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唯美:上海,上海
0.00     定价 ¥ 7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0214605
  • 作      者:
    冷冰川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本辑“上海,上海”邀约了60位当代文学艺术家,他们或出生于上海,或成长于上海,或成就于上海,或钟情于上海,他们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讲述着他们心中的上海,内容涵盖文学、诗歌、绘画、建筑、摄影、音乐、戏剧、服装等方方面面,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与趣味,全面呈现了上海跨越近代与当代的文化魅力和活力。

2. 作为一本有关美的杂志书,《唯美》集结了当代华人文学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以不拘一格谈美为宗旨。《唯美》本身就必须是美的,它不仅有美的文字、图片,本身也将以一种唯美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为此,《唯美》每辑均由著名书籍设计师担纲,共同探索一种美轮美奂的杂志书,努力使《唯美》成为当今阅读界、文化界的标志性读物。



展开
作者简介

冷冰川,当代艺术家,1996年毕业于荷兰国立米纳瓦设计艺术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艺术系绘画博士,40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刻墨,凭空造出一个浪漫又诗意的世界,作品多次入选海内外国际艺术展览并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闲花房》《触处似花开》《冷冰川》《荡上心》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1981

严 锋

1981年11月,我因为高考失利,在南通市第三中学插班复读。一起复读的还有同学M、C、P。复读的日子是缓慢而焦虑的。有一天,M提议说:我们去上海玩吧。他说他有个表哥叫王伯昭,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已经拍过几个片子,是个小明星了,我们可以住他在戏剧学院的宿舍。我们都很来劲,家长也不反对,给了一点路费,几个复读生就兴高采烈地出门远行了。

当时从南通到上海,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江汉客轮,叫“东方红某某号”,分五种等级的船票。我们买的是最便宜的五等票,在最下面一层船舱,里面挤满了人和各种鸡鸭水产。舷窗密闭,烟气、水汽与家畜的气息混合在一起,浓郁熏人。我们几个情绪高昂,一路说说笑笑。早上十点钟的船,下午四点多钟到达十六铺码头,上岸后直奔上海戏剧学院。

我至今还记得公共汽车下来的那一站叫美丽园站,这个名字很难忘记。当时的我不会知道,几十年后我会在这附近的某一个建筑里工作。穿过华山路高大的法国梧桐,我们来到了上海戏剧学院门口。

门卫:找谁?

我们:找王伯昭。

门卫:王伯昭不在。

我们:他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

门卫:他在外地拍《笔中情》,这几天不回学校。

这简直是五雷轰顶,我们完全懵掉了。今天大家可能会觉得在上海市中心路边随便找个旅馆是多么容易,可是在那个年代,住旅馆是要单位介绍信的,我们几个复读的中学生,连单位都没有,哪里的介绍信?

没办法,我们只好离开原定的目的地,去碰碰我们的运气。暮色降临,寒风刺骨,我们穿着父母的军大衣,拎着那个年代的长方形的旅行袋,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家小旅馆。在一个非流动性的年代,哪怕在最繁华的大上海,旅馆也是一种稀缺的奢侈品。

果然要介绍信。我们一路上想好了措辞,低声下气,苦苦哀求:我们是学生,是来找朋友玩的,可是朋友临时有事不在,我们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旅馆的人说:我们也没有办法,别说你们没有介绍信,就是有介绍信也住不了,因为客房都满了。最后,他看我们实在可怜,给指点了一条迷津:去找澡堂子,那里可以过夜,而且可能不需要介绍信。

我现在还很惊奇,在一个没有手机、百度和电子地图的年代,我们是怎么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找到一家公共浴室的。我还记得的是,那个浴室的名字叫大观园。

服务台的人提都没有提介绍信,过夜没有问题,6角钱一个人,晚上10点以后才能入住,早晨6点钟要离开。那时候已经很晚,没等多久就10点了,我们拖着疲惫的步伐,怀着敬畏的心情,跟着服务员进入了大观园。

大观园内温暖如春,烟雾缭绕,人影绰绰。服务员把我们带到休息厅,最后一批浴客正在离去。我们要睡的是一排排供浴客休息的躺椅,椅背是斜的,上面铺着蓝色条纹的毛巾。地面铺着彩色的瓷砖,踩上去有点粘滑。我边上的躺椅上还躺着一位老先生,安逸地抽着香烟,手持一只小收音机,毫无离去的迹象。服务员也不催他走,指指我的军大衣,示意我脱下,又让我把钱放进口袋,然后他用一把海神三叉戟那样的叉子,嗖的一下把大衣挂到了高高的屋顶。那里有一排挂钩,就算是浴客的储物箱和衣帽间了。

我躺到躺椅上,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包括身下的毛巾,带着人肉的气息。身边的老先生不知啥时已经离去,投宿的人不断加入,一件件大衣不断腾空而起,飞向屋顶。我看着那一排排悬挂在半空的鬼影,听着外面逐渐沉寂的车声人声,度过了我在上海大观园的第一个夜晚。

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被赶着起来,开始在这个大城市游荡。我那时对外语很感兴趣,就直奔福州路外文书店。上了二楼,右手有一个小门,挂着一个牌子:外国人不得入内。我知道这就是我此行真正的目的。这就是中国签署国际版权公约之前,出售翻印的原版外文书的地方,那些书的背后一律印着“光华出版社”,以及“内**料,注**存”的字样。这个书店中的书店门口还有一个保安,我很担心他也会像旅馆里的人那样向我要介绍信,但他只是看了我一眼,一声不吭。我怀着侥幸过关的喜悦进到里面,犹如老鼠掉进米缸,可惜身上的钱太少,只能捡起一本放下一本。那次我买了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格林的《人性的因素》,还有几十年后在中国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作家福莱特的成名作《针眼》。

后来回南通以后,这本书一时也没去看,因为当时英文水平有限,看看简写本还可以,看原文足本就困难了。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我父亲辛丰年正捧着《针眼》看得起劲。这有点奇怪,因为我相信父亲对任何“畅销”的东西,都是没有兴趣的。到了晚上,他完全没有放下那本书的意思。到了第二天,他看完了。这本书写得非常吸引人,父亲对我说,“就是太H了”。父亲的遗憾,立刻转化为我学习英语的强大动力。我花了整整一个月,连猜带蒙,活生生把这本书硬啃了下去。这是我平生读完的第一部英文小说原著,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只觉得自己有一种突飞猛进、脱胎换骨的感觉。今年4月,出版社安排我和福莱特进行了一场对谈,我讲起这本书与我的渊源,福莱特高兴地说: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书可以用来学外语!

晚上,我们去了外滩。1981年的外滩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那种天堂般的光彩比今天更觉震撼。然而,当我们把头转向江边,却看到远比那些传奇的建筑群更为壮观的风景。在靠江一侧的防汛堤边,在马路对面老洋房灯光的映照下,在11月的寒风里,密密麻麻地排满一对对的情侣,从南到北,一望无际。我们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上海传说中的情人墙,一个缺少私密空间的年代的约会圣地。我们几个从小城市来的复读中学生,平生第一次看见这阵势,口干舌燥,浑身麻木,如遭电击。不敢走近,又舍不得离开,只呆呆地停在离人墙十来米开外。那些情侣们相互缠绕,千姿百态,视世界如无物,但一律向着黄浦江,无人回头。

我们也朝着黄浦江,背后是曾经的十里洋场,百年外滩,千盏灯火。对面十米之外是动人心魄的旖旎风光,在那后面是流过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滔滔江水。在江水的那一边,是零星的几点光亮。

我们当时不知道,那零星的几点光亮,就是陆家嘴,就是上海的未来。


展开
目录

冷冰川  008  隔空对话

文心

王安忆  015  南陌复东阡

裘小龙  018  制服

金宇澄  038  缓慢移动的梅花和料峭柳色

孙甘露  049  悬铃木浓荫下的衡山路

陈子善  051  新见张爱玲上海时期史料三则

江  青  058  上海童年往事

严  锋  063  上海1981

陈  冲  065  因为岁月

棉  棉  070  这场恋情开始前发生了太多事情

小  宝  076  野蛮战胜文明 

079  做人

毛  尖  082  上海食色

沈宏非  084  苏州河边

086  吹吹那冷面    

小  白  088  上海的城市空间

王占黑  090  二床的梦   

张怡微  093  舶来的记忆

李  舒  095  馋痨坯

尤  永  099  读画录——刘海粟《复兴公园雪景》及其他

江  山  108  直到走入大海

盛  韵  114  靠谱地豁胖

吴有音  117  我的上海印象

杨致俭  120  岛

张之汇  123  我的“不眠之夜”

建筑师

张永和  125  六个上海

俞  挺  138  名为上海的迷宫

赵城琦  150  散点透视老城厢

何晋嘉  156  修缮与滋味

艺术家

余友涵  165  问答录

李  山  180  随机

丁  乙  190  关于我作品的简述

刘建华  202  无题

杨福东  218  过程即电影

徐  震  234  我们的当代艺术观

诗与音乐

王  寅  249  组诗

王子瓜  砂  丁  胡  桑  张千千  252  四人诗选

陈  钢  269  上海留声——从上海老歌看海派文化的几个维度

金承志  276  西岸营地的风筝

萧济子  283  看排练

王  恺  396  上海越剧发生史:私语,传奇,以及被国家化的古典情事

姜庆共  286  音乐,为钱君匋叩开了设计的大门

王作欣  288  致,那个声音

张  乐  290  诗琴话艺

高  平  294  雨歌和耳虫

沈次农  298  黑夜闻巴赫

王莫之  301  他们的电台故事

影像

陆元敏  023  90年代的上海

雍  和  305  上海呼吸

逄小威  318  他们在上海

殷立勤  335  上海的场景

董天晔  348  上海的表情

谢东皓  359  苏州河边

btr      363  延庆路

朱未末  371  是麦田呀

其他

朱亚萍  381  关于浦东美术馆开幕展的故事

梅冰巧  387  下江南,金泽工艺社二十年

陶晓马  411  之禾的种子

陆  杰  422  浦东三十年变化

我是白  442  火

        443  录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