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情感机器:当代中国流行影视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8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2710525
  • 作      者:
    王文斌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文斌,男,1984年生,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电影现象学引论》等著作多部,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世界电影》《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1次。
展开
精彩书摘
  《情感机器:当代中国流行影视文化研究》:
  (三)世俗伦理与价值导向
  在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成为文化主流的当下中国,崇高的意识形态话语和神圣的革命伦理已遭到消解,更加个体化、更加普泛的世俗伦理逐渐成为盛行的价值观念。就一部电影而言,传达一种符合大众日常的价值标准和被大多数观众所认同的伦理观念,是决定它能否赢得观众欢迎、获得票房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三部民国传奇大片中,《让子弹飞》获得6亿多元票房,《大魔术师》获得1.8亿元票房,《黄金大劫案》获得1.5亿元票房,可以说它们均是以世俗伦理取得票房成功的范例。也就是说,民国传奇大片虽然展现了民国乱世中的革命行为,但是却极力避免将故事的主旨导向一种彻底的革命伦理,而是回归世俗伦理,以“接地气”的方式达到对大众心灵需求的慰藉。而以世俗伦理取代革命伦理的方式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用人性的光辉而非党性的神圣来解释革命动因;用“爱情”来冲淡意识形态的崇高感;用商业包装来弱化革命的政治寓意。
  在革命动因方面,与传统民国正剧不同,民国传奇大片中主人公们革命行为的动机中都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成分(比如复仇),而非纯粹的革命意识。《让子弹飞》中本为劫财来到鹅城的张麻子一伙,最后却决定放弃钱财、与黄四郎血战到底,其根本动机是报义子老六惨死之仇;《大魔术师》中张贤回国献艺、开设魔术馆、接近雷司令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报爱人柳荫被夺之仇,甚至他与地下党的合作起初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与他相同,雷司令的所有行动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柳荫的芳心,博美人一笑;《黄金大劫案》中,自称“不是一党、不坐一船”的小东北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被救国会成员出于民族大义的冒险行动所打动,失去父亲的仇恨才是促使他与日军决一死战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三位主人公中,张麻子是报杀子之仇,张贤是报夺爱之仇,小东北是报杀父之仇,他们的革命动因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本能、人性的光辉而非自觉的革命意识。因此,民国传奇大片向观众传达的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世俗伦理,而非一种革命信仰。
  与革命伦理对爱情/情欲的刻意遮蔽甚至否定不同,爱情是世俗伦理话语表达的重要成分,民国传奇大片都以鲜明的姿态肯定爱情的合法性。《让子弹飞》的最后,张麻子的众小弟们簇拥着他们心仪的女人花姐,奔向上海去了,让张麻子只落得个孑然一身,传达出一种爱情甚至高于兄弟情的意味;《大魔术师》中,爱情始终是张贤和雷大牛行动的主要动因,影片最后,雷大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大军阀身份,与张贤一起追随他们心爱的女人柳荫去了;《黄金大劫案》中,小东北与顾茜茜的爱情一直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动力,影片结束时小东北虽然加入了地下党,成为正式的革命者,但是影片最后一幕并不是展现小东北踏上了光明的革命之路,而是他在电影院屏幕上看到昔日的爱人后,追忆起逝去的爱情而陷入黯然神伤,从而将原本的革命伦理意味完全消解。总之,爱情是世俗生活的象征,民国传奇大片以对爱情的肯定表达了其对世俗伦理的肯定。
  此外,为了淡化革命色彩和政治寓意,民国传奇大片运用了种种商业包装手段,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使用大牌明星的演员阵容。《让子弹飞》中,周润发、葛优、姜文、刘嘉玲等大牌明星,以及冯小刚,陈坤、廖凡、邵兵、周韵、胡军、姜武等配角组成的阵容,堪称豪华无比;《大魔术师》中,梁朝伟、刘青云、周迅等大牌明星,以及闫妮、林雪、方中信、秦沛等黄金配角组成的阵容,也十分抢眼;《黄金大劫案》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宁浩御用演员团队的人气和号召力也是十分可观的,由雷佳音、程媛媛等新人搭配黄渤、郭涛、刘桦、范伟、陶虹等黄金配角组成的阵容,亦实力强劲。这些数量众多的大牌明星们在银幕上呈现出的靓丽外形及动人气质,使观众容易沉迷于对令人目不暇接的动人形象的赏玩而忽略了对革命寓意的接受,从而淡化了政治色彩。总之,在价值取向这一点上,以“世俗伦理”为内核的民国传奇大片,通过“把对政治的信仰转移为一种欲望、个人、民间伦理的动力学”,而与《南昌起义》《开天辟地》《我的1919》等传统民国正剧截然不同。
  在消费主义大潮的冲击裹挟下,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主流文化与娱乐文化共谋共生、政治话语与商业话语交互杂糅的复杂景观。在这种历史语境下,能够符合多元的话语需求是制作出一部成功的主流商业电影的必要条件,而民国题材正因其话语内蕴的丰富性而越来越受到主流商业电影制作方的重视。其中,民国传奇大片是极具潜力的一种类型样式。“民国传奇大片”由“民国”“传奇”“大片”三大要素组成。“传奇性”(虚构性、非纪实性)使影片避免负担过于沉重的政治束缚和道德枷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喜剧效果;“民国题材”的革命历史主题则使影片具有了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正面的价值取向;而“大片”则从生产、制作、放映、发行等角度对电影的商业能力予以保障。
  通过草根叙事、革命消费与世俗伦理的有机结合,民国传奇大片较有可能在政治话语与商业诉求之间、在伦理导向与娱乐功能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从而获得口碑和票房的较大成功。笔者认为,充满“民间气息”的民国传奇大片是未来国产主流商业电影可供选择的创作类型。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流行影视中的青年文化
第一节 “治愈系”影视剧中的青年文化
第二节 青春影视剧中的“少年”修辞
第三节 “少年系”综艺的文化策略

第二章 中国流行影视中的怀旧文化
第一节 都市穿越电影的怀旧文化
第二节 “前任”题材电影的怀旧文化
第三节 乡土影视的乡愁情结与抒情美学

第三章 中国流行影视中的主流文化
第一节 献礼片中的主流文化
第二节 喜剧片中的主流文化
第三节 纪录片中的主流文化

第四章 中国流行影视中的草根文化
第一节 民国题材电影中的草根文化
第二节 现实题材电影中的底层草根人物
第三节 三峡影视剧中的人文精神与底层形象

第五章 中国流行影视中的女性文化
第一节 《乘风破浪的姐姐》与女性乌托邦
第二节 现实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困境
第三节 爱情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境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