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高台民间文学选萃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218168159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高台是一个有英雄、有故事、有文化、有历史、有风骨的地方。 本书中的故事取材广泛,天上地下,怪力乱神,无所不包,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是高台人们最朴素的情感体现和智慧。 该书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旨在传承弘扬高台民间文学和文化遗产。
展开
作者简介
孙登平,汉族,1976年5月出生于甘肃高台,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担任政协高台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出版《孙登平文学作品集》,创作完成长篇小说《祁连山下有弱水》《鹿鸣祁连》《患难与共》《驼罗庄传》,共二百多万字。曾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类优秀奖、甘肃省委宣传部国庆九十周年征文优秀奖、甘肃省文物局“我身边的文化遗产”征文三等奖。
展开
精彩书摘
大明忠烈自兆庆
在高台县罗城镇天城村有一个独立的土墩,当地人叫它“白孤墩”,相传是为纪念明末高台籍将领白兆庆所筑。
坐落于这里的正义峡(古名镇夷峡)紧扼甘肃与内蒙古之间的战略要冲。不仅是黑河中下游的天然分界线,由此北上的龙城古道更是古代游牧民族侵扰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
元朝末年,明军大将冯胜从这里挥师西征,采取截断水源围困的战术,一举扫灭了盘踞在居延海黑城要塞的残余元军,将被蛮夷蹂躏了700多年的这片沃土重新纳入中华版图。
冯胜在班师回朝时见这里地势险要,就奏请朝廷设立镇夷千户所,派麾下大将白刚率领精兵构筑城堡镇守,成为阻止敌骑兵犯境的可靠屏障。
由于白刚守边有功,朝廷特赐他家世袭正千户,在当地开府安家.世代为将,原籍安徽凤阳的白氏宗族由此人丁兴旺,威震塞上。
随着明朝边防日益巩固,感到天下太平的白氏后人不再像先辈那样埋头练兵习武,都把入学读书考取功名当作正业。
可白刚的第九代孙白兆庆却是个例外,满月“抓周”时,他不像别的白氏子弟选择玩具,而是紧紧拽住炕头上挂的宝剑不放。
长大后,父亲白千户送他到学堂读书,可白兆庆讨厌背“四书”“五经”,读起兵书却废寝忘食,还无师自通每天五更就起床舞刀弄枪。
白兆庆9岁那年冬天,一场大雪把镇夷峡扮得银装素裹,顽皮的他跑出府门去打雪仗,却见街中央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盘腿打坐,身边方圆一丈没落下一点雪。
他担心把老道冻坏。就跑回家中偷偷把父亲平时舍不得穿的一件锦衬皮大氅取来披在老道身上,还问他喜欢吃什么东西。
老道不动声色解下腰间的酒葫芦,叫他去打三斤上等佳酿。白兆庆悄悄钻进家中酒窖,将父亲珍藏多年的天城“千年香”酒坛撬开,灌了满满一葫芦。
该酒是当地特产的黑河精米加沙枣花引子精酿而成,一般人喝上半斤就不省人事了。可老道张口就把他递来的一葫芦酒吸干,还要继续喝。
不过白兆庆并不嫌老道贪杯.一次又一次拿酒给他喝。老道来者不拒,鲸吞海饮。结果不到两个时辰,窖里的六坛“千年香”便都底朝天了。
老道满意地拍拍白兆庆的头说“孺子可教”,拉着他的小手腾云驾雾般向峡口飘去,吓得白兆庆闭上了眼睛。
当他睁开眼时,已站在镇夷峡中的沙枣林里。老道告诉白兆庆自己是崆峒山的通明长老,特地云游到此收徒传艺的。
通明长老将手按在白兆庆脑门上施以“三清灌顶大法”,令他全身骨节咔嚓作响,骨髓血脉真气如潮,陡然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
此后,通明长老每天半夜都带他到沙枣林中传授武艺。不几个月白兆庆便能纵身上大树,挥拳碎顽石,像猎豹一样矫健灵活。
到过春节吃年夜饭时,白千户叫仆人到酒窖取“千里香”,发现六个坛子全是空的。怀疑是白兆庆这个小淘气偷酒喝了,便叫他过来责问。
白兆庆把遇到老道的事告诉父亲,白干户以为他在编谎话骗人,拿起掸子就打。不料白兆庆一个箭步从父亲腋下钻过.嗖地跃出窗子越墙跑了。
白干户带人一路追到沙枣林中,见儿子躲在一位仙风奇骨的老道身后,才相信白兆庆说的是实话。便上前与通明长老见礼,让白兆庆正式拜他为师。
在通明长老的悉心点拨下,白兆庆武艺日渐长进,特别是一身金钟罩练得如铜浇铁铸,刀枪不人,长矛一舞打得几十条壮汉近不了身。
当时在兰州作威作福的肃王嗜好长生不老之术,得知镇夷堡有位世外高人,便派人过来打听。通明长老不愿侍奉权贵,叫白干户子虚乌有托词搪塞过去。
通明长老深知肃王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为了不连累白氏父子.便打算离开这里继续云游四方。临别时他关起门来忙到半夜才熄灯。
第二天,白兆庆和父亲来到师父房中,见通明长老已不知所踪。桌上摆着分别写有他父子姓名的锦囊和一封信。
信中预言白氏父子将来有不测之祸,囊中之药可起死回生,化险为夷。还告诫他们千万不能招惹阉人(太监),信末“塞上沙枣不朝天,金枝银叶莫插言”两句诗更让二人莫名其妙。
半信半疑的白氏父子将锦囊珍藏起来,却没把信上最后交代的话记牢。但通明长老的预言很快便首先在白干户身上应了验。
白兆庆十六岁那年。一股鞑子兵窜到镇夷堡附近抢掠,白干户不顾儿子劝阻,让白兆庆带家丁守城,自己率军前去迎击。
可手下的官兵因久不作战,和鞑子兵交锋一触即溃。白干户单枪匹马被几百敌骑围在中间,左冲右突不能脱身。
白兆庆在城上见势不妙。立即带领家丁赶来救应,长矛所向鞑子被他冲得七零八落。白干户见儿子如此神勇乐得松了劲,一不留神被鞑子首领的弯刀砍中脖颈栽下马来。
父亲遇难让白兆庆怒发冲冠,拍马挺矛直刺鞑子首领。这家伙挥刀抵挡,但哪禁得住白兆庆雷霆一击,当时虎口震裂,吓得魂飞魄散。
P7-9
展开
目录
用各种文学形式讲好张掖故事(序一)
做一个文化的有心人(序二)
鞋匠中状元
蛤蟆招驸马
大明忠烈白兆庆
王林奉母成仙
山神女婿的故事
罗神仙与“胡公子叼亲”
驼罗王的传说
黑泉的传说
太上灵岩和高台老席“八大碗”的由来
牛郎、织女和大湖湾的故事
丹霞龙的传说
白大人的故事
闫大人的故事
农家才女
盖房上梁披红绫的传说
“铁人”和“铜人”的故事
龙脉的传说
三媒六证的故事
“盛世良民”的故事
月牙湖石墩鼓子的故事
天城的传说
厨师教子
南山、北山和黑河的传说
“年”字及过年的来历
牛魔王受骗
叫花子学仙
金镯子
阎王爷失职
领岁数
吕蒙正赶斋
晾经台
胭脂泉的故事
金鸭子的传说
大禹劈石峡的故事
观财坑的故事
南北二山的传说
珍珠白玉汤
白孤墩的由来
“羊达子的秧歌子重来”的原委
九眼泉的传说
羊达子的来由
“黄家皮袋”的传说
三凤村的由来
榆木山走路
石龙化石
刘秀走南阳
王木通祭母
贫贱不可欺
孟母搬家
父亲为何称“老子”
蟒墩的传说
吴道子画测阴晴
大禹治水的传说
魁星楼的传说
张果老考子
铁拐李偷油
小时偷油,长大偷牛
争睡热炕的故事
由《荷戈纪程》想到林则徐
关帝显灵退盗贼
仿龙建堡
神鹿之死
儿女的心在石头上
南华“会仙聚”与“杂烩菜”的来历
石榴的传说
龙泉寺的传说
“鼻屎监生”救村民
左宗棠赠联
“龙爷”朱万因的故事
督军审杨树
忠烈义女赵娥
一对金手镯
里宝和外宝的故事
黑狐子的故事
巧媳妇
八宝山的传说
开凿柔远渠轶事
梧桐泉寺的由来
地名小考趣谈
台子寺因纪念李广而建
段业错杀沮渠男成
耿直敢谏的白兆庆
阎相师小事记
五“胡”震高台
全国劳模朱海南的故事
郭西山办学记
唐僧取经台子寺奇遇
月牙湖与嫦娥的姊妹镜
南北二山的传说
武林名宿桑玉明
向大爷的故事
名医石坚
大召寺的钟
祁连山的传说
薛家泉
骆驼城来历
骆驼城趣事
台子寺
沙枣树的来历
红柳姑娘
沙枣的故事
高台大湖湾的传说
梧桐泉寺的美丽传说
九头胡杨的传说
台子寺的来历
梧桐泉寺的传说
历史长河中的镇夷城
甘肃“马拉松”的先驱者朱玉
“天之骄女”许艳红
玉帝巡游高台神龟终入仙班
迁坟
座钟
桃花
观音沟
知青锦囊
盐池的传说
白马饮水的传说
台子寺神钟的传说
朱家堡的来历
薪火相传自秉承(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