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文集》是吴小如先生的众多著述首次以文集形式与读者见面,也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的吴小如先生著作合集。十卷本文集的出版,既是对吴小如先生一生著作的一次系统整理,是一项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为后进精研吴小如学术文化精神、弘扬先生德业而奉献的文化大礼。
读《左传•齐连称管至父之乱》
这是一篇简括透顶的叙事文,最能代表《左传》叙事的特色。内容写的是齐国一场内乱,牵涉到整个齐国的政局。齐襄公名诸儿,是齐僖公的儿子,公元前六九七年即位,在位十二年。这是齐国一个政令无常、荒淫暴虐的君主。他同自己的妹妹私通,妹妹嫁给鲁桓公以后,仍回娘家同齐襄公幽会。公元前六九四年,鲁桓公夫妇同到齐国,齐襄公竟命令公子彭生把桓公暗杀了,以满足自己的私欲。鲁国人死了国君,当然不肯善罢甘休;齐襄公无奈,杀死公子彭生作牺牲品,才算把一场纠纷搪塞过去。像这样一个暴君,当然有取死之道。但杀死齐襄公以谋取政权的阴谋集团也并不是什么正面人物,他们很快也被消灭了。直到公子小白(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自立为君,齐国的政局才稳定下来。而这篇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正是齐襄公被杀这一关键性事件。从史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也是相当重要的。
这样一个内容庞杂、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由《左传》的作者来进行描述,只用了二百八十字。即以出场人物而论,也多至十六个。但作者却能执简驭繁,写得有条不紊。这不能不归功于《左传》作者写文章的工力。所以清人方苞认为,这种手笔,就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办不到,可谓推崇备至了。
然而文章写得短并不等于说写得一定好,这篇文章好在短而精。看似简略,其实详尽,该交代的都交代了;看似紧促,其实从容,文章里面穿插了好几件琐事,显得好整以暇。另外,笼罩在这一弑君事件外面的有一种使人不寒而栗的气氛,这就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至于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没有流露出带有倾向性的感情,那是由于这一事件被害者和害人者双方都是被否定的对象,而并非由于它是纯客观的描写。这种冷静而执着、火炽而凝练的写作手法,正体现了《左传》文章的独到的风格。
下面我们对这篇短文进行逐段分析。
第一段共三层,分别叙述三件事。首先写连称、管至父因外戍到期而无人来接替他们以致引起对齐襄公的怨恨,于是想密谋作乱。这是致乱的根由。其次,既谋作乱,心目中必先有拥立之人,这就是公孙无知。“顾不详无知历史,则叙事近突,故入‘僖公之母弟夷仲年’数语,述其所生,述其怙宠,述其见绌,缩成无知一小传,夹入行间,此乱人所必资以为主”(林纾《左传撷华》卷上)。这就是旧日评点派所谓的文章的补笔。然后第三层写到连称的从妹,因“无宠”而甘愿为内应。“间公”的“间”是侦察窥伺的意思,盖欲谋反必须有内应,否则其事不成。有了这三层,则图乱之计已成,这当然要在乱作之先交代明白。
但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这三层叙述不首先交代无知?又为什么把连称从妹“间公”一层放在最后来叙述?换言之,就是这三层叙述的次序为什么一定不许错?古人作文章强调有主有宾,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第一,这篇文章主要写齐襄公如何被杀害,而不是写无知如何被拥立,所以写无知一层不宜放在首位。第二,把连称的“从妹”“间公”一层放在本段最后叙述,因为同下文有联系,是下文的伏笔。正如方苞所说,“盖弑谋所以无阻,皆由得公之间也”。既有此伏笔,可以推想齐襄公的外出,连、管必已前知;趁其不在宫中,遂致变生肘腋。第三,后两层实际上都是在连、管支配下形成的局面,因此必须先说连、管,再说公孙无知和连称的从妹。而“捷,吾以女(汝)为夫人”这句话乃是无知说的(不可能是连、管说的),倘不先把无知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句话就会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左传》的文风就是这样:看上去简括粗略,其实针线是很细密的。
尽管第一段是作者在客观叙述,但文章的倾向性还是一望而知。试看,齐襄公政令无常;连、管为报私怨;无知怙宠被绌,想恢复既得利益;连称从妹无宠而受利诱,遂甘心参与阴谋活动——一幅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图景已经跃然纸上了。
第二段主要只写了一件事,即齐襄公出游畋猎。公子彭生的鬼魂化为大豕,襄公的坠车失屦,都是由出游畋猎派生出来的。但这一段叙述在本篇中却带有关键性。因齐襄公外出,作乱者才有可乘之机;因彭生的出现和齐襄公的心惧坠车和伤足失屦,才导致襄公提前回宫,走在了作乱者的前头。这都是一环套一环,一扣紧一扣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但字面上却只是一表而过。而且,照我的体会,齐襄公动辄出游畋猎,正暗写出他荒淫享乐的一面。这同下一段写襄公因追查失屦的下落而鞭打身边的徒人费,乃暗写其残酷虐暴的一面,其手法正复相似。
这里还要讨论的,是公子彭生鬼魂化豕的情节有无必要。古人批评《左传》的内容多记怪诞灾异之事,不类正史而近稗官;韩愈也说“《左氏》浮夸”,换言之即指其所记多不可信。这是从史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从文的角度来看,这样写正是《左传》的特色。我们应对这一情节作具体分析。从表面看,这是一个迷信事件,但作者实际上是通过它来写彭生的含冤负屈和齐襄公的荒淫暴虐。另外,这一场面写出了齐襄公内心的惊慌恐惧,说明他是个心怀鬼胎、色厉内荏的家伙。而出猎遇鬼,预伏祸机,给文章笼罩了一层阴森可怖的气氛,这就是所谓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还要指出的是,凡大手笔写一件头绪纷繁的事,往往中间用闲笔点染,表示出作者的好整以暇。这一段遇鬼化豕的描述就体现了这个特色。而且如果没有这一近于迷信的穿插,齐襄公的因恐惧而坠车,因伤足而失屦,因追索这只鞋而鞭打徒人费,这一系列细节便不易安排妥帖。现在则水到渠成,与下文紧密相连,一无懈笔。所以我们不能只看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找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内在目的。
第三段是作乱正文,事件最复杂,头绪最纷纭,但文章写得也最见工力。这主要体现在用省笔。当然,这篇文章从一开头就用省笔,并非突然由繁变简。如第一段中作者只写了“因之(指无知)以作乱”和“使(从妹)间公”两句,便已囊括殆尽,许多情事不叙而自明,其中省却了连、管如何与无知勾结,连称之妹如何探听和密告襄公出游之期,无知与连、管如何部署其徒党(武装力量),何以不袭击襄公于外而转俟其归(这是由于齐襄公因恐惧而提前回宫的缘故),何以直入宫廷而毫无阻力……这一系列具体情节。到了第三段,徒人费入宫告变,襄公与二三小臣仓皇定谋,孟阳如何请以身代,诸小臣如何藏匿襄公于门后,徒人费和石之纷如何相誓同命以御贼,这一系列具体情节又都被省略,只用“伏公而出斗”一句话加以括,这充分体现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
古文精读举隅 ……………………………………………………………………001
古典小说漫稿 ……………………………………………………………………317
小说论稿合集 ……………………………………………………………………491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