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2004年美国历史学会古腾堡电子出版奖。
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倡导以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中国边疆与中国历史的开创性著作
将中国、中国的边疆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中国边疆史、地方史作为世界史来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很多中国历史的问题,答案恰恰在中国之外,或者本身并非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因此,对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而言,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不但不会否认中华文明的独创性,反而会在比较、联系和互动的场景下还原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
倡导并实践长时段的视野,从古滇、南诏、大理直到云南省,横跨二千年
以朝代为基础来划分和研究中国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其弊端也一眼可知。拙作从长时段考察了云南的商贸、军事冲突、行政管辖、人口变迁、身份认同和经济转型,长时段的视野更能体现历史的变迁与承继。
倡导并实践从边疆/ 边缘看中国,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
关于白银、贝币和铜政的研究,就是从云南货币制度的变革来揭示云南的经济逐渐融入并且塑造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过程。特别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云南在这近百年间为全国提供了天文数字的铜料,这集中体现了云南在清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导 论
比较而言,当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缘与9世纪时大相径庭。9世纪时,南诏这个以云南为基地的强大王国,正对唐朝的西部、西南部、南部边疆造成巨大冲击。那时,位于我国西藏地区的吐蕃王国乃是李唐王朝的对手,同时也是唐朝边疆的主要麻烦制造者,甚至一度侵凌唐朝的首都长安以及南诏王国。南诏有时与唐朝结盟,有时则与吐蕃联手,虽然盟友变换,但南诏的军队确实具备击败唐朝与吐蕃军队的实力。南诏曾三度出兵劫掠唐朝西南的文化与经济中心成都,也曾两度攻陷并掌控位于现今越南北部的安南—唐朝在此地设有都护府。此外,南诏还曾入侵中南半岛上的诸多王国、部族政权、城邦,建构起自己的朝贡体系(tributary system)。斗转星移,今日的政治地图已与古代大不相同。如今,越南是一个独立国家,而云南毫无疑问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论行政或文化上皆然。
那么,问题来了,在历史上,云南是如何形成及演变的?为什么在秦汉时代越南北部和云南(秦朝只管辖了云南北部部分地区)都被纳入传统中原王朝的管辖,但越南却于唐宋之际脱离中华王朝的控制而独立,而云南此后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边疆,并被现代中国视作族群多样性之统一的象征?进一步而言,云南的历程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中华王朝与现代中国的体制、制度、“核心—边陲”(core-periphery)关系有什么启示?
泛泛而言,在古代中国史的研究当中,北方获得了不成比例的高度关注与评述,这让南方以及南方的居民显得相对边缘、不开化或者原始,尤其论及边疆地带的时候更是如此。威廉·麦克尼尔在其开创性的大作《西方的兴起》中,曾论及一个居于湄公河下游的王国及其向北方扩张的事迹;但是,麦克尼尔忽略了南诏这个强大的王国,也忽视了它在南方显而易见的影响力。1麦克尼尔并不是中国研究的专家,也许没有意识到南诏的突出表现。然而,更为严重者如《剑桥中国史》几乎完全忽略唐宋时期的南诏与大理王国,而将大量篇幅用来描述北方的政权,包括契丹人的辽、党项人的西夏、女真人的金、蒙古人的元。这显然反映了该书重北轻南的偏见。2有些中国学者也会犯类似的错误。举例而言,中外学者最常用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年表》虽然指出云南从秦汉以来便被(部分或全部)纳入中国的版图,也列出辽、西夏、金、蒙古诸王国,却没有相应列出南诏与大理。3
这些南方族群及其王国于中华文明兴盛之重要性,直到近年才得到一些关注。最近中国南方的考古发现有助于巩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论的根基。举例来说,四川成都附近发掘的三星堆遗址,江西新干县发现的遗址(新干大墓),都是非常成熟的青铜文化。它们虽然与商文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商人的青铜原料主要来自南方),但仍然与位于中原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有显著差异。
南方中国以及南方诸王国对传统中华王朝的发展的确非常关键,在族群互动与中央统治方面更是如此。从东周时代开始,南方诸王国便积极参与中华王朝的建构,尤其在唐宋,也就是中华王朝的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的时候,其重要性更是得以彰显。因此,如果我们相应地转变观察视角,从北望转换为南眺,尤其是看向云南,则必能有别于传统学术所见,看到一个更细微、更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与认同的面貌。4
此外,当讨论中国近现代史时,学者们往往也偏重于中国东部或沿海地区。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区域在面对鸦片战争以来的西方殖民挑战时,或爆发了明显的冲突,或有力地加以响应。尽管如此,有些学者已逐渐意识到,中国西部与其他内陆边陲区域的研究,对于现代中国全貌之描绘,亦有重要意义。5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对现代中国的形成而言,中国的西部与东部的贡献其实是相当的;而且,西部地区在中国今日的现代化建设中也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近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热潮亦说明,中国政府认为西部地区的潜能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为关键。6
岛屿东南亚(maritime Southeast Asia)地区素来被称为“下风之地”,而云南的中文意涵则是“彩云之南”。在地理上,云南夹在东亚大陆和东南亚之间,也曾一度与中南半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者发明了此书标题,以同时呈现云南在中华文明和东南亚文明之中的角色。7云南在现代之前曾与诸多东南亚政权密切接触,但这种联系常常被忽视。此外,云南在跨区域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学者应有的关注。8《剑桥东南亚史》在讨论古代东南亚诸王国时,既没有提到南诏,也没有注意大理。9中国学者主要依靠汉文文献进行研究,多少带有北方中心论的偏见。因此,作者下面的概括或许并不算夸张,那就是,对于非中文学术界而言,云南始终是个谜;而在中文学术界,云南的历史一直是以“偏见”的方式被呈现的。
……
序 言
导 论
“云南”与“西南”
边疆的视野:云南的融合
全球视野下的云南
第一章 西南丝绸之路:全球脉络中的云南
历史上的云南:中国、东南亚与南亚的交叉路口
西南丝路概述
滇─缅─印道
滇越通道
滇藏通道
元、明、清三代及此后的西南丝路
市马:西南丝路的个案研究
三条丝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
第二章 统一云南:一个跨区域的分析
云南与秦帝国的形成
西汉对云南的“再发现”
诸葛亮之南征
“三国演义”:南诏、唐朝及吐蕃
重新解读中古时代的南诏
大理与两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宋代的市马
蒙古征服大理
明初统一云南
第三章 “因俗而治”:土司制度的兴衰
边郡制度
国以富饶:蜀汉的传奇与历史
南诏与大理
元朝三足鼎立的行政体系
除段立沐
土司制度的规范化
土司制度的衰落
第四章 云南人的形成
李京笔下的“诸夷风俗”
云南的移民:历史回顾
明代云南的移民与人口
土著的“华化”
移民的“土著化”
中间地带:作为历史进程的“云南”
“云南人”的形成
地方认同与中国认同
第五章 白银、贝币与铜政:云南的经济转型
云南银矿与明代经济
云南的贝币制度:全球视野下的解读
清代的移民与人口
铜政与清代的货币制度
施坚雅“宏观区域”之测试
第六章 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蛮夷、臣民到兄弟
当代云南的民族识别
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性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