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为“新迷影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由李洋主编。
* “新迷影丛书”是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主持的长期出版项目,该丛书旨在系统梳理、选编、翻译和推介技术图像时代诸多重要艺术现象、流派、理论话题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经典理论文献,包括但不限于摄影、电影史、实验电影、图像科学、录像艺术、多媒体艺术和图像哲学等领域,丛书主要以专题文献译文集的形式,推动中国学界了解技术图像时代的思想与文化,促进传统的图像研究和电影研究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科学史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 本书谈《电影史》却不止于《电影史》,其勾连历史、美学、哲学、档案乃至跨界等多个领域,是当代电影理论研究的有力借鉴。
* 本书整合思想资源,深掘边缘文献,力求用主动的寻找回应来自未来的诉求,是不可多得的电影理论论著。
唯一戈达尔及其《电影史》
孙松荣 / 文
唯一戈达尔。孤独的戈达尔……穿越电影的第二个世纪的第 22 年,9 月传来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2022)选择以“协助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消息,震惊全球影迷。70 多年来,他从电影评论到影音实践手法总是桀骜不驯,从来就不是一位会按常理出牌的电影大师,就连其离开人世的方式亦让人意外,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惋惜之余,感佩戈达尔一生表里如一的坚持:作品、思想与生命相互紧密扣合,缺一不可。
身为法国新浪潮重要健将之一的戈达尔[目前仅剩罗齐耶(Jacques Rozier)与卡瓦利埃(Alain Cavalier)尚在人世],他的离世之所以特别显著,未必因为其太过响亮的名气,更多是因为其一生的作品—不管是命题还是形式—总与他透过电影反省时代的殊异做法密切相关。还记得 2018 年,戈达尔曾以手机视讯现身戛纳国际电影节记者会,银幕上的他妙语如珠,他敏锐地结合当代科技与技术进行的影音反思更令人惊艳。换言之,戈达尔的逝世当属 21 世纪影坛最揪心之痛,这表示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如他这般独特地创作与 思想电影,不折不扣—如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那本哀悼哲学家友人的著作所说—是某种“世界末日”(la fin du monde)的到来。
就在戈达尔死亡事件发生的前几年,李洋教授和笔者就已经在构思关于《电影史》[Histoire (s) du cinéma,1988—1998]的出版计划,2022 年陆续敲定以 15 篇中外文章作为《电影考古学与世纪记忆——戈达尔〈电影史〉文论集》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在这 15 篇文章中,除了有追溯《电影史》完成前的戈氏电影思想与创作方法,还有有关《电影史》在历史、美学、哲学、艺术史、档案乃至跨界等多面向的剖析。关于这 15 篇文章,将在后文论及《电影史》的生成轨迹时分别论及。
回顾戈达尔一生,其创作质量惊人,传世作品无数。但是,他从 1970 年代末开始构思,1980 年代开始拍摄到 1990年代末完成的录像巨作《电影史》,无疑是其生涯“下半场”最核心的结晶。从题旨和手法来看,《电影史》几乎为他余生的其他作品形态与论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母题与主题。从作品规模来看,《电影史》不单是一部影片,更是一部分别由 8个章节组构而成的大部头作品。这 8 个章节分别为 1A《所有的史事》(Toutes les histories,51 分钟)、1B《孤独的史事》(Une histoire seule,42 分钟)、2A《独特的电影》(Seul le cinéma,6 分钟)、2B《致命的美》(Fatale beauté,28 分钟)、3A《绝对的货币》(La monnaie de I’absolu,26 分钟)、3B《新浪潮》(Une vague nouvelle,27 分钟)、4A《世界的掌控》(Le contrôle del’univers,27 分钟)和 4B《我们中的符号》(Les signes parmi nous,38 分钟)。这些在结构与主题的表现上未必统一却相互 映照的章节形构了一部长达 4 个多小时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历时 10 余年时间完成的《电影史》的问世,反映的不仅是多种概念与不同实践手法的出色融汇,更是戈达尔与电影史及各种史事之间的特殊关系。
首先,《电影史》可谓继承法国电影资料馆前馆长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以图像记忆影像的结晶之作。戈达尔不止一次宣称他与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和让 - 马里·斯特劳布(Jean-Marie Straub)等这群在战后长大的一代,因年轻时长期在电影资料馆或称“真实博物馆”(le musée du reel)的熏陶下,而成为电影永恒的耽溺者和追随者。也许是有幸目睹朗格卢瓦与弗朗叙(Georges Franju)等前辈如何为电影这至关重要的遗产做出毕生的贡献,使得戈达尔在尚未由影评人投身为导演的年代之前,即已深刻地体认到影片及所有的影音素材皆为重要资产与重要救赎之物。在 1960 年代的几部以现代性著称的影片中[以《蔑视》(Le mépris,1963)与《中国姑娘》(La chinoise,1967)为例],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他
如何将迥异于传统主流电影的影音素材(如照片、画作、文本或搭配变换色调的漫画书等)安置于运动影音的新颖做法。 此 角度,正好是本文集的专文《这座电影出没的城市—— 戈达尔的“反身性”策略》(孙松荣作)回看半个多世纪以来戈氏自战后法国新浪潮至美术馆电影展览中,对于作为媒介、美学、历史的电影所展开的后设反思。使戈达尔真正开始领悟到电影之所以为电影或电影可做更多元化与异质性的自我呈现与思考的关键之处,与他在“维尔托夫小组”(le Groupe Dzig Vertov)对默片的实践经验及其一生的伴侣米埃维尔的影音合作密切相关。本文集收录的一篇德勒兹(Gilles Deleuze)接受《电影手册》(Les cahiers du cinéma)访问的文章《关于戈达尔的三个问题》,即述说了戈氏电视作品的革命语法与美学思想。
将戈达尔推向更激进的电影思路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源自 1970 年代末期朗格卢瓦对动态影音所展开的思索与实践手法。在法国电影与博物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朗格卢瓦以投映影片讲授电影的方式,一方面促使了戈达尔认为电影也可如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想象的博物馆》(Le musée imaginaire,1947)描述的一样,以其自身固有与独有的形式与内容构筑一座运动影音的博物馆[此论点另一番革新,其原型至少可追溯至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20 世纪初的跨影像蓝图];另一方面让戈达尔进一步深化其 1960 年代 的制像法则—电影(或动态影音)的新意
目录:
孙松荣 / 文
编者导言 唯一戈达尔及其《电影史》
孙松荣 / 文
这座电影出没的城市(2007)
——戈达尔的“反身性”策略
吉尔·德勒兹 / 文
关于戈达尔的三个问题(1976)
孙松荣 / 整理
《电影史》的创世纪(2007)
迈克尔·维特 / 文
《电影史》的史前史(2013)
尤瑟夫·依沙布尔 / 文
戈达尔,现代生活的电影艺术家(2000)
——史实中的诗意
迈克尔·维特 / 文
“戈达尔,电影曾经是什么?”(2000)
——对戈达尔《电影史》中的“电影”分析
安托万·德巴克 / 文
戈达尔与对历史的时代批判(2013)
让 - 吕克·戈达尔 / 文
《电影史》 (1995)
——关于电影与历史
雅克·朗西埃 / 文
无道德的寓言(2001)
——戈达尔、电影、故事或历史
乔治·迪迪 - 于贝尔曼 / 文
《电影史》,就是我(2015)
——“双刃剑”或矛盾的历史
孙松荣 / 文
像是死亡(2004)
——《电影史》的未竟之业及救赎
迈克尔·维特 / 文
变形者(2004)
——作为多媒体装置艺术家的戈达尔
特隆德·伦德莫 / 文
标引与抹除(2004)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