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会流动的,而曾经住过的地方,却会一直在心里存留着。福州三坊七巷中的黄巷,尽管我搬离它有数十年头了,但它却是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影像。
是什么,让我留下如此深切的记忆?
那是多年前,我有幸从乡下调进福州,由单位分配居住在黄巷。初次走进巷子时,我惊讶地发现,灰白的马鞍墙有点年久失修,陈旧的民居高低歪斜;往敞开的门里看,一些妇女在小天井里淘米洗菜;坐在藤椅上的老人正守着收音机打发时间……那时我年轻,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在心里想:省会城市,也有这样老旧的地方?
随后的日子是每天白天上班,晚问看书睡觉。有时入夜后躺在床上,看着窗外一角幽静的夜空,听见巷子里细碎的雨声,还有隐约的脚步声,感觉自己被一种异乡的孤独包围着,心里有说不出的烦闷。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供职的杂志社领导派我联系当地居委会,专门采写一篇有关黄巷历史的稿子。我接受任务后心里就嘀咕了:黄巷有什么好写的?两天后,我拿着介绍信去找居委会,他们非常热情,特意请了一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老周前来为我讲解。老周身体健康硬朗,说话爽快热情。当我们沿着巷子一家家探访过去,我发现他对这一带十分熟悉,一件一物,都能说出由来,记忆清晰,言语活泼,让我心里顿感亲切与敬佩。特别是他在讲述黄巷的过去时,不急不躁,情感饱满,似把一罐“佛跳墙”细火慢炖,香气绵绵散出,又不至于消失得太快,令人深领其味。于是边走边看边听,我恍如醍醐灌顶,兴趣大增,探究的思绪,也随着老人的话声,在古巷的历史记忆中不断飘拂着……
老周对我强调说,要了解黄巷,得从这里的建筑物及名人故居人手。别小看那些古旧的门窗,细看皆采用镂空精雕;一些并不起眼的大门内,却都有精巧的台阶、门框、花座、柱杆。原来,黄巷历史悠久,两晋时中原衣冠士族南迁入闽,其中部分黄姓的后裔便聚居于此,定心耕读,于是就有硕儒黄璞等辈,修学守道,深居简出,令人肃然生敬。据说,当年连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攻城拔寨,经过此巷,竞也熄炬噤声而过,秋毫无犯,传为佳话。巷内有一座小楼,就是黄璞晚年故居。而在文史知识方面少得可怜的我,怎么也想不到黄璞早年的故居,竟然是在离我老家不远的一个地方——莆田涵江区黄霞村。后来,江苏巡抚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问对黄璞在黄巷的故居进行全面修葺,建有藏书房、假山、水池、拱桥等,古意盎然,文气扑面。老周还告诉我,再往前走,斜对面是郎官巷,思想家严复的故居坐落其间;出巷口向右,数百步外是杨桥路口,那里有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饱含历史沧桑的三坊七巷,可谓文儒鼎盛、衣锦风流。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黄巷,原是三坊七巷一支极其重要的文脉。从此,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名人足迹,风物人情,在我心中连接起一根纽带般的人文简牍,使我产生了一种珍爱之意、尊崇之心。
此后,我常常在夜晚去巷中散步。走出巷,便是小街蜿蜒细长、石板路似乎有点凹陷的南后街,两侧栉比鳞次的几乎是清一色土木结构的平房,蜡染、纸扎、印花布店、银器饰品、酒坊、菜馆等等,一家挨着一家。较好看的是小楼屋檐,或相峙,或比翼,上透一线天光,下照人影憧憧,在我看来,很有一番古朴深邃的意味。那年月,夜市并不热闹,可选可买的只有福州特产一类的东西,倒是遇见在门前上坐着或者站着的老依伯、老袄姆,笑着向你点头,只等你的借问,那亲切谦和的福州语音,听了若温润的微风轻轻地拭拂着,让人有几分的忘怀。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