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科幻电影孕育于19世纪末,诞生于20世纪初,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现象,并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相应,对于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可以从国内外环境变迁及自身发展等角度予以回顾和总结。本书正是依据上述认识来阐述国产科幻电影的创意的。
一、风云会: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史
同类事物相感而际遇得时,被称为“风云会”,科技与科幻的关系就是如此。在世界历史上,科技以其突飞猛进为科幻电影导夫先路。反过来,科幻电影既激励公众关注科技进步的巨大影响,又促使他们留意科技作为“双刃剑”的作用,使之能够造福而非危害人类。在我国,科幻电影固然是技术意义上的舶来品,却是对本土生活的映射,甚至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它伴随我国现代化走过了值得铭记的历程,也必然随着我国科技的腾飞、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与其他电影类型相比,科幻电影的主要价值不仅在于确立科技作为参考系的地位,而且在于激发观众关于科技的想象力,并引导他们对科技本身加以反思。下文首先对我国科幻电影的创作缘起加以分析。
(一)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科学与幻想本来就存在不解之缘。科学既源于将幻想排除出现实的企图(追求科学真理),也源于将幻想变成现实(验证科学假说)的努力。幻想可能既以科学为起点(依据既有科学原理展开想象),又以科学为归宿(幻想的成功经验被纳入思维科学)。科学与幻想的分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证化、技术化、学科化的结果。无法予以实证的知识、无法诉诸操作的技术、无法提炼范畴的思考,可能被认为是幻想的。科幻化是指科学与幻想彼此分离之后出现的一种再度融合的现象,在理论上包含科学幻想化、幻想科学化两种不同取向。科学幻想化是指将科学界、科学成果、科学活动等纳入幻想领域,为它们设置各种非现实的可能性;幻想科学化是指将神话、传说、魔幻、奇幻、玄幻等纳入科学领域,为它们寻找科学解释,或者煞有介事地给它们披上科学的外衣。它们分别是纯科幻片和泛科幻片产生的主要缘由。推动科幻电影发展的驱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1.科技发展的要求
美国学者席文(Sivin)认为,如果按照人们通常采用的标准,可以说中国在17世纪有过自己的科学革命。这场科学革命的标志在于西方的数学和数理天文学被引入中国,改变了人们对什么概念、工具和方法应居于首要地位的认识,从而使几何学和三角学大量取代了传统的计算方法和代数程式。中国的天文学家逐渐相信,数学模型能够解释并预测天象。这些变化等于是天文学领域的一场概念革命。尽管如此,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革命在17世纪的中国稍纵即逝,未能像在同时期的欧洲那样促成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我国,科技真正受到重视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
科技的发展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科技界必须向公众宣传自己秉承的宗旨、弘扬的精神、取得的成果,并且消除可能存在的误会与偏见。反过来,公众也需要科技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服务。因此,公众必须向科技界表达自己的态度,在肯定科技成果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指出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并且防止可能出现的“走火入魔”倾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幻电影成为科技界与公众沟通的有效中介之一。对此,我国的《疯狂的兔子》是有启发意义的。该片中的物理学博士孟戈致力于破译外星来客通过光盘游戏《疯狂的大脑》控制地球人大脑的秘密,并用狗进行反控制实验,经过多次尝试取得成功。当城市中有许多人落入外星生物控制之下的时候,孟戈找到的治疗方法是拯救他们的希望所在。他以往被当成科学怪人,遭到人们的冷落和漠视,但小学生然然说他是好人,信任他,使他感受到了温暖,这是他的精神没有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实,正如该片所描写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
虽然说科学需要想象力,但在多数情况下科学训练强调的与其说是大胆还不如说是严谨,所器重的与其说是天马行空还不如说是脚踏实地。正因为如此,令人脑洞大开的科幻便显示出了重要价值。要论科幻化对于思维训练的意义,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①打破科技常规应用限制的思维定式;②拓展科技现有研究所不及的思维范围;③激励由内生性快乐所支持的思维动机。
2.艺术创造的追求
艺术是人的情思通过媒体的创造性表达,因此和历次信息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语言为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促进了口语艺术的诞生,其代表是神话等;以文字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促进了书面艺术的诞生,其代表是图文等;以印刷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促进了大众媒体艺术的诞生,其代表是版画、报刊连载小说等;以电磁波为标志的第四次信息革命促进了电子艺术的诞生,其代表是电影、广播剧、电视剧等;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革命促进了数字艺术的诞生,其代表是互联网艺术、移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等。
电影是第四次信息革命的产物,19世纪末起源于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它最初的形态是纪实性短片,不久便分化出众多类型,故事片后来居上。对于我国来说,电影是舶来品。根据《镜海丛报》广告,早在1893年就有人在澳门放映电影或幻灯片。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于1896年8月11日放映“西洋影戏”,让当地人首次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于1905年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影片,内容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我国电影一度被划分为纪录片、故事片、科教片和美术片四大类。当时,科幻电影的数量很少,未单列,但上述四个片种都可能有具备某种科幻意味的作品。更准确地说,这四个片种都可能将科幻电影当成自己的子类而给予不同的定位,如纪闻、虚构、教育、动画等。如今,对于国内电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法,如根据样态划分为文艺片、喜剧片、爱情片、青春片、科幻片、神魔片、动画片等。科幻片在取材和创意上具备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和其他样态交叉的现象,如科幻喜剧片、科幻动画片等。在网络文化的视野中,“科幻”往往只是一种标签,是具体视频可能具备的内容属性之一。
从理论上说,科幻电影是一种艺术类型。对于科研、科普、科幻而言,“艺术”具有不同的含义。科研意义上的“艺术”可能是指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活动达到了得心应手的水平,总结出的规律在表达上能给人以美感,或者善于争取对其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利益的社会承认,等等。科普意义上的“艺术”可能是指在推广科学原理、展示技术成果过程中善于应用艺术形式、唤起受众的理解与共鸣。科幻意义上的“艺术”则可能是指根据艺术的憧憬性、虚构性、创造性特征创造出以科技风云为题材的作品。它们依托现有科技而生成,但不受科技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的限制;将科技现象置于视野的焦点,但看重的是它们与人心、人性、人情等的关系。
在实践意义上,科幻电影经常被看成一种类型艺术,即所谓的“类型片”。这种概念是伴随着文化产业或传媒科技的崛起而形成的,好莱坞使之大行其道。对于类型片而言,作为艺术特征的憧憬性被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所取代,虚构性被带有政治文化烙印的视听语言霸权所改变,创造性为大制片厂的标准化生产所淹没,利润最大化被作为其旨归。在类型片一家独大的时候,新媒体视频对其构成了挑战,形成了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和多频道网络(multi-channel network,MCN)等生产模式,有利于科幻电影扩大发展空间。如今,科幻电影已经从以制片厂为依托的类型电影走向范围广泛、边界模糊的电影类型。
3.文化更新的寻求
科技与公众良性互动的结果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科技社会转变。我国科幻电影正是以上述转型为背景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没有五四运动促进的科学与民主潮流,就不可能有20世纪30年代科幻电影的萌芽;没有新中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以弘扬主旋律为要旨的科幻电影的问世;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向国外同行的学习和借鉴,就不可能有努力与世界最高制作水准看齐的科幻电影。正是这种勇攀高峰的愿望促进了我国科幻电影界向国外同行的学习和借鉴。我国科幻电影以其艺术贡献促进了科学与民主代表的进步潮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正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社会转型受制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原先固有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成分,因此幻想科学化相对易行,这是泛科幻片数量众多的重要原因。近代科学是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得以兴盛的,我国提倡科学的时间较晩,因此科学幻想化相对困难,这是纯科幻片数量不多的重要原因。除上述因素之外,激励或制约科幻电影的社会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成功的科幻电影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需要的投资数额不菲,则是拍摄科幻电影难以回避的困难。成功的科幻电影可以给制作团队带来一定的社会声望,反过来,缺乏一定社会声望的制作团队恰好是科幻电影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张颐武所言,我国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众传媒支配的,多元文化话语构成的,富于实用精神的新的文化时代”。它是对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时期”文化的“现代性”追求的全面超越,显然与国际性的后现代性的潮流有对话性的关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电影界具备世界视野、创新精神和产业头脑的优秀人才成长起来。《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就是其中的代表。正如曾静蓉所言,“郭帆从创作初始就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产业化生存’境况,自觉游走于电影工业体制内,坚持类型生产原则,并不断尝试技术革新。他的电影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不断实现类型升级、工业升级,新作《流浪地球》被称作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之作’,为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良好的范本”。
以上所说的科技发展的要求、艺术创造的追求、文化更新的寻求作为合力,推动了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科幻电影自身的特色正是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等因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革命为上述结合创造了重要条件。就科技的意义而言,电影本身是以电磁波为标志的第四次信息革命的产物,在以计算机为龙头的第五次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反过来又为新媒体革命推波助澜。在艺术的意义上,新媒体革命更新了人们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观念,突出了非线性、虚拟性、交互性等范畴在电影领域的地位。在文化的意义上,新媒体革命解放了电影生产力,消除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隔阂,促进了电影制作队伍的多元化,这无疑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幻电影的繁荣。
(二)随世轻重:直面全球化的浪潮
中国最早的科幻片是开心影业公司于1925年出品的《隐身衣》。它是在启斯东电影公司推出的打闹喜剧和关于隐身术的科幻小说的影响下产生的,又烙有中国传统滑稽戏的印记,可以称为“科幻滑稽片”。我国最早的科幻故事片是新华影业公司于1938年拍摄的《六十年后上海滩》。它讲述了两个假死的人梦游未来的上海,见到了会飞的汽车、能够自由变化家具的房间,以及可以调控天气的城市等未来科技,但片中的科幻元素只是被作为逗乐的工具而已。该片的构思显然受到了美国的《五十年后之世界》的影响。除此之外,新华影业公司还拍过《化身人猿》等作品,但数量很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我国科幻电影的正常发展进程被打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恢复。新中国的建设为科幻电影的繁荣创造了契机,我们可以将从那时以来科幻电影的历史大致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