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艺术史学要略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303288632
  • 作      者:
    王一川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该成果的学术创新价值在于,从艺术学学科门类宽阔视角对艺术史学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在梳理前人各艺术门类史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述了跨越各个艺术门类史的一般艺术史学问题,回答了有关艺术史学的定义、属性、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对艺术史学理论、方法、进路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还将上述艺术史学原理探索沉落到有关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和艺术形式思潮研究的实践之中,实现了艺术史学原理与艺术史学实践的相互贯通,并首次提出艺术史学是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这一新史学主张。

其社会影响在于,以有关艺术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论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明,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发展对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价值,可以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及各门类艺术学研究提供来自史学界的有力支持。

其社会效益在于,通过分享艺术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激励艺术学同行充满自信地开展艺术学研究,还可以召唤年轻艺术学人果断地继续开拓艺术史学的开阔前景。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等。著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艺术学理论要略》《跨文化学的要素》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史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要规范地认识艺术史学,还需要对它同美术史学作必要的语义区分(尽管有时很难区分)。

艺术史学的关系最紧密而又最容易发生混淆情形的相邻学科之一,是美术史学。美术史学,本来是美术学学科中研究美术史学科的学科,有时也被称作艺术史学。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术史学作为美术学学科的分支学科之一,是各艺术门类史中尤其活跃、发达并且时常处在领先位置的学科分支领域,在各个艺术门类史研究中经常发挥引领作用、给予其他艺术门类史编撰以重要的示范性影响;二是美术史学一词在英文里与艺术史学常常就是同一个词,即studies of art history,在中文领域里可区分的这两个词语,在英文中却难以区分开来。因此多年来美术史学一词不仅常常被直接译成艺术史学,而且时常在使用中直接被等同于艺术史学了。在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等多位艺术史家合著的《艺术史导论》一书第七版(2008)中,艺术史尽管已经被确认为一个独立专业和一门独立学科,“艺术史并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它还是一门学科,是一个完全遵从自身工作和生活习惯的学科共同体”,[德]汉斯·贝尔廷等著:《艺术史导论》,贺询译,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但其内涵还是局限在建筑、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的历史范围内,而并不真正涉及音乐、文学、表演艺术等其他众多艺术门类的历史,也即并不“表示一切时代和民族的艺术史以及对它的描写和解释”。他们承认:“‘艺术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以及一种学科共同体的名称,其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德国,‘艺术史’这个词并不像一眼看上去的那样,表示一切时代和民族的艺术史以及对它的描写和解释。”尽管18世纪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等曾经期望建立广博的艺术史,“然而到19世纪艺术史的名字就只代表欧洲造型艺术的历史了。这个领域在德国还要更狭窄。对比法国和稍晚一些的美国,在后两者那里古代希腊艺术和意大利艺术都被纳入了研究范围之中;而德语地区的研究者仅仅专注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出现的艺术造物。”[德]汉斯·贝尔廷等著:《艺术史导论》,贺询译,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导致这种艺术史范围偏于狭窄的缘由,除了欧洲文明范围内造型艺术媒介材料及其物品性更便于学者把握外,还与另一个实际原因即艺术作品和艺术史的阐释依赖于相关语种工具的掌握有关:“要描述非欧洲民族的装饰纹样、雕塑作品、建筑式样,需要学习和掌握印欧语系以外的语言。于是,对上述民族艺术的研究被归入了相应的民族学专业中。”[德]汉斯·贝尔廷等著:《艺术史导论》,贺询译,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这种从研究对象的学术规范的严谨度去界定艺术史或美术史的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建设涵盖所有艺术门类历史的中国艺术史学科来说,毕竟无法构成直接而有力学理依据。

不过,这种情形逐渐发生改变。2011年2月起新设立的艺术学学科门类下需要发展不同于各个艺术门类学科,但又可以依托并且跨越各个艺术门类学科的一般的或统一的艺术学学科,这就是艺术学理论学科或理论艺术学学科。尽管在2022年新的2022年学科专业目录中,原有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已经与其他艺术门类学科的理论、历史、评论等部分一道被综合到新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中,这个学科新名称及其新整合至今还处在动态调整中因而不够确定(应该尽早确定下来而不宜频繁变动),但其名称如何并不影响艺术学学科门类的一个学科的制度性必需:人类的艺术或美的艺术,需要有一般的或统一的艺术研究,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理论艺术学、总体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等(暂名)的任务。它与各个艺术门类型学科一样,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和不可忽略的学科地位和作用。而这种一般的或统一的艺术研究中,又需要有一般的或统一的艺术史研究。这就是说,在新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下面,还需要设立两个学科分支,其中之一便是艺术学理论的替代型学科即理论艺术学(而与它平行且并立的另一学科分支则是门类艺术学,其下面再辖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电影学、电视艺术学、美术学等,当另行论述),并且在其下面继续设立跨越各种艺术门类史学科的一般或统一的艺术史学科,而在艺术史学科下面又需要开辟再次一级的学科艺术史学研究。这样,艺术史学,作为艺术学一级学科门类下艺术学理论或理论艺术学学科下面的理论艺术学下艺术史学科的再次一级学科,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本文中艺术史学的来由。从图11可以看出艺术史学科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理论或理论艺术学学科中的大致位置。


图11 艺术学理论或理论艺术学的各分支



艺术学理论学科或理论艺术学学科下面可以有若干二级学科分支,艺术史正是其中之一,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遗产、艺术传播、艺术与文化创意等二级学科相互平行发展,当然也可能同时发生相互交叉关系。同时,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史下面,还可以再设立次一级的三级学科,如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跨门类艺术史、观念艺术史、艺术史学等。在这里,艺术史学就可以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史下面的三级学科而设立。

进一步看,艺术史学在艺术史学科中被设立,其目的和功能究竟是什么?

从目的看,艺术史学的设立是为了对艺术史书写本身进行理性反思,也就是反思艺术史书写的前提、内容、方法、历史等基本方面,以便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艺术史。

从功能看,艺术史学是要在艺术史学科的整体框架中起到反思艺术史的作用,即不同于已有的艺术史书写,而是要对艺术史书写本身进行反思,冷静地追踪艺术史书写的成败得失。

可以说,艺术史学是艺术学理论或理论艺术学学科下艺术史学科的分支学科之一,是通过研究各艺术门类史编撰历程而研究艺术史书写本身的学科。换言之,艺术史学是通过研究各艺术门类史编撰历程而对艺术史本身进行反思性研究的学科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史学也可以被称为元艺术史、艺术史之学。所谓元艺术史,就是对原初的艺术史前提、条件等知识预设的理性追溯。所谓艺术史之学,就是关于艺术史的学科或学问,或是研究艺术史的学科或学问。总之,艺术史学是通过研究各艺术门类史编撰历程而对艺术史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

由此可见,艺术史学力图返回到艺术史学科及其书写行为赖以建立的原初基础上去重新思考。它的发生及其持续推进本身就表明,既不存在本来如此的艺术史,也不存在唯一的艺术史,而是有着不断被人为地建构的艺术史。任何艺术史都是人的史学书写行为的产物。当前艺术史学的任务,正是通过反思已有的各艺术门类史书写行为及其成果,让艺术史开放出新的或更多的可能性。

这样理解的艺术史学虽然与美术史学一词的含义有不同,但也不应当对之加以排斥,而是应当开放地予以容纳:美术史学本身既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同时也可以作为艺术史学在美术门类史领域的基础或领先成分而自动进入艺术史学整体框架之中。也就是说,美术史学诚然有独立价值,但也同时可以成为艺术史学的分支基础和发挥引领作用的艺术门类史学典范。


三、艺术史学的属性

艺术史学的属性,是指艺术史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看,艺术史学作为艺术学理论或理论艺术学学科下艺术史学科的分支学科之一,应当说主要是一门人文学科,不过同时也可容纳或借鉴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艺术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都可以在艺术史学中产生基本而又重要的作用。

同时,自然科学对艺术史学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当初艺术史学科的诞生,至少部分是出于将艺术史研究予以科学化的宏伟抱负。直到今天,以史料为据、尊重史实、探求可信度,仍然是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的始终不渝的基本追求之一。

再从20世纪至21世纪的发展与演变看,一些新兴的社会科学也从社会史、经济史、传播史、心理史、教育史等某种角度,给予艺术史学以重要的影响。

这样看,在属性上,艺术史学主要是一门人文学科,但也同时借鉴了来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方法。这使得艺术史学具有基本的人文性、部分的自然科学性和部分的社会科学性。

基本的人文性,是指艺术史学在研究中主要运用来自艺术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追究人类艺术史书写中的精神价值维度。它需要追问的主要问题在于,特定的艺术史书写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指向、情感意趣、理智或思想等。

部分的自然科学性,是指艺术史学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实验性或实证性标准而追求研究的精确性或可靠性,尽管这种追求在进入20世纪以来遭遇诸多质疑。

部分的社会科学性,是指艺术史学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探究艺术史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维度。

这样,艺术史学主要归属于人文学科,同时也部分地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属性。换句话说,对于任何一种学科或科学方法,无论是人文学科、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只要研究确实需要,都可以加以运用。真正重要的是得出新的独特学术洞见。


四、艺术史学的对象

艺术史学的对象,在这里是指当前艺术史学所指向的目标物或研究对象,也就是指设立艺术史学这一学科分支时所需要直接面对的研究目标物或研究对象。

艺术史学的对象,是人类艺术史书写。具体地说,艺术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各艺术门类史编撰所反映的人类艺术史书写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所据以进行的史学基础、史学方法和史学境界等问题。

艺术史的史学基础,主要是指各艺术门类史编撰以及一般艺术史书写所依托的史学基本观念、意识或理论背景及其形成的传统,如艺术史家意识、美学意识、历史学意识、科学意识等。(1)艺术史家意识是艺术史家进行艺术史书写的主体意识,包括编撰艺术史的动机、目的、主导观念等。(2)美学意识是艺术史家区别于一般史学家的独特性之所在,它促使艺术史家把艺术品和艺术家当作审美表现及符号形式创造的对象而非一般史学对象来研究。(3)历史学意识是渗透进包括艺术史家在内的所有各类史学家的编撰意识深层的促使其秉笔书写人类历史的观念,也就是一种记录历史事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并将其传诸后世的理念。(4)科学意识是指史学家的让历史书写像科学对象那样具备精确性、可检验性和可信度的观念。

艺术史的史学方法,是艺术史书写的手段或方式,可进一步细分为艺术史史学研究工具、路径和分析方式等层面。艺术史学工具是指运用史料学、文献学、数据学等具体研究手段展开研究。(1)史料学主要是指史料的搜集、校勘、考订和编纂、辨别等过程,由此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属于艺术史的辅助方法。(2)文献学主要研究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等,研究文献整理方法和文献发展历史等,也是艺术史的辅助手段之一。(3)数据学则是指当前利用计算机系统、大数据系统等搜集和汇编信息数据,对艺术史史料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的研究手段,也是艺术史研究的工具之一。艺术史学路径是指艺术史书写的基本思路,如观念式艺术史、年代式艺术史、风格式艺术史和文化式艺术史等。艺术史学分析方式是指运用一定的学科思维方式去研究艺术史问题,如艺术学、美学、历史学、科学等研究视角(如前所述)。

艺术史的史学境界,是指艺术史学的精神目标或精神归宿。正如司马迁著名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样,艺术史家也都有各自的艺术史学书写行为的内心抱负。唐代张彦远之所以编撰《历代名画记》,正寄托了他内心的艺术史学境界意识:“吾之不知,盖阙如也。虽有不知,岂可言其有博?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迹,然后可以议乎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俞剑华注释,39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这里阐发了要想精通书画之道,就必须具备辨别南北杰作和古今名品的鉴赏能力的史学境界观。

艺术史的史学境界或史学精神在于文心传世之思,即反思艺术史作为贯通天文、地文和人文的文心的传世之道。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研究中对《红楼梦》的把握而言,小说史家应当透过该小说的小说史定位而展示自己的史学境界:“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鲁迅:《中国的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34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鲁迅在这里展示的小说史家境界在于,发现《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并指出这种“价值”表现在:一是“如实描写”,二是刻画“真的人物”,三是“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里实际上揭示了小说中蕴含的文心传世信息,帮助读者了解这部小说作品对文心的传承和创造。


展开
目录

引 言  


上编 艺术史学原理


第一章 认识艺术史学  

 一、艺术史与艺术史学  

 二、艺术史学的含义  

 三、艺术史学的属性  

 四、艺术史学的对象  

 五、艺术史学的层面  


第二章 艺术史学在西方  

 一、瓦萨里的美术史著作雏形  

 二、温克尔曼的美术史开创  

 三、施莱格尔兄弟的艺术史科学构想  

 四、黑格尔的艺术史学模型  

 五、法国学者的文学史书写  

 六、艺术史学科的动力  

 七、艺术史学科与意识形态领导权战略  


第三章 艺术史学在中国  

 一、古代中国学术传统与历史书写传统  

 二、艺术史学在古代中国  

 三、“美的艺术”观念传入后的艺术史书写转型  

 四、现代中国的艺术史学  

 五、现代中国艺术史学的特点  

 六、中国现代艺术门类史书写的动力  


第四章 艺术史学理论  

 一、艺术史学合法性原理  

 二、艺术史学间性原理  

 三、艺术史学通变性原理  

 四、艺术史学科学性原理  

 五、艺术史学思想性原理  

 六、艺术史学理论维度之间  


中编 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


第五章 艺术史学方法(上):实证型方法  

 一、艺术史史料学方法  

 二、艺术史文献学方法  

 三、艺术史考古学方法  

 四、艺术史数据学方法  


第六章 艺术史学方法(下):范式型方法  

 一、艺术史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  

 二、艺术史时代精神分析范式  

 三、艺术史社会语境分析范式  

 四、艺术史深层结构分析范式  


第七章 艺术史学进路  

 一、观念式艺术史  

 二、专题式艺术史  

 三、文化式艺术史  

 四、朝代式艺术史  

 五、年代式艺术史  

 六、运动式艺术史  

 七、风格式艺术史  

 八、流派式艺术史  


下编 艺术史学实践:改革开放时代初期中国艺术史论略


第八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主义

    一、美术:复苏与分化

二、文学:面对现代主义思潮

    三、戏剧:在实验戏剧潮的冲击中

    四、电影:吸纳“意识流”等现代思潮

    五、通向现实主义的中国品格


第九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形式思潮

    一、美术创作与理论中的形式潮

    二、电影创作与理论中的语言现代化声浪

    三、由创作牵引的文学语言变革

    四、通向“戏剧现代化”

五、“新潮音乐”中的形式热

六、在“舞蹈观念更新”中发现形式

七、艺术形式思潮、可分离错觉和跨门共振

八、反思艺术形式思潮

九、通向艺术形式的合理道路


结 语 艺术史学: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