歌。欲识庐山真面目,跃上苍穹俯山河;大江大湖连浩渺,文遗文粹最中国。
自 2000年春,我们初上庐山参加牯岭镇西谷中心区之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竞标成功,至 2010年我们编制的新一版(轮)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九部委审查后,又于 2012年年初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务会议审查并上报国务院,已经跨越了 12个年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十年攀登一座山!
庐山实在是很难攀登的一座山,原因是这座山不同于国内其他的名山,它实在是座极特殊的名山,不仅以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驰名中外,而且以广博精深的人文景观资源著称于世。可以说,它既浓缩了中国流传千古、灿烂辉煌的文化渊源,又浓缩了中国近代天翻地覆社会大变革的历史史实,无论是在中国人文发展史上还是在近代社会发展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心目中的庐山既雄奇、秀美又神秘、圣洁。因此,它一直是广大公众普遍景仰神往的一座名山、圣山,也是国内外媒体时常关注、总有新闻卖点可“炒”的一座名山。长期以来,庐山又被五家行政机构分割管理,形成“一山五治”的局面。针对庐山的任何一种行动或言论,都会引起相当大的社会反响。也可以说,庐山牵动着不少中国人的心。
正因为涉及庐山的话题太过敏感和复杂,所以在长达十年的规划期间,我们一直保持低调并不轻易发表评论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并干扰规划工作正常进行。待规划正式批复后,我们才酝酿发表相关文章。
当年我们怀着一颗虔诚执着的心上了庐山,一腔奋发拼搏的激情,一时一刻一丝一毫不敢懈怠、不敢轻视、不敢马虎、不敢放弃,硬着头皮,揣着小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记不清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记不清闯过了多少轮从江西省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审查会议,更记不清修改过多少次规划成果 a,真是好事既多磨也难磨!
攀登庐山的历程又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攀登这座山是没有捷径的,我们既要学习和继承前人关于庐山的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又要追踪紧跟当今国际上关于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趋势。对于我们这些涉足此领域还不深的挑战者,面对的困难和风险是可想而知的。有志者事竟成!我们凭着一股气、一条心,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义无反顾、齐心协力,终于从好汉坡 a攀登上了牯岭镇b,进而征服了汉阳峰c!诚然,这中间值得总结的学术成果很多,但是还有很多刻骨铭心的往事和真情,有血有肉地记载了我们奋斗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对攀登庐山是难得的激励,对我们的人生都是重要的启迪。在此重点写几段往事,以馈参与者和支持者。
一、误班机辗转武汉 乘出租星夜上山
2000年春,庐山牯岭镇的规划竞标方案已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尽管竞标的保底费不足两万元,连制作成本都不够,但大家深知此项目的重要性,仍然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加班苦干。按标书规定,评标会定于某月某日上午 8点半在庐山牯岭镇举行,未能按时到会者将视为废标。为了确保时间,我们预订了其前日傍晚飞往南昌的最后一班飞机。大家紧赶慢赶,到首都机场 2号航站楼时已过了办理登机牌的时间,这时尚有部分图纸成果还未打印出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了?我灵机一动:为何不可以转道武汉上庐山呢?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一行三人(金笠铭、郦大方、钱毅)成功改乘了去武汉的航班,于当晚 10点多飞到武汉。下了飞机,我们又急如星火般赶到汉口的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图片打印室。又经过近三个小时奋战,终于打印出了全部图纸,这时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多了。我们又在街上拦了辆出租车,出高价星夜兼程赶往九江。那会儿武汉到九江的高速路还未修通,经过近 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在次日早晨 8点前上了庐山,还好评标会还未开始。经过抽签,我们是最后一个汇报方案。方案汇报一炮打响,经评委会(由王景慧、董光器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标组)不记名投票,我们的方案以**多数票( 11位评委中有 9位投了我们的方案)中标。大家欢欣鼓舞,真是苦尽甘来,旅途的辛苦、加班的劳累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
二、踏积雪走街串巷 肩使命乐此不疲
2001年 11月,庐山迎来了**场冬雪。雪后的庐山群峰叠玉,满目银装,素雅而又宁静。此时,我们正好承接了牯岭西谷片区的规划任务,开始进行实地踏勘调研工作。雪给庐山带来了独特魅力,也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和兴致。大家不顾雪后的严寒和不便,纷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进行调查访谈工作。牯岭的西谷地区地形复杂,高低起伏,很难找到一块平地。近代各时期建的房子鳞次栉比、杂乱无章地散布在这跌宕起伏的山谷中。蜿蜒曲折、宽窄不等的台阶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变化多端、神秘莫测、饶有趣味的山地街巷空间。我们凭着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和神圣使命感,从早到晚,踏着积雪,兴致勃勃走遍了西谷的各个角落。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户人家我们没有造访过,没有一栋有价值的近代建筑漏过我们的筛查(最后提交甲方的规划成果包括标有各户门牌号的现状图,说明调研之细)。在这些天中,我们在积雪的台阶上跌倒过,在设施简陋的旅馆里半夜被冻醒起来跑步过,但这些都难以阻挡我们的热情。我们不时为近代别墅建筑的巧妙设计和奇工异趣所折服,也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拥挤简朴的生活空间所悲叹。特别是当我们深入窑洼一带(位于西谷靠剪刀峡一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为穷苦工人居住的贫民窟)的危房中,走在颤颤巍巍、年久失修的楼梯地板上,置身于阴暗潮湿的陋室之中时,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们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庐山,为了庐山人民,搞好规划是多么迫不及待啊!
三、请高人指点迷津 误大业多方参与
中国历来把知音比喻为“高山流水”。既然庐山规划非同一般,那么请国内专攻此领域的智者高人为我们指点迷津,以把握规划大方向和使规划最优化就十分必要了。首先要学他们的为人:执着的追求、坦荡的胸怀、无私的奉献、谦逊的修养;其次要学他们的为学: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扎实的功底、开阔的视角,往往他们的几句话就能使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在庐山总体规划大纲定稿之前,我们特意请教了国内著名风景区学者周维权先生,他在听了我们的汇报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上山难,下山更不易!”当时体会不深,现在回想起来颇有感触,这句话太富有哲理了。
由于风景区规划涉及方方面面的研究视角,所以我们也选择并聘请了各有专长的专家当顾问。在请教之前,需要先了解他们各自的专长,拟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张国强先生一直以来专注编制风景区规划的规范;谢凝高先生专攻世界遗产保护的专题;郑光中先生曾主持编制了泰山、黄山等风景区规划,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周维权先生则以学者角度纵观国内外风景区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马纪群先生主持建设部风景区规划审批工作多年,掌握国内**批风景区规划报批中的主要问题;青年学者杨锐将美国国家公园规划的做法消化吸收,成功引进供国内风景区规划借鉴 除此之外,我们还请多年来对庐山有研究的当地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当顾问,如沃祖全先生,时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多年来关注庐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并提出过相当到位和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原建设部建设司司长王凤武先生,江西省原建设厅副厅长马志武、李道鹏处长、丁新权副处长,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庐山管理局)的历任领导张召鉴、欧阳泉华、郑翔、魏改生、张家鉴、朱汉浩、陈述勤、王迎春、李延国、曹光明以及建设处的蔡淼龙、胡映武、王书贵、周伶玲、张雷等同志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均为规划的推进无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令我们深受鼓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庐山管理局建设处的欧阳怀龙先生,他长期从事庐山近代建筑研究,笔耕不辍,对近代建筑保护颇有建地。同时,作为甲方代表,他能在规划进展的各阶段提供十分及时的中肯意见,对我们帮助很大。社会学者鲍胜祖老师是编外顾问,对庐山规划调研阶段的社会调查做了具体指导,为顺利开展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庐山规划倾注心血和才智的各级领导、专家、经营者、居民乃至游客不计其数。我们借鉴国际上风景区(国家公园)规划的工程经验,倡导和推行了五位一体、多方参与、共赢共享的规划做法,即管理者、专家、经营者、居民、游客共同参与规划,充分征求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了有各方分别参加的问卷调查,获得了真实准确全面的民意和民生需求,对进一步采取规划对策提供了可靠可行的依据。
四、跨院校优势互补 求完美坦诚相见
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经济利益驱使下,国内规划设计市场曾一度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偷梁换柱、门户壁垒、不自量力甚至“蛇吞大象”的恶性竞争现象,使原本需要更多学科专业协同作战的攻关项目变成某些特殊利益小集团的生财之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难以确保达到项目预期的质量水准,时常大题小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而且实际上浪费了资源、潜伏了危机,更重要的是乱了规矩,败坏了求真求实的科学风气。
我们在承接庐山规划之初就确立了质量**、信誉至上的宗旨,摒弃狭隘的门户之见,组建了强强联合的规划工作团队,涉及两家高校(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后续环评工作由南昌大学承担),四家院、系、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建筑学院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环境学、植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并由这些专业领域内颇有建树的学科带头人牵头。
梁伊任先生是国内著名风景区规划学者,长期从事该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对风景区规划和植物培育规划有独到见解,并一直密切关注和引领庐山等***风景区的规划工作。张复合先生是国内最早开展近代建筑研究的学者,成果丰硕,对推动庐山的近代建筑研究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张敏先生专攻历史文化城镇及历史街区保护,参与主持了庐山牯岭西谷地区的规划工作,获得庐山和江西省相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张鸿涛先生是在环境保护污水治理领域崭露头角的中年学者,且主持的庐山卢琴湖等污水治理工作卓有成效。我们有一批经验丰富、久经考验的老教授(如凤存荣教授等),还有一批热情高涨、勤奋敬业、忠于职守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实习生(魏民、郦大方、胡洋、钱云、陈云文、徐昊旻、任胜飞、王莹等 40余人),组成了结构优化的工作梯队,完全可以堪此重任,不负众望,大家同样对庐山怀有特殊的感情和真诚的向往,这一点尤为宝贵。如何整合、协调好这些强手和人才,成为搞好庐山规划的关键所在。
工作中经历过磨合和碰撞的必然过程,主要有以下经验。
**,作为主持人,要下更大功夫,先行一步学习掌握规划相关的内容,调查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征询团队相关成员的意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