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杜甫评传
0.00     定价 ¥ 13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305218323
  • 作      者:
    莫砺锋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主要著作《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代表论文:论唐诗意象的密度,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展开
精彩书摘

   《杜甫评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名动一时,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耶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与日俱增。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
  杜甫在晚年所作的《壮游》一诗中回忆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崔”指崔尚,武后久视元年(700)进士及第,官至祠部郎中。“魏”指魏启心,中宗神龙三年(707)举“才膺管乐科”。当玄宗开元十三、十四年(725——726)杜甫十四五岁时,崔、魏二人都已是闲居洛阳的文坛前辈了。他们称誉少年杜甫好像班固和扬雄,可见诗人的才华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没有及第,此时他的诗才却受到了当时在文坛享有盛名的李邕和王翰的赏识。①可是杜甫漫游齐赵与困居长安时,虽曾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高适、王维、岑参、储光羲等人交游唱酬,然而在上述诸人的作品中,却找不到一句对杜诗的称扬之语。直到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五十一岁时,才有任华作《杂言寄杜拾遗》,对杜诗予以高度的赞扬:“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②代宗大历四年(769),即杜甫去世的前一年,又有郭受作《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说杜甫“新诗海内流传遍”,韦迢作《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说杜甫“大名诗独步”。(郭、韦二诗并见《唐诗纪事校笺》卷二四)任华等三人虽然对杜诗称颂备至,但他们本人在诗坛上并无名声,他们的称颂在当时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总的说来,杜甫生前虽然不算是默默无闻,但他在诗坛上的名声不但远逊于李白、王维,而且也不如岑参、储光羲。大历四年(769),五十八岁的杜甫在《南征》诗中感慨万分地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第二年,诗人就在湘江上的一叶扁舟中寂寞地去世了。
  杜甫去世后不久,樊晃搜集杜诗编成《杜工部小集》,他在《杜工部小集序》中痛心地说:
  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
  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当时有几种重要的诗歌选本,如殷瑶编选的《河岳英灵集》,收诗年代起于开元二年(714),终于天宝十二载(753),又有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收诗年代起于肃宗至德元载(756),终于代宗大历末年(779),这两种著名的选本所涵括的年代几乎与杜甫的一生正好重合,然而二书都没有入选杜诗。此外还有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主要选盛唐诗人之作,且以五律等近体为主,但竟然也不及杜诗。由此可见杜诗在当时确实没有得到诗坛的重视。
  到了中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唐诗坛上主要的两个流派——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尽管在诗学观点和创作倾向上都大异其趣,但是他们对杜甫都一致推崇,所不同的有两点:第一,元、白诗派推崇杜诗主要着眼于杜诗多写民生疾苦和国政时事,例如元稹《乐府古题序》(《元氏长庆集》卷二三)中赞扬道:“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四五)中则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①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觎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而韩、孟诗派推崇杜诗则主要着眼于其才力之雄强,例如韩愈《荐士》(《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六)诗云:“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又《石鼓歌》(同上卷七)云:“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第二,元、白有时颇有扬杜抑李的倾向,如上引自居易《与元九书》就认为杜“过于李”,而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氏长庆集》卷五六)中甚至说:“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胜,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而韩、孟则李、杜并重,无轩轾之分,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①由此可见,在中唐诗坛上,杜甫的地位已经超过了王维等人,而与李白分庭抗礼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二、家庭传统之一:“奉儒守官”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五、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第二章 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五、成都草堂:平凡事物的美学升华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

第三章 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
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五、境界:“凌云健笔意纵横”
六、风格:“沉郁顿挫”

第四章 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四、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 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
一、文学史观之一:“别裁伪体亲风雅”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神”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
三、艺术启迪之二:“诗家初祖杜少陵”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五、千家注杜:“少陵自有连城璧”
六、文化意义:“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附录 杜甫简谱
后记
我与杜甫的六次结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