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现象与影像:立雪斋电影笔记(影评集、电影评论写作)
0.00     定价 ¥ 80.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6055202
  • 作      者:
    程波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程波男,1976年出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专委会、教学专委会委员,电影艺术硕士MFA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等。
  出版《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世界电影地图(三卷本)》《西风破一西方美学讲读》《天才/疯子:达利画传》《西方美的历程》等著作。主编《影视艺术概论》《光影中国十讲》等书,出版小说集《迷影》。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发表小说、诗歌数十万字。策划创作多部电视剧、电影、网剧、纪录片。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项目。
展开
精彩书摘
  《现象与影像:立雪斋电影笔记》:
  首先,多线索叙事对故事进行了有效切割和奇观化的重新组合。陆先生、小六、渡部三个主要人物不仅各自拥有一个独立的叙事视角,而且三者之间互为掎角,承载了故事最主要的矛盾冲突。陆先生与渡部包含着信任与欺骗、家庭与国族的矛盾;陆先生与小六存在爱情与伦理、依赖与拯救之间的问题;小六和渡部之间承载着从个体的诱惑和意淫、性权力与暴力,乃至隐喻性的日本与中国之间复杂微妙的民族矛盾问题。矛盾的出发点和表面都是“浪漫”的,而深层和落脚点都是“消解浪漫”的。
  三者的独立视角让故事具有了局部的“非全知性”:陆先生处事不惊,深邃难测,觉得自己控制着一切,有城府有手段让人心生畏惧却又不得不敬佩,但他不过也是命运戏弄的对象;小六充满了欲望,既风情万种又张狂不羁,容易被诱惑却也极易让人意淫,但即便是这样的女人,在面对暴力的凌辱时却也只是一个无力反抗的弱女子,甚至因为恐惧而麻木地屈从,不过在外力的帮助下,她最终获得了枪杀渡部、挣脱自己的弱点、人性回归的机会。渡部自称是上海人,愿意保护上海和日本人对抗,他沉稳和善,会专门为猫去做一份日料,但这样外表下的他却是一个隐藏极深,甚至能够骗过所有人的日本间谍,他的内心因为长期的隐藏而具有了一种扭曲的暴虐。三个人物相互的纠葛和矛盾,最终让这些局部的“非全知性”逐渐缝补齐全,让观众获得了对故事完整性的心理需求,从而具有了整体上的“全知性”。加之在这三个主角之外,吴小姐、童子鸡这两条辅线与主线之间形成了呼应和补充的关系,也拓展了主线在人物社会阶层、结合电影圈从而自况等方面的空间。就是这种多线索交织、按照带有陌生感的线索和逻辑逐步显现故事完整性的方式,为电影增添了很大的魅力。
  其次,悬念的设置,以及为悬念服务的伏笔、分晓乃至反转的设计,体现了电影在叙事与故事结合上的一致性。叙事上的悬念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真相是什么,二是叙事的片段与真相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一种逻辑迷惑,后者则是一种“反格式塔”的逆完型心理。《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悬念由一个最大的反转支撑,那就是渡部的真实身份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为。很显然,如果按照时间顺序,那么这张底牌很早就会暴露,为此,电影将陆先生与日本人矛盾及火并的故事提前,并让渡部在这个故事里成为陆先生的帮手且在枪战中“死去”。他对陆先生的欺骗和对小六的性暴力充分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双重性,不仅让故事整体上呈现为两个层次,而且合理地联系了这两个层次,出人意料和合情合理地达到了平衡。为此,渡部对日料的痴迷,对孩子和妻子的不同态度,对小六“婊子”的蔑称和饭桌上为她捡手帕时隐藏的欲望,这些都构成了这个反转的伏笔和铺垫。除此之外,几条线索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构成了悬念。吴小姐与丈夫和“戴先生”的故事,童子鸡与前辈和妓女之间的故事除了“小部分”和主线在逻辑上有联系,“大部分”与主线又没有直接联系,这会让人迷惑。客观上,这是《罗曼蒂克消亡史》“野心”有点大的表现之一,支线故事想要捎带的东西过多,想要“全景式”地呈现社会风情画的结构,这分散了人们对主线的注意力,如果这个悬念没有完全解开,对观众来说就成了真正的迷惑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野心”又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里面透露出导演对于“作者性”前提下借用类型元素进行美学建构的探索和自觉。这就引出第三个层次的问题。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结构和形式放大了内容上的核心冲突的张力,使之有着黑帮片的外观,但更进一步说,又有着“黑色电影”的美学追求,再进一步说,又带有很强的作者性。盗亦有道的黑帮传奇、奇观化的暴力之美是黑帮片的表里,但最终呈现的却是“消亡”,是一种荒诞感和无力感,这又是黑色电影的精髓,主线之外的“枝蔓”,使得黑帮争斗、复仇主题之外泛化出来一种独特的美学气质:怀旧的民国氛围、有腔调的上海味道这些被虚构了的“罗曼蒂克”是如此易碎。开始时,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确定感十足,优雅自在,即便像童子鸡这样的底层小人物也是如此。然而,上海腔调终还是敌不过你死我活的家围矛盾,人们不得不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变得迷茫空洞起来,如同影片英文名“浪费的时间”隐喻的那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最有魅力却又最为残酷的时期,战前的上海时尚气息十足,纸醉金迷,光鲜亮丽,日本人一来,成为孤岛乃至沦陷之后,之前的“罗曼蒂克”又显得那么荒诞,那么没有价值,时间似乎都被浪费在浪漫之中了。进而,使用一种偶然的、松散的逻辑联系主线辅线,不仅可以扩大呈现这种荒诞感的空间,还原历史具有更大的广度和质感,也能更好地与故事里呈现出的主题和价值观匹配。当然,电影中的还原不是历史的,而是叙事的,是选择性的,是创作者进行一次美学建构和符号化的过程。所谓的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指涉,比如陆先生身上杜月笙的影子、吴小姐身上电影皇后胡蝶的影子、“拍给下个世纪看的电影”对于某个导演乃至对于某种电影美学的影射等,都是如此。所谓的“在地性”,比如上海话和上海腔调、完全没有在上海取景的电影场景都是符号化的体现,都是一场对消亡的虚构,或者说是“为了消亡的虚构”。在欺骗、背叛、死亡、杀戮和复仇之中,这些虚幻的浪漫感消失了,在叙事对时间的重新编码后,个体、家庭、帮派、国族的欲望在被戕害之后得到了宣泄。从叙事到影像上的黑帮和黑色电影的类型因素的运用,对老上海的空间的文化想象,对暴力(包括性暴力)的影像化。正是在这样的虚构中,导演的个人美学风格有了明确的显现。
  这样的美学构建,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环,那就是如何处理个人美学趣味和大众认同的问题,如何处理美学建构与传统审美积淀之间的创新和继承的问题,如何处理美学建构和价值观建构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笔者在此只讨论一下《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两个具体的问题来回应一下。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近年中国电影“新主流大片”的新策略与新问题
试论新媒体语境下网剧与电影的跨媒介联系——以电影《匆匆那年》的改编为视点
底层喜剧的黑色幽默与“新主流”电影——张猛新作《钢的琴》解析
青春的“禁忌”与成长的“冷伤”——对《万物生长》的一次症候式阅读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从《长城》看“中国故事”的原力觉醒与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
国产电影创作的两种趋势与一个瓶颈: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作品述评
《罗曼蒂克消亡史》:在虚构的消亡中进行美学建构
《闪光少女》:类型范式的复合跃进与代际冲突的价值平衡
从电影《妖猫传》看奇幻电影的“在地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原型的呈现
《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性呈现
“大象无形”:对《大象席地而坐》的一种存在主义观照
“影”中“秀”:“五月天演唱会电影系列三部曲”的跨媒体特性研究

第二部分
那一院子的芳华,花语各异,明暗互现
这只“妖猫”,“妖”在何处?
电影《进京城》:“中国故事”的一次精彩演出
无名之辈?不,电影《无名之辈》大有来头
意味不明的寻找,趣味缺失的旅行
在倒影中倒拨时钟:《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现实、幻想与梦境
“中国式母女关系”及其隐喻——评杨荔钠的《春潮》
《上海堡垒》的攻与守
土味洋气软科幻,发展创新硬道理
《八佰》的动静与黑白
《紧急救援》:新主流大片惯性下的新题材、新策略与新问题
……

第三部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