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故宫:郑欣淼访谈录》:
郑欣淼:故宫文物绝大多数为明清皇家收藏,是中国历代艺术品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应当始终重视并认真加以保护的。但是,对于故宫蕴含的宫廷历史文化的价值,过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其实,故宫及其藏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反映宫廷典章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及日常生活的宫廷历史文化。
对故宫宫廷历史文化的重视,既与对故宫价值和特色的深刻认识有关,也与社会上对清宫历史渴望了解的需求有关。故宫集中反映了“皇宫”“皇权”“皇帝”等皇家文化,它真实、生动地保存着皇帝和皇家衣、食、住、行、教育、宗教、医疗、婚姻、休憩、丧葬场所、遗物和制度记载,成为皇家生活方式的标本。它还保存了一些满族习俗,如建筑的支窗、外糊窗户纸、曲尺形炕和灶,以及萨满教祭祀仪式等,可以说是满族贵族生活习俗的标本。由于清代距今不远,其历史为今人所格外重视。皇帝到底怎么上朝,军机处是什么样子等,都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故宫博物院有责任也完全能够向人们提供准确的、活生生的有关场所、实物,使人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故宫在大修中拟增加原状陈列展览,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国内外举办的文物展览中,表现皇宫生活及典章制度的文物深受欢迎,已成为一个突出优势。故宫宫廷历史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厚,故宫人正在努力挖掘它、整理它、利用它。
记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或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无形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除物质遗产外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整个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保护故宫的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怎样在这次大修中体现对其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郑欣淼:对故宫博物院来说,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任务,既使故宫的内涵有所扩大,也给故宫提供了发挥应有作用的机遇,这正是故宫人对故宫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目前,故宫博物院正从这样几个方面加强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一,对古代官式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传承。这是故宫博物院的优势。宫殿是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隆重、最宏大、最高级的建筑,是古代帝王权威的象征,故历代帝王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殚精竭虑而为之,因而宫殿代表了所处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紫禁城作为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古代官式建筑技术的范例,其建筑门类包括宫殿、书房、戏台、园林、道场等诸多类型,建筑形制涵盖殿宇厅堂、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是研究明清建筑结构技术、空间技术和施工技术的百科全书。它还是研究古代官式建筑艺术的范本,其布局艺术、空间艺术、装饰艺术、色彩艺术在紫禁城都有系统而完整的体现。传承古建技术对故宫博物院来说还有两个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一个优势是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文档。故宫博物院存有清代世袭皇家建筑师“样式雷”家族留下的2000余张包括故宫一些建筑物在内的样式图,还保留了80余具“烫样”,即当时做的建筑模型;清代档案中有不少与故宫的建设、维修有关的档案;《明实录》《明会典》《清实录》《清会典》等都有关于故宫古建筑的记载;1949年以来的维修档案都完整保存着。另一个优势是故宫博物院长期以来一直有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和施工队伍,不仅服务于故宫,而且惠及社会。这次故宫大修,决定设置专门机构对大修全过程跟踪摄影记录,就是为了使古建技术得以保存。
其二,文物保护技艺的传承。故宫博物院藏品丰富、门类繁多,从1931年就开始进行保护维修,出现了不少各具特长、各怀绝技的专门人才,他们曾在许多方面独冠一时,饮誉全国。现在总的来看,故宫博物院的人才队伍尚不尽如人意,传统技艺的传承是个紧迫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已感受到了这方面的压力,决心加强工作,使“绝活”后继有人。
其三,对宫廷遗物中一些具有无形文化遗产意义的物品的抢救。例如,故宫博物院存有清末京剧名角谭鑫培等进宫演唱时的唱片,这批唱片不仅在京剧发展史上,而且在体现宫廷艺术欣赏品位上,都是极为珍贵的。它们只有与4000余件当时宫廷中唱戏使用的戏衣、盔头等一起展示,才能全面反映清代宫廷戏曲文化的繁盛。但这批唱片因年代久远,保管得并不理想,急需采用新技术将其演唱声音还原复制到新型光盘中,以利于长久保存。
记者:您不久前在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上发言说:“故宫博物院不只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且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这里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