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精选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视界》栏目中的精彩节目,形成具有可读性的文字,书中40余位记者的驻站经历以及多年来总结出的驻外手记,让读者感受驻外记者不为人知的一面。
* 本书包含了直击现成、国际风云、环球视野、驻外生活四个版块,多角度讲述了驻外资深记者的驻外生活以及报道背后的难忘瞬间。
* 书中既有驻扎战火纷飞的现场纪实报道,也有国际会议的报道现场,还有见证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时刻,更有慢生活的驻站经历,题材丰富。
* 本书不仅是一本既能展现总台驻外记者良好风采及总台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读物,又是驻外记者新闻采编报道和对外传播实践的专业范本。
经历恐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总站伦敦记者站/梁弢
2017 年临近年底的英国,已经发生了 4 次恐袭,平均每两个月一次,安静了近 10 年的英国再次被卷入了恐怖与血腥的旋涡,英国人松弛了许久的神经在那一年里又一次紧绷起来。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伦敦,开启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海外驻站。
比起第一次驻站办理港澳通行证时仅需照片识别,这次赴英工作从申请签证到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入境都采取生物信息识别技术。系列恐袭发生前只需要按两只手的大拇指,而我来英国的时候就需要采集两只手从拇指到中指的三根手指了。英国人希望通过自己的高科技对入境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力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英国高科技反恐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监控录像密度全球第一。全英境内有近 700 万个探头,可以说平均每 10 个人就有一个。据说,我入境的希思罗机场就有 3000 多个!首都伦敦更是达到每 50 米一个的地步。而更为先进的是摄像头安装了麦克风,可以监听近百米处的人群谈话。我每到一个地方,首先看到的总是监控提示。英国政府希望依托高科技手段的森严监控制度,令恐怖分子在街头无所遁形。
即使有这样先进的防范手段,但是我在英国的 4 年多时间里还是遇到了两次恐袭。这两次恐袭都发生在“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五”现在变成了西方最大的购物节日,类似我们的“双十一”。但是“黑色星期五”本身得名是因为西方人忌讳数字 13,也忌讳星期五,他们认为这两者在一起就会厄运不断。而恐怖袭击分子刻意选择这样一个日期动手,在一定意义上也想进一步营造渲染悲剧气氛。
准确来讲,我第一次碰到的只是带引号的“恐袭”,仅仅是一次恐慌,而不是真正的恐怖袭击。但是作为亲历者,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死亡对生命的威胁,以及家人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黑色星期五”
2017 年 11 月 24 日,是我来到英国的第 9 天,也是我来英国过的第一个“黑色星期五”。当天,我太太协助我完成采访拍摄后,经过牛津街,这是英国首屈一指的购物街,在不到两公里长的街道上云集了超过 300 家全球知名商场,其地位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万圣节后,
英国人就开始在牛津街和摄政街这两条主要商街上布置漂亮的灯饰,用以点缀冬日的伦敦,迎接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的到来。英国的冬天,天黑得很早,下午不到 4 点已是落日余晖、华灯初上了。牛津街上各种灯饰的光芒温馨柔美、交相辉映,商店橱窗内琳琅满目的打折促销商品令人目不暇接,一切都映衬着购物节的喜庆祥和。
大约 4 点半的时候,商场外突然传来一声闷雷一样的巨响。商场里的顾客和我们一样,脸露惊诧的神色,用询问的目光望向身边的人。时间仿佛在那一两秒的瞬间静止了。
随后商场刺耳的警报立刻响起,伴随着警报声,商场的广播喇叭也重复播报着:“这不是演习!请大家迅速撤离牛津街!”所有的顾客瞬间恐慌了,爆发出尖叫声,潮水一般涌向电梯和标有安全出口的楼梯间。我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明白一定是发生大事了。我拽起太太的手,赶紧随人流往楼梯跑。我们当时在三楼,跑过电梯的时候,恰好瞥见一趟从楼上下来的电梯,梯门打开虽然轿厢还有少量空间,但是门口几层的人都试图往里挤,人们一边互相喊着不要挤了,一边挤着周围的人。
我们被慌乱的人群拥下了楼,其间好像又传来过一声闷响。商场的出口就在右手边 10 米之内的地方,如潮的人群都在往外挤。这时一个拄拐的老人在门口附近被撞倒了,狭窄的出口因有人跌倒而发生拥堵。两个好心的小伙子停下脚步,迅速扶起老人,来不及再捡拾拐杖,架起她就往外闪,门口马上恢复了人群的单向流动。
我们挤出大门,看到街上的人流已经在迅速赶来的少量警察指挥下向牛津街后面的街区全速疏散。直到这时我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且家人也在身边,所以心里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脑海中总在回想一些电影中恐怖分子施暴的大场面。
绕到商场背后,奔行了大约两三百米,临街是一栋正在施工的公寓楼。门口两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主动开门招呼逃难一般的人们进到楼内躲藏。不暇细想,我们冲入楼内,撞进一个几乎是正对楼门的小屋。大概十几秒后,正当我大口喘息的时候,听到了外面大门关闭和上锁声,两个“安全帽”随后也跑到小屋,示意大家保持安静,随后关掉了屋里的灯。
大概过了半分钟,喘匀的我才顾上打量一下小屋里的情况:说是小屋,其实这应该是一间四壁皆空的起居室,因为挤了大约二十人而显得局促狭小。我的对面是一个面带惊慌的中年男士,他不停地低声向周围的人求助,“我和妻子跑散了,她还怀着孕……”。一个“安全帽”在安慰他,并提醒他尝试打电话联系。如梦初醒的中年男士马上摸出手机,尝试多次后才发现屋中没有信号,根本打不出去。我清楚地看到,因为担心,他的双手一直颤抖不止,手机都快要滑落到地上了。而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太太握着我的手也是在颤抖着,而且手心全是汗,但好在从出事到现在我们两只手一直握着。
灯光和月光通过窗户洒进屋里,我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黑人不停地用舌头舔着嘴唇,他的喉结一直在上下移动着。墙角处还有一个领着两个小男孩的妈妈,她的两只手捂在两个孩子的嘴上,自己的脸上挂着泪花。此时我脑海里想到了半年前曼城体育馆的爆炸事件和五个月前伦敦桥货车撞人事件,或许真的赶上了“第三次”。此时,街上偶尔还有跑动的声音,但是已经听不到尖叫声了。
大约过了十分钟,从楼上跑下来一个“安全帽”,告诉大家“街上恢复秩序了,可以走了”。从不同房间陆续出来的几十个“逃难”的人,狐疑地汇在了施工公寓的大门口。有人迅速上网查到此次突发情况的消息,最初有人称牛津街地铁站以及周边商场内疑似突发枪击案,但警方到场调查确认并非枪击案件,只是一次恐慌。我看到几个从不同建筑物中跑出来的中国留学生和从工地出来的几个女同学相拥而泣,互诉着各自的“劫后余生”,有一个女生才意识到自己手中还拿着商店中一条要试穿的裙子。
我此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秋衣已经被后背上的冷汗浸湿。总说遇到问题要从容镇定,但自己表现得很差。无论如何,平安就好!从容不从容当时真不重要了,或许也是至亲在身边的缘故吧。
我们在往回走的路上,看到了散落在地上的鞋子、衣服和背包,以及购物节早早关门的店铺。警方在第一份声明中说:“警方做出第一回应,把这当作恐怖主义相关事件来对待。”然而最后的报道是这场“黑五大恐慌”只是由地铁站内的一起口角事件所误导而起。我在当晚以亲历者的身份对这起恐袭事件进行了连线报道。
我来英国后的第一个“黑色星期五”就这样和恐袭擦肩而过。
直击现场
003 我眼中的真实俄乌冲突 徐鸿波
013 经历恐袭 梁弢
023 “内容丰富”的驻美生活 许弢
033 我的也门记忆 朱云翔
041 的黎波里一夜 陆隽弘
051 一面是战火纷飞的角力场,一面是和平繁荣的避风港 周宣
059 我在叙利亚做战地记者 朱雪松
069 几内亚军事政变全记录 韩蓄
079 我的战场初体验 陈慧慧
089 埃塞俄比亚航空坠机 吴婷
099 重大突发事件现场亲体验 周琳
107 人在纽约看美国 徐德智
国际风云
119 常驻中东十年:试图寻找一个中东问题的答案 赵兵
129 韩国慰安妇受害者——我们是“活生生的历史的证人” 唐鑫
137 另眼看欧洲:新闻背后的故事 张赫
147 我镜头和话筒下的德国 阮佳闻
155 加莱:丛林难民营的悲欢 江华
163 日内瓦的地球村 易歆
173 我在伊拉克 付新日
183 “留守”津巴布韦,见证中非合作抗疫 高俊雅
193 意大利和法国:我的两次驻外 贾延宁
203 记录,不负相遇 张昀
211 卡托维兹气候大会 时光
环球视野
221 做中塞友谊的使者 张颖
229 古老而年轻的非洲,“一带一路”开启未来之路 杨琼
239 喀喇昆仑公路四十年,重走中巴友谊路 刘畅
249 尼加拉瓜建站记:90 小时拓展“朋友圈” 高雪
259 在新加坡感受东盟脉动和多彩文化 邓雪梅
267 聆听加德满都风铃声,在博卡拉山顶等风来 张玥
275 风雨兼程 且歌且行 何欣蕾
285 我低头看见微笑,仰头看见光 高佳义
295 我的美国观察 刘旭
303 见证沙漠国度的“改革开放” 李超
313 一路追赶新闻 黄铮铮
319 印象西班牙 魏帆
驻外生活
329 墨西哥:我把青春留在这里 盛嘉迪
337 我在古巴慢生活中品味五彩斑斓 侯佳琦
347 巴西三年驻站,人生一碗高汤 闫术
357 这些年我在东南亚 孙牧宁
367 亦近亦远的中亚 王德禄
375 别样意大利 宋承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