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女郎:幻影
—
金发就像一块可容纳一切幻想的白板。在西方人的想象中,金发是童话中的公主才有的特征,是生育、财富和纯洁的代名词。但就其本身而言,铂金发色(人造色彩,偏白色)是堕落的标志。这正是希区柯克的兴趣所在:探讨金发女郎的矛盾性(罪恶与美德,纯真与欺骗),锻造一个“完整的女人”,这种电影幻想源自一种对亲密关系的痴迷。
【理想受害者】
一名女子受到惊吓,发出尖叫:特写镜头中,她的脸被茂密的金发映衬。《房客》(1926年)的第一幕展现了一名“复仇者”的受害者,复仇者是一个伦敦杀手,专门攻击拥有“金色头发”的年轻女性。他的连环杀人案频繁登上报纸。在一家舞厅的后台,一群舞者露出了金色假发下的黑发,他们演出的主题是“金色发卷”。除了一个人:一位真正的金发女郎,她因此成为潜在受害者。在同一部电影中,希区柯克让金发女郎成为选举、崇拜和迫害的对象。她们是理想的谋杀受害者(《电话谋杀案》,1953年)、恋物癖(《迷魂记》,1957年)、虐待狂(《艳贼》,1964年)。对于希区柯克,“金发女郎是最好的受害者。她们就像洁白的雪,露出下面沾满血的脚印”。
【黑色和金色】
正如雕刻家倾向于反复使用相同的图案,希区柯克不断地塑造和完善金发女郎的形象。凭借一头秀发和冒险精神,玛德琳·卡洛(《三十九级台阶》《间谍》, 1935年)和诺瓦·皮尔比姆(《年少无知》,1937年)成为第一批希区柯克金发女郎。然而,后者缺乏一项核心品质:隐蔽且激烈的性吸引力带来的双重危险。以及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彩色图像。
【希区柯克的金发理论】
格蕾丝·凯利似乎对加里·格兰特的魅力不屑一顾,但当他将她带回酒店房间时,她热情地亲吻了他。《捉贼记》(1954年)的这一幕准确地勾勒出一位希区柯克金发女郎:“隐藏欲望”的女皇,与玛丽莲·梦露不同,精致而冰冷外表下是疯狂的肉欲。她是名副其实的幻象,单身且没有子女:没有什么真实的地方。希区柯克亲自为格蕾丝·凯利和《西北偏北》(1958年)中的爱娃·玛丽·森特设计服装、发型、光线和妆容,逐渐完善他的金发理论,这一理论将在随后的电影中深入人心。
【金色】
借助特艺彩色技术,在摄影师罗伯特·伯克斯和发型师的共同努力下,希区柯克从1953年起便成功地让女演员的金发(理想的小麦色)闪耀出超凡的光彩。轻盈的发丝、复杂的发髻在镜头前反射光芒,平添了一笔诗意,像迷宫一般,让人沉醉其中。
【“头发镜头”】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许多镜头都梦幻般地聚焦在女演员的头发上:希区柯克不断延长“头发镜头”的持续时间。《艳贼》中,蒂比·海德莉的头发反复出现;当她洗掉棕色染料时,希区柯克拍摄了一个简单的水龙头的流水,像一种情绪的释放:玛妮再次变成金发。当她身处危机,试图逃离镜头时,希区柯克会拍摄她的背影。
【仿冒品】
对于希区柯克来说,金发是天生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女人可以染发,但不会改变她本来的色彩。因此,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警惕一个扮成金发的棕发女人(《迷魂记》;《大巧局》,1975年),反之亦然(《艳贼》)。这种颜色的变化,这种女性特征的改变,证明了女人的双重性,她们令人着迷,使易受骗的男人掉入她们的视觉陷阱。
【虚幻的女人】
从《迷魂记》开始,希区柯克将女性的面孔与头发分离,取消这两者之间的逻辑性指向关系。有关人物外表的疑虑带来一种深深的痛苦:玛德琳的花式发髻属于一个消失的女人,那是一个来自深渊的形象。《惊魂记》(1960年)中,诺曼·贝茨的母亲的头发下面露出了头骨。头发是生命的象征,装饰在消失的人物身上足够令人产生错觉。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