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会丹青
0.00     定价 ¥ 69.8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224149456
  • 作      者:
    龚静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龚静,上海嘉定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有《西门,西门》、《花半》、《遇见》、《行色——龚静散文精选集》、《书·生》、《写意——龚静读画》(初版和修订版)、《上海细节》等二十多部散文随笔集。

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2006年)。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2014年)。获2014、2016和2019年度上海市作协会员年度作品奖励(散文集)以及其他文学奖项。

作品被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散文卷》、《繁华与落寞》、《上海作家散文百篇》、《新时期嘉定作家群》(作品卷/资料卷)及《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等多种散文选集。散文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文收入选本出版。诗歌作品入选《上海文学》英文版首刊。散文作品曾收入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

文学创作同时亦画画写字,探心手相印之趣致。

展开
精彩书摘

 

羊年春节长假里,与友人三五兴之所至驱车去了锦溪。这是属于江苏昆山 的一个江南古镇。除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气质,锦溪因南宋陈妃葬于镇口五保湖 中闻名。也因此,锦溪旧名为陈墓。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去周庄时路过,司 机车掌下车人都唤此地为“陈墓”。近年锦溪声名鹊起,不过在老街徜徉尚可 看到“陈墓粮管所”这样的陈迹。

不过,似乎陈墓确有许多过去的墓,《陈墓镇志》说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墓 也于此。顾恺之是无锡人,人生大半住在南京,葬于距离不远的陈墓倒也合情 合理。大概那时的陈墓是块风水宝地,附近城镇的人都择此墓葬。好像现今上 海有好多人家清明纷纷去往苏州祭扫。遗憾那天没有细细打听顾恺之墓今何在, 但见陈妃的墓修缮一新于湖中。大概一个妃子的水冢比一个画家的墓茔更让人 生发绮思吧。

可是,如果看到过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曼妙姿态,一定会叹赏顾恺之的妙笔,把一个只见于传说的女神宛然于前,“飘 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有个传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说的是 364 年,南京瓦官寺落成以后,寺 里的和尚设会邀请朝廷大夫们来击鼓撞钟,捐施钱财。当时捐施的士大夫中没 有一个超过 10 万元的,但是临到顾恺之时——他那时住在瓦官寺东北,也是 募捐对象,他看到达官贵人只肯出区区这点钱,心里有气,大笔一挥写上捐钱 100 万。众人大惊,以为顾恺之空口说大话,因为知道他手头拮据,拿不出这 么多钱的。和尚上前请顾恺之付钱,但听顾恺之说:“请在庙里准备一堵新粉 刷的白墙壁,我自有募钱的办法。”和尚将大殿西壁准备好之后,顾恺之闭户 一个多月,精心绘制了一幅维摩法像,到了要“点睛”时刻,顾恺之对和尚说:

“第一天进来看壁画的人,请他捐钱 10 万;第二天进来看壁画的人,捐钱 5 万; 第三天随意布施。”等到开寺时,但见顾恺之信笔“点睛”,顿时维摩诘神采 飞扬,“光明照寺”。观画捐施的人挤满了寺门,很快就募集到了百万钱。

所谓“传神尽在阿堵中”,正是顾恺之的绘画思想。他是个画家,也是早 期的绘画理论家。他一直认为画人物时,头部传神至要,所以“写自颈已上, 宁迟而不隽”,慢慢画,不着急,尤其眼睛,他是一定要放在最后的,瓦官寺 的“点睛”一刻只不过是其中精彩之一罢了。《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画 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阿堵乃当时方言,乃“这个”之意,指眼睛)所谓“手挥 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怎样的眼神才是此时此刻要表达的心情呢?想来,当 下有不少画家肖像画省略五官,真是聪明之举,既避免露怯,激发观者想象,更可谓之审美韵味。顾恺之的点睛传神,实在是太考验真功夫了。

点睛,是顾恺之的“传奇”;而顾恺之的线条使他绵延不绝,他的“春蚕 吐丝描”,是谈中国画一定要说的早期华彩。

只是年代实在太久远了,顾恺之的真迹早已羚羊挂角,只剩下《女史箴图》 《列女图》《洛神赋图》《斫琴图》的唐或宋之摹本,即便如此,顾恺之的笔 意仿如行云流水、春柳拂面,风神依然荡漾。

喜欢看他的线描。《女史箴》图中的那些人物,衣袂、姿容、神态,线条 匀细宛转,连绵往复,尤其是那些衣纹,轻柔飘拂,如云掠过,如水轻潺,却 又点画出人物姿态,虽为规劝的题材,但因了顾恺之的线条,西晋张华《女史箴》 一文中那些宫廷妇女必遵守之封建道德箴言,似乎也让位于画面带来的美感了, 倒有点宫廷妇女生活绘本的意思了,她们的装束、神情、言语、生活片断一一 在流丽宛转的线条和适度的敷彩中呈现。

而《列女图》的线条比之《女史箴图》更见劲健了,好像弯曲的金属丝 的质感,人物衣服皱褶的晕染更增添了画面的质地和变化。如果《女史箴图》 是草木华滋,那么《列女图》就是千岩竞秀了。《列女图》也是人物绘卷,据 汉代刘向《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所绘,表现的是历史上那些有智谋有远 见的妇女,仿佛当下的“杰出女性”图画本,现存十段故事。或许,具体的故 事细节于我们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顾恺之的线条勾勒,如何还原了历史人 物,乃至成为一种审美的历史记忆。

这样的线条中,我仿佛看到《世说新语》所传达的那种风神绰约的六朝气 息,是“竹林七贤”的潇洒不羁,这种气息迸裂了题材的约束,如风之猎猎, 挡也挡不住。

好比顾恺之流传后世的《神情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 冬岭秀寒松。”何止于自然季节的形容,移用于他的线描,气息恰也仿佛。好比 他的《洛神赋图卷》,烟波浩渺中,是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身影;飘逸 的线条烘托着洛神“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波”的 风度;浓染淡敷间是洛神“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 靥轴承权”之“环姿艳逸”。曹植的《洛神赋》在顾恺之的线条里竟成为了想象 之现实,那“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洛神和“足往神留,顾望怀愁”的曹子建, 竟就在翻卷的落水和翠微的山峦间次第浮现。虽说曹植之“洛神”如屈原的香草 是一种寄托君王的心志,但就不妨在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线条里看作一个相思 故事的幻化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洛神是见着了,她的笑颜,她的眼波, 她的背影,虽终是思绵绵,“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但朱唇徐言已然 成为回忆,这样的怅然于是也凝固成千年不变的想念。斯水汤汤,此情荡荡,六 朝文人的著名一梦,在顾恺之的神妙里衣带飞舞。情形如砖壁画《竹林七贤图》, 终于也让后人的“魏晋风度”怀想有了可以经常情意心志往返的地方,就好像晚 明陈老莲的木刻画“屈子行吟图”,从此人们的屈原情怀有了一个具体的依托。

顾恺之画《洛神赋》,想来也非偶然,同样身处六朝文化生态中,顾恺之 自然也深得其髓。流传说顾恺之很幽默的,他喜欢吃甘蔗,人家都是从头吃到根, 他却相反,人问其故,他回答“渐入佳境”。大将军桓温死后,顾恺之到其墓 前哭祭,人们问他如何哭的,他不无夸张地回答:“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 注海。”颇有刘伶酒后“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的六朝风范。

于是顾恺之的传神,“以形写神”是属于他的性灵的,就像他给谢幼舆画 像,把他画在了岩穴中。人家问这是为什么呢?顾恺之回答:因为谢幼舆说过, 一山一壑,自己都走过,所以把他放在丘壑之中是最合适的了(《世说新语·巧艺》)。似乎以“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这样的词语来概括还是轻率的,至少是 浅表的,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体贴,一种性灵上的感同身受。

所以,后人将他与南朝的陆探微、张僧鹞并称为“六朝三杰”,但最为推 崇的还是顾恺之,所谓“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一般说到顾恺之,似乎很少提他的《斫琴图》。但感觉这幅图卷很有六朝 士大夫的情态,没有具体的历史背景,没有道德说教的故事演绎,就是一些士 人在制作古琴——应该就是当时的现实图景了。砍树的,斫琴的,髹漆的,调 音的,各个专注着,尤其一坐于圆席上的文士,左手托琴,右手于琴身拨试, 脸微侧,全神倾听,音律调试时投入传神如现。描绘一种具体生活事件,除了 魏晋砖壁画中的情景,以及清朝时的一些“渔人图”(如戴进、吴伟)“采菱图” (如金农)外,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其实是不多的,主要的脉络依然是寄托山水 的文人画传统,《斫琴图》这样的情景比较多见于《天工开物》这样“格物” 书籍的插图,在点睛的传奇之外,让人感觉顾恺之的潇洒有着细致精确的底色。 与他的那些传说一起,烘托出一个不止于“魏晋风度”的顾恺之。

说来,顾恺之也是出身名门的,不过到他父辈手中家境已是清寒,成年后, 他也就做些小官,先后做过桓温和殷仲堪的参军。后来,回建康(今南京)任 散骑常侍。参军、常侍,都是些闲散职务,顾恺之一生最喜欢的是绘画,最灿 烂的还是绘画。在讲究门阀、各派争权夺利的东晋,顾恺之能深得各方赏识, 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绘画才华是他的看家本事,对人性的通透使他真正地潇洒。

有故事说,他曾将自己画的一橱精品寄存在桓玄家,并在橱上加了封条。 不想桓玄将橱后板打开,把画全拿走了,然后按照原样装好后板。顾恺之见封 条一点没动,但开橱后,画却没有了,竟然不惊讶,不气愤,说:“妙画通灵, 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非剔透之人何以能为之?另说他晚年与诗人谢瞻约定在月下作长诗。谢瞻在远处,过一会儿就称赞几句。顾恺之精神倍增,忘 却疲倦。后谢瞻请人代替自己称赞,独自去睡觉。顾恺之没有感觉到,竟然一 直作诗到东方既白。不知顾恺之是真的没察觉,还是他完全地沉醉其中了。无 论如何,顾恺之仿佛如他手下那些线条,曼妙而细劲,柔软绵延,如春云,亦如秋阳,总是怡然。

不由想,顾恺之若在今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概就是那种能“大隐隐于 市”的人吧,守住了自己的艺术,也并不拒绝市声,心中自有分寸,鹤影留寒 塘的那种境界。是否?

顾恺之之前,画家(工)是不留名的,顾恺之是中国画家有记载的开始;

顾恺之之后,他的线条蜿蜒于隋朝的展子虔,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乃 至宋代的李公麟......

  当然,更有他的“传神”,他的“以形写神”,从绘画延伸至其他。

  顾恺之一生,似乎堪当“神韵”一词。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风来四面,且卧当中

 

翩若惊鸿 002

附:这不是顾恺之的洛神? 011

簪花仕女 014

朱雀人神 023

夜宴 032

触袖野花,踏歌行 041

风来四面,且卧当中 050

高古『悔僧』 060

附:张岱与陈章侯 070

黑白龚贤 075

花鸟皇帝 081

把自己瘦成一棵树 090

老来做了山水痴 097

附:看望黄公望 103

倔头倔脑的鱼凫,青眼向云天106

野藤里的葡萄 117

大匠之门 124

皴·留白 135

别了兰竹,别了松月145

一钩新月,天如水 151

孤鹜159

夜当梅尽引孤灯168

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180

 

第二部分 会丹青  

 

一舟远去波心荡206

余温、宿墨残色及其他 209

为什么要画这个小人儿? 213

水墨色戏 219

倪瓒和奥密克戎 226

之光 232

跨界和『涉事』 237

小池映檐,水石青柳却可以如此娇媚肆意 245

 

后记  2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