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总论:关于建构唐宋词流派史的理论思考和基本设想
第一节 文学流派在任何文学里都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第二节 历史的回顾之一:传统的“豪放”、“婉约”两分法
第三节 历史的回顾之二:自宋以来的诸家源流派别论
第四节 辨析唐宋词流派的理论标准和历史依据
第五节 唐宋词构体衍派的特殊背景及其大致流派类型
第二章 初显流派端倪的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孕育词体文学的文化土壤
一 燕乐的特点与词的特殊风格
二 诗体之渐衰与词体之代兴
三 时尚之转变与晚唐诗风之渗透
第二节 审美时尚与“正宗”词风的代表者——“花间”派
一 “花间”派的形成及“花间”十八词人的个体与群体面貌
二 “花间”派的词体理论宣言——欧阳炯《花间集叙》
三 “花间”派奠定的“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基本格局
四 后代词派之滥觞——“花间”派内部风格歧异现象的解释
第三节 五代词坛另一派——南唐君臣词人群体
一 扬州一金陵:南国另一个文化中心和歌词创作基地
二 多才多艺的风流君臣与“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亡国心态
三 冯延巳:南唐词感伤主调的奠基者和新词境的开拓者
四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李后主
第三章 宋代审美时尚及北宋前期雅俗二词派
第一节 宋初六十年词坛的沉寂及其主要原因
第二节 影响北宋词风格流派总体格局的多种社会文化因素
一 最高统治者倡导的士大夫歌舞享乐之风以及由此而来的燕乐“新声”之盛
二 “独重女音”、“浅斟低唱”的音乐文学审美时尚
三 歌妓对于词的风格体貌形成的重要参与作用
四 时髦的都市文化与传统的士大夫意识之间的对立和调和
第三节 宋词流派初分:晏欧台阁词风与柳永俚俗格调的对立
一 柳永的趋俗与晏殊的尚雅
二 尚雅与趋俗相对立的文化动因
第四节 以二晏一欧为骨干的北宋江西词派
一 江西词派名称的由来以及北宋江西词派范围的界定
二 晏殊的领袖地位和典范词风
三 与晏殊并驾齐驱的欧阳修以及其他同派词人
四 晏欧词风的强大后劲晏畿道
第五节 俚俗词派的开山祖——柳永
一 反传统的“柳耆卿体”:俗调俗情
二 “柳耆卿体”:对词体发展及词的艺术手法的大贡献
三 北宋中后期的柳派词人
第四章 新体新派迭起的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 东坡体——完整意义上的士大夫之词和诗人之词
一 “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及其实践
二 东坡体:“变体”何妨为大宗
三 苏轼词派的形成与衍变
第二节 折中于柳苏之间、另开浑雅典丽一派的周邦彦
一 “浅斟低唱”的颓靡时风与感伤低回的抒情词人
二 律精调雅、法密技新的清真词
三 “大晟词派”诸名家
第三节 北宋晚期的俳谐词派
一 俳谐词的来源及其盛行之因
二 风行于熙、丰至宣和年间的俳谐体与俳谐派
三 俳谐词派在南宋的余波及俳谐词衰落的历史教训
第四节 笃守“本色”而又各树一帜的三位婉约词名家
一 俊逸精妙的“张子野体”
二 清新婉约的“秦淮海体”
三 秾丽与雄奇兼备的“贺方回体”
第五章 两宋之交的词风巨变及南渡各词派
第一节 政治大变局与词风大转变
一 宋南渡的特殊性及其时间断限
二 “靖康之难”与东坡体之大盛
第二节 慷慨悲壮的英雄豪杰词派
一 民族英雄岳飞的“沥血之辞”
二 南渡四名臣的干预时政之词
三 张元斡、张孝祥的凛凛雄风
第三节 由感伤转入旷达的学苏派
一 “步趋苏堂”的叶梦得和向子诬
二 陈与义、吕本中等江西诗派词人
三 “多尘外之想”的朱敦儒
第四节 开径独行的女词人李清照
一 “别是一家”之说与婉约正宗之路
二 自是花中第一流
第五节 供奉词人群与隐逸词人群
一 混迹于宫廷的供奉词人群
二 遁迹于山林的隐逸词人群
第六章 代表南宋前期审美主潮的稼轩词派
第一节 辛弃疾:稼轩词派的主帅和灵魂
一 失意英雄的一生及其主体意识
二 以笔代剑的创作观与审美理想
三 高度个性化的稼轩体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节 稼轩词派的构成和发展
一 政治与文学的双重因缘——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情调
二 稼轩派第一健将陈亮
三 稼轩派第二健将刘过
四 稼轩派的同盟军韩元吉、陆游
第三节 南宋中后期的稼轩派词人
一 亲炙稼轩风的杨炎正、程珌、黄机、岳珂等人
二 应合稼轩风的戴复古、刘仙伦、刘学箕、崔与之、葛长庚等人
三 南宋后期稼轩派主将刘克庄及其他同派词人
第七章 崇尚雅正和讲求词法的南宋中后期词坛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 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
一 偏安之局的凝定与时代风会的转移
二 复雅之风的劲吹与新旧词派的消长
第二节 清空骚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