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第二辑)》:
云南而外,全国其他省份新加入地方类清诗总集版图的地区同样所在多有。例如:林传甲辑《龙江诗选》面向的黑龙江,贾思绂辑《明清盐山诗钞》面向的直隶盐山县,牛诚修辑《晋昌遗文汇钞》面向的山西定襄县,陈敬棠辑《秀容诗文集》面向的山西忻县,李崇山辑《淮阳文征外集》面向的河南淮阳县,蒋藩辑《河阴文征》面向的河南孟津县,张凤台辑《安阳四子诗集》面向的河南安阳县,张绍先辑《盐城诗征》面向的江苏盐城县,巴溪明心进修莲社辑《巴溪诗存》面向的江苏昆山县辖下巴城镇,汤溶辑《蓬山两寓贤诗钞》面向的浙江定海县辖下岱山,刘廷风辑《岳云集》面向的安徽潜山县,邱复辑《杭川新风雅集》面向的福建上杭县,夏德渥辑《安化诗钞》面向的湖南安化县,朱光恒辑《溆浦三贤诗文钞》面向的湖南溆浦县,李苏白等辑《新宁三家集》面向的湖南新宁县,杨柳风辑《阳江诗抄》面向的广东阳江县,孔昭度辑《阳春县观风诗文选》面向的广东阳春县,陈槃辑《五华诗苑》面向的广东五华县,忻城县采辑处辑《忻城县诗钞》面向的广西忻城县,黎工做等辑《宁明耆旧诗辑》面向的广西宁明县,汪金相等辑《简阳县诗文存》面向的四川简阳县,李独清等撰《贵阳诗稿》面向的贵州贵阳县[民国三十年(1941)设贵阳市],等等。
其次,对清人编纂的地方类清诗总集的续补工作持续进行。可据书名直接判断其续补性质者即有:王舟瑶辑《台诗四录》,乃为续补清戚学标辑《三台诗录》与《续录》、清宋世荦辑《台诗三录》而编;朱士楷辑《新溪诗三钞》,乃为接续清李元绣、沈莘士辑《新溪诗初钞》与清许桢辑《新溪诗续钞》而编;祝廷锡辑《竹里诗萃续编》,乃为续补清李道悠辑《竹里诗萃》而编;沈其光辑《青浦后续诗传》,乃为接续清王昶辑《青浦诗传》与清何其超辑《青浦续诗传》而编;侯学愈辑《续梁溪诗钞》,乃为续补清顾光旭辑《梁溪诗钞》而编;谢鼎镕辑《江上诗钞补》与《续江上诗钞》,乃为续补清顾季慈辑《江上诗钞》而编;张伯英辑《徐州续诗征》,乃为续补清桂中行辑《徐州诗征》而编;林瀛仙辑《琼台耆旧续集》,乃为接续清王国宪辑《琼台耆旧诗集》而编,等等。与之类似者还有:杨青辑《杨园诗录》,着眼于收录清曾唯辑《东瓯诗存》未收诗作;吕集义辑《广西诗征丙编》,着眼于收录清张鹏展辑《峤西诗钞》、清梁章钜辑《三管英灵集》等清代广西诗歌总集未收诗作;袁嘉谷等辑《滇诗丛录》,着眼于收录清袁文典等辑《滇南诗略》、清黄琮辑《滇诗嗣音集》、清许印芳辑《滇诗重光集》、清陈荣昌辑《滇诗拾遗》等清代云南诗歌总集未收诗作;张翰仪辑《湘雅摭残》,亦可作为一部《沅湘耆旧集》“续编”看待。
要之,民国人在清代已有基础之上,打造出一个更加庞大厚实的地方类清诗总集的架构。他们在继承并延续了清代时的编纂传统与潮流的同时,又将清人筑就的道路铺得更长。其编纂成果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地方文学史料,传达出巨量相关地区诗坛风貌与诗史脉络的信息,可谓民国时期问世的清诗总集中最值得我们注目与发掘的部分。
进一步来说,相对于秉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编者,民国时的很多清诗总集编者其实颇为开明通达,并且不乏革命者。只是由于他们的编纂活动同清代的潮流一脉相承,而其所辑诗人诗作的性质又偏于古旧,遂使之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守旧”,即守护并保存传统诗学遗产之旧,守护并传承古典文化命脉之旧,意在让传统诗学与古典文化绵延不息。这种意义上的“守旧”,与保守派的“守旧”合而为一,乃令民国时的清诗总集编纂呈现出新变中有延续、现代与传统交织、革新与守旧混杂的复合形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