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求真自白(高汉访谈录)/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6055172
  • 作      者:
    陈墨,张锦,边静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中国电影史的书写中,新闻纪录电影是长期受到忽视的部分之一,甚至出现有将新闻纪录片排除出中国电影的下意识乃至明确的说法。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项目以全面覆盖全国电影事业为基本策略,不仅将新闻纪录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一部分的身份加以回归,也确立了其最重要部分之一的地位。 本册采访的对象为高汉。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墨,原中国电影资料馆暨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陈墨评金庸”系列13册,《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成人的寓言:黄建新的电影世界》《流莺悲歌:费穆电影论稿》《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百年中国电影闪回》《影坛旧踪》《中国电影十导演》《半间斋影话》《小西天影话》,《口述历史门径》《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野》《口述历史与心灵考古》《口述历史杂谈》《陈骏涛口述历史》,主编“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及“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从自己的家庭谈起
陈墨(下简称陈):高老师,感谢您接受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采访!咱们从头开始聊,请您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高汉(下简称高):1926年1月18号,我生于浙江天台,那是一个山区小县,80%以上是丘陵山岳,耕地很少。我祖父拥有祖上留下来的田产,是个中等地主,他兼做白油生意:从农民手里收购乌桕树籽,制成白色的做蜡烛用的油和可以点灯的燃油。他英年早逝,我没有见过。祖母是乡下一个大地主的长女,身材高大,脚裹得很小,农家一切粗重家务全内行,但目不识丁,生性粗暴,有节俭美德。她生育四个儿子,两个夭折,只剩下我父亲和叔父两人。父亲旧制中学毕业后,在家帮祖母经营家业,叔父在北京上大学。
我外祖父是个秀才,他家是书香门第,拥护康梁维新变法,所以让我母亲从小就进私塾读书,受的都是儒家经典教育,也读诗词歌赋,所以她会作诗、对对子,也爱画画。可是外婆出身豪门,坚守封建传统,一定要为我母亲裹脚。那时母亲还很小,裹脚很痛苦,她就不停地啼哭。外祖父一闻哭声就来剪裹脚布,为此外祖父母之间斗争很激烈。一边是封建传统,一边是维新思想,在对女子缠足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外婆等外公外出,又给母亲裹上脚,这一回用针线把裹脚布缝得严严实实。可怜的母亲年幼无力反抗,只有趴在床上痛哭。外公从外面回家,又听到哭声,又拿剪子去剪。就在这样包了剪、剪了包的反复斗争中,母亲落下了一双不大不小的“解放脚”。后来外公去杭州从事维新活动,北京发生“戊戌政变”,康梁亡命海外,“六君子”菜市口遭难。外公因此抑郁愁闷,客死杭州。回家时,只见棺材不见人。我母亲无限伤心,从此失去了支持她的人,只剩下外公为她出嫁准备的一柜子书籍。
母亲来到父亲家,因为两人家庭背景不同,文化差异很大,很难适应。尤其表现在母亲和祖母之间。母亲是大家闺秀,性情温和,擅长书画诗文针黹。祖母是乡下文盲,只知道操持农家事务,节俭发家,性似暴雷,一点就着。母亲只能处处忍让,很难做人。好在不久就分家了,一个中等地主家庭,分成三个小地主家庭。
因为考虑到我们家兄弟姐妹比较多,母亲又坚持子女都要上学,父亲就开了一家百货店,希望从此解决子女学费问题。可是父亲不善此道,来赊账买货的人比欠账还钱的人多。几年下来,资不抵债,难以为继。于是债主盈门,发货人上门要钱的络绎不绝。我母亲受不了这样的日子,要父亲关店停业,破产偿债。父亲也无良策,就把好田好地拿出来抵债,只给自己留下五亩口粮田和一个小菜园,还有几块无人愿意要的溪滩地——下雨易淹,收成无保证。
我兄弟姐妹六人,我上面有大姐、两个哥哥,下面有弟、妹各一人。我小时候,上学的连我是四个人。学费由母亲典当她的陪嫁物资来解决,有时也当她的首饰。我上初小时,学费没多少。等我上高小五年级那年,出了问题。母亲付了姐姐、哥哥的学费,所余不够一元。我的学费正好要一元。她不得不去找学校的事务主任,要求先让我上学,学费过几天再交。事务主任是我家邻居,说不能开这个头。
她无法可想,看着我发愁。正好这时来了一个住在我家农具仓库里的老雇农,他原是我祖母雇的长工,后来得了疯癫病,不能种田,妻子也跑了,整天东游西逛,到处流浪。那时我家还未破产,父母看他可怜,就让他住在我家农具仓库里,有时也在我家吃饭。后来病好了,他一个人仍住在那里,平时给四邻打零工,有时也帮我们家挑水。他发现我母亲愁眉打结,就问什么事犯难。母亲说差一块钱付我的学费。他一声不吭,从腰包里摸出一块银元,放在桌子上,走了。这样,我才上了高小五年级。
这件事对我刺激极大,从此努力考高分。当时制度,每班成绩前三名可免学杂费。我年年是第二名,免费读完高小。
我高小毕业那年,大姐已到杭州省立医专护士学校学习,大哥考进省立杭州高级中学,他们需要的学习费用比过去在本县读初中时增多了,我母亲能典当的东西也已经用尽。二哥响应全民抗日总动员,和同学一起考进中央军校,抗战去了。我该进初中,但是家里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父母商量后决定,让我去海游——即今三门县——先当两年学徒再说。父亲说,那里有两家店与我祖上有来往,一家是当铺,一家是咸货行——买卖腌制海产品的,让我选一家。我无可奈何,选了当铺。我只能眼看着同学们备课考初中,自己已无缘继续升学。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救星,是我的二舅公,我母亲的二舅舅。他是当地一个大绅士,曾在日本留学,加入过同盟会,当过省议员。他经常来我们家,看我的作文,觉得我的作文很好。他问我,考中学你准备得怎么样了?父母就跟他说了不升学的打算。二舅公拍着桌子大怒,说你们真是糊涂,这个孩子怎能不升学?!当什么学徒?!当时他说,今年县政府在初中班设立公费生,差不多每班有一个,五十个人中有一个,原来是没有这个制度的。他说你们让他去考,如果考取公费,就可以公费上学,一个学期还有四块
展开
目录
高汉访谈录
从自己的家庭谈起
在天台县立小学
抗日战争中的经历和见闻
中学的学习生活和业余爱好
天台简易师范教书的一段插曲
报考北京大学
在北大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
加人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
《北大半月刊》和《清华北大联合报》
革命和爱情
改名换姓入冀中
到中共北京市委工作,接管北平
到北平电影制片厂
1949年10月1日
《中国人民的胜利》摄制组
西出玉门关:《戈壁滩上的石油》
亲历“三反”运动
再见吴青:从订婚到结婚
担任“北影”会计科长
哥俩著文批评梁思成
谈新影厂的日常工作
1958年下放劳动
开“新闻电影之窗”
60年代初期:往事点滴
坐牢最宜学“马列”
出狱回家的日子
红梅朵朵上高枝
少小离家老大回
先搞专案后平反
写电影剧本的经历
担任“北影”副厂长
担任“北影”副厂长(续)
谈“新影”的老同事
谈“北影”的老同事
诗人是怎样炼成的?
谈《三话》:诗话、联话、书话
谈《天台山文化丛谈》
谈《帝王陵》
回首平生:我是谁
1999年美国见闻
晚年生活的时间表
谈情感、婚姻、家庭
谈当下中国电影
对人生的简短总结
采访手记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