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基金会下设的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创作者为目的,开设了“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自创办以来广受欢迎。遗憾的是,因授课形式限制,许多年轻人无法亲临现场。此次将讲义内容整理出版,殊为不易。这本干货满满的编剧教程,精编了8位一线编剧大师的dujia课程,诚意分享不同制作体系下的剧作经验,不同类型、题材的剧作方法。
◎ 力邀知名编剧担纲导师,面对面“工作坊”式教学,亲授好莱坞通行规范、亚洲影人的变通法则及欧洲创作者的独到经验,折射不同国别地区电影行业生存百态。
◎ 从创作实践出发,涵盖真实故事改编、IP改编、文学改编,喜剧片、家庭情节剧、历史片、文艺片、科幻片,超级英雄漫改、高概念创意故事、特定题材的定制电影……
◎ 特设学员提问环节,解答新人在当下中国影视行业中的真实困惑,大到如何跟导演、制片人合作与博弈,守护自己的创意,小到做调研的“卧底”策略,及战胜拖延症的心理妙招,种种对症行业痛点的生存法则,均可在本书中寻找到经验点拨。
◎ 匠心设计,“典雅银+荧光绿”潘通专色油墨印刷,辅以烫银工艺,利用镜面效果照应出读者,激发创作活力。
▽▽▽
? 我前前后后改了十年,共被六个制片方拒绝过,我还是坚信这个剧本是有意义、能被拍出来的。
——吴胜郁,《绿鱼》《八月照相馆》
? 讲故事zuihao的方式是虚构。说谎要说得生动有趣。
——崔石焕,《港囧》《王的男人》
? 你要做的,就是把你害羞的事情暴露给别人。
——荒井晴彦,《W的悲剧》《火口的两人》
? 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但是总有例外。
——弗里德里克·奥伯汀,《巴黎,我爱你》
? 在好莱坞有种说法,一个人物就是一种类型。
——约翰·C. 理查兹,《护士贝蒂》(提名金棕榈,获戛纳zuijia编剧奖)
? 你要记住初创时的所有棱角,把那些奇形怪状的创意缩小,小到够放进甲方的盒子里。
——史蒂文·加里·班克斯,《小鬼上路》《疯狂的外星人》
? 故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旅程,还有他zui核心的关系。
——迈克尔·威斯,《蝴蝶效应2》《地心历险记》
? 构筑虚构世界的秘密武器,就是把真实的世界当作灵感的起点。
——扎克·施坦茨,《雷神》《X战警:第一战》
第一讲 编剧是一个需要忍耐的职业
吴胜郁
很高兴见到大家!我将用未来两天时间,分享一些我在编剧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先谈谈为什么选了电影这行吧,我大学专业是雕塑,2005年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的美术,真是惊艳。然而当时韩国的美术界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想想我的美术技能到底能做什么,真是非常迷茫。
虽然在毕业班,但我经常逃课去剧场看电影,当时大部分韩国电影歧视女性,这可以说是非常可耻的。常规电影烂到什么程度?每每我出剧院时都会捂着脸,真是非常羞愧的。但有一次,我在剧场看到了林权泽导演的一部作品,感到了一缕曙光,我想是不是自己也可以走上电影人的道路?林权泽导演的作品确实是与众不同的。
? 入行之初
看完林权泽导演的作品后,我决定走上编剧和导演之路,大学毕业后便进了朴光洙导演的编剧组。朴导演在剧组拍摄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这些编剧每天都要改剧本。开拍一周前,朴导演对编剧组所有人说,你们要重新写这段剧情。当时,像许秦豪等现在的大牌导演,也跟我同在编剧组里。后来我重新改写的剧本得到了朴光洙导演的赞赏。我问朴导演为什么,他回答说,是因为我的剧本把人物和事件予以客观化。太深奥了,我没太听懂,但还是感到非常高兴。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就是凭着感觉,站在自己的视角上重新改写了这个剧本而已。
时间飞逝,我逐渐开始我的写作。各大新闻社在每年都会举办海选,用奖金激励新人作家,并提供平台和机会。当时我投了两次稿,很可惜在最后的阶段被淘汰出局了。不过相关方联系了我,邀请我为他们写剧本。评委中有一位叫李沧东的导演,他虽然把我的作品给淘汰掉了,不过后来他找到我说:“你重新再给我写一个剧本。”那部作品就是《绿鱼》,当时通过这部作品,我向李导演学习了很多。
一次,我和许秦豪导演在一个酒吧喝酒,我向他推荐了我的作品,许导读了整整一个小时。我同李导和许导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交情。当时虽然还有其他很多项目给了我更高的价格,不过我却拒绝了。我选择了《绿鱼》和《八月照相馆》这两部作品,坚持写了一年,我觉得这是我抓住的最大机遇。
? 《八月照相馆》:榨干你每一滴才华的许秦豪
导演的信任
《绿鱼》要求在两周时间内完成,而许秦豪导演也是在那个时间给我来电话,请我帮他写剧本,所以两件事情是重叠的,忙得我不可开交。
许导在车上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想拍一部电影,具体是什么不知道,但它的结尾应该是有一个遗照的场面,上面的人物是笑着的,时代背景是1990年代。那时候人们的遗照都是面无表情、特别严肃的,就没有见过谁笑的。”当时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那种已经知道自己生命没剩多久,不过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人。其实后来拍时,我发现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差异还是挺大的。
我那时正担任《绿鱼》的副导演,在拍完五个月以后,才和许秦豪导演重新见面。当时许导把自己写的初稿给我看了一下,不过说实话我非常不喜欢那一稿。我就提出:“让我写的话,我就要全部重写。不过你的大体思路,主人公的设定,还有一个停车管理员女主角的设定,我还是会留下来。其他的东西全要改。”当时编剧对导演说这种话是非常无礼的,好在我和许导既是朋友,也是很好的同事,所以许导相信了我。
现在想起来,我的剧本之所以能拍成电影,都是因为这些导演都非常信任我,给了我无限支持。导演的支持并非万能,不过对我来说确实意味着一切。在创作过程中,若编剧和导演意见不合,有很多作品都会付诸东流的。
把情绪描绘出来
为了不辜负许导对我的信任,我认真地写完了《八月照相馆》的剧本,许导看了非常满意。不过电影界一些影评人看了初稿后,批评它是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写的,毫无市场性可言。为什么呢?一般剧本中人物描写都是用类似“他推门而出”“他坐在原地”“他开始哭泣”这样的语言;而我用的都是短篇小说的句子,用非常详细的文字介绍了主人公的动作和行动路线。
《八月照相馆》中不知大家记不记得,有一场戏是主人公坐在院子内洗手。我写了很多细节,比如:洗手的水盆必须是红色的,倒满了水,洗手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天上下着雨,雨水滴落到主人公的白色衬衫上,有一滴滴黑点。会详细到这种程度。如果按照当时传统电影剧本描述可能就只有一句话“主人公在洗手”。很感激的是,许导和摄影组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这一幕是完全按我的想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我之所以描述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在和李沧东导演合作的时候,他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1990年代的韩国电影界最缺少的就是一种情绪,你想要成功的话,必须把这种情绪给描绘出来。”
也许受到了这句话的影响,后来我和许导在合作拍摄《八月照相馆》的时候,就希望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韩式经典爱情片。所以在一些特定场景,许导要求我加入一些男主和女主在一起的甜蜜约会,不过必须与以往韩国电影中的约会场面完全不同。传统的韩国电影中男女约会大部分都是这种桥段:两个人并排走,女主突然打了男主一下说“来追我呀”,男主就傻傻地追她。我那时非常反感这种设定,就希望哪怕只是一些行动或者一句台词也好,一定要加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当时许导说,如果约会时男主向女主讲鬼故事,会是一个怎样的笑话呢?我觉得这个主意太棒了,所以就把这个场面搬到了电影里。虽然这个桥段在当时的爱情剧中可能是有点罕见,不过我觉得它正能准确地表达男女主角在一起的那种温馨情绪。
这个剧本绝不可能拍成
拍摄《八月照相馆》以前,韩国电影中如果主人公患了绝症时日无多的话,剧情都要催人泪下的,男女主人公要抱头大哭,台下观众也一直哭。不过我和许导说:“咱们拍个不太悲伤的吧。”现在听起来难以置信,因为让观众哭才是正常思路。可能因为我是新人,所以才敢有这样的想法。光冲着这个,就很少有制作方愿意投资。更何况当时我得到的评价是:这个编剧描写的场景过于冗长,没有任何专业知识。
不过幸运的是,当时有一位顶尖的韩国编剧看了我这剧本以后,说这是忠武路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忠武路是韩国电影的摇篮,相当于美国的好莱坞。《阿修罗》(2016)的导演金成洙当时就很有名了,他那时也非常看好我,便向各大制作方推荐我的《八月照相馆》剧本。大部分电影节都认为这部电影不可能有任何票房,这时有个制片方觉得我的剧本非常新颖,再加上名家极力推荐,就决定试一试了。我记得,当时有人还发毒誓说,这个剧本绝对不行,要能拍成电影他就倒着走路。幸运的是,合作的许导非常尊重、信任我,把我所有的细腻描写都搬上了银幕。
最大动力是截稿日期
在35岁那年,我完成了《八月照相馆》,当时年轻气盛,靠一股蛮劲写了下来。导演给了三周时间写完。(这不算极端,以前还有导演限定一周内写完剧本的。)接到委托以后,有四天时间除了吃喝拉撒睡,我把其他时间全用在这上面。我觉得对于一个编剧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笔力,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所有精力倾注进剧本。当然也有些编剧每天都会抽两个小时写作,持之以恒,我个人非常尊敬这种作风的人。我完成剧本的最大动力是截稿日期。说句实话,如果给我三周时间,前两周我会无所事事地去享受生活。而最后几天会边哭鼻子边写,一直后悔前两周我怎么玩得那么欢快呢。不过最后那几天,我会爆发出超人的集中力!
《八月照相馆》这个剧本最后有一场戏,女主在照相馆看到照片,面带微笑转身离开。虽然是我写的,但我真觉得自己是一个天才!对我来说,写剧本就像在为一个深爱之人熬夜写情书,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不过第二天早上看到昨晚热情洋溢的情书后,又会羞愧到把它撕掉。这就是一个剧本诞生的过程吧!为深爱的人写情书也会改来改去,直至交给心仪对象,感觉非常浪漫。
写完《八月照相馆》后的七到八个月的日子里,我开始备受青睐,很多制片方、投资方找我喝酒,让我写个和《八月照相馆》风格差不多的剧本。答应了他们之后,我拿出来的却是《双生警贼》(2000),我至今忘不了他们脸上的表情。从那时候开始,我的风格就变得比较灰暗。
在《八月照相馆》成功以后,我大概经历了二十年的惨日子。当时我觉得自己写剧本最大的优点就是细腻,能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过按照我的风格继续写下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描写一些场景时,有太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会让整个场景的焦点变模糊。这对导演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的。所以我开始试图尝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词。另一把双刃剑是,我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客观地表达出某个事件或者某一种感情,但对制片方和观众而言,太过客观会让他们觉得索然无味。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