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舞蹈的转化与创新》:
一、“为人民而舞”观念的传承与意涵的纵深
中国民间舞蹈是在中国农耕文化的土壤中生发的。农耕文化具有的自给自足性和半封闭性是十分稳固的文化形态,这使民族舞蹈具有十分丰富的农耕文化的元素,不容易被泯灭。正是这样,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核起着支撑作用,并经受了近代社会剧烈的历史和文化震荡却依旧顽强生存、不断繁衍。
1942年5月,延安对文艺开始进行整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核心是“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为人民服务”。《讲话》联系延安文艺工作实际,只有人民的生活才是艺术创作之真正“源头”。这一观念如春雷惊醒各种艺术体系的艺术家。中国传统中一直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翻身成为殿堂上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文化公平和艺术平等,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场“文艺革命”。在形式层面,秧歌是汉族文化保留最好、最多样、最有代表的样式;在精神层面,民间歌舞是在最艰苦的土地上开放的最鲜活的花朵。民间舞成为“人民”这一意象最好的符号,民间舞主体就成为代表人民最好的形式。“新秧歌运动”就是在这一讲话精神指引下进行的,新秧歌运动则成为“无产阶级舞蹈艺术”的源头,“新秧歌”是名义,翻身革命是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历史潮流的突破和进步,“人民”是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周恩来带到重庆更推向全国,特别是在国统区产生的巨大影响,召唤了以民族兴亡为责任和使命的舞蹈艺术家们,还为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之路开启了明灯,指明了方向。受此感召,吴晓邦奔赴延安,成为阶级解放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戴爱莲“寻找民族舞蹈之根”深入民间,整理出中国舞蹈从民间到舞台的“边疆舞蹈大会”;贾作光深入民间创作了伟大舞蹈事业。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和国统区的“边疆舞蹈大会”彼此联系,相互呼应,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翻身做主的理论思想和革命实践都做好了充分准备,成为中国各界反内战,追求各民族民主、平等、民族自尊的时代主旋律这一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途径。
《讲话》之后,农民秧歌经过创新性的革命改造,就转变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秧歌”,其性质定性为“参与政治、社交宣传的工具”,不再是纯粹的民俗文化,也不再是纯粹的娱乐行为,因而被陕北人民称为“解放秧歌”“胜利秧歌”。新秧歌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进步性舞蹈的主要形式,它具有主要的几大作用:第一,现实的政治作用,它是一种与抗战形势相适应的革命宣传手段。第二,它对新中国舞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它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革命时期以来的民族民间舞基本特征与面貌进行了规范。第三,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知与发展具有先导意义。在战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为政治现实的需求,使舞蹈走上“民族化”发展之路,把“民族形式”与“大众化”画上了等号,从而实现“为人民热舞”的宗旨。新秧歌运动是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上首次对民族文化进行的大范围研究与发展,尽管新秧歌自身缺少了原有秧歌舞蹈的人物与故事,其原有的民俗内涵也受到了削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所具有的民间文化价值。这种对民间艺术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之后又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叶重新出现。这些大型的民间舞蹈学习活动,正是在新时期对“新秧歌运动”的深化。第四,新秧歌运动对中国舞蹈艺术工作者产生影响的深刻程度终其一生,此后甚至到今天,相当长时期内的艺术创作局面也有着深刻而直接的联系,从理论到实践都为共产党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为人民而舞”成为中国文艺政策的总基调,也是中国当代舞蹈的根本宗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人民而舞”的文艺路线,不仅赋予了民间舞蹈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文艺属性,也为民间舞蹈开辟了以艺术舞台提高文化品位并延续发展的新空间。如果说“新秧歌运动”和“边疆舞蹈”时期的民间舞蹈创作,是少数艺术家个体自觉式的探索,那么20世纪50年代的舞蹈工作者则开始集体和有意识地参与到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和创作当中,走向了升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文艺整风”和民间舞蹈的会演,使舞蹈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就是要从传统和民间舞蹈中汲取营养,以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出具有群众特色的人民艺术观。在实践中鼓励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继承和利用,直接影响了艺术家们自觉地以民间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的舞台艺术作品被如此紧密地与“人民”和“民间”联系在一起,本身就属于人民和民间的中国民间舞蹈因此以自我的身份延伸到了艺术的舞台之上,大大拓展了自己的领域。以人民为主体,各民族民间的舞蹈传统被全面地开发,使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舞蹈的丰富具有了深刻的广泛性,是对民间舞蹈的本色的真正坚持和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通过“中外学生与青年和平友好嘉年华”,将中国舞蹈艺术推向全世界,《腰鼓舞》《大秧歌》等在首届艺术节中得到了特别奖,得到了国际认可,也使以人民为本的革命文学作品,以一种极富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艺术形式登上了世界舞台。这也是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带有了民族性的色彩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