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界公认的史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堪称国史巨著,畅销至今。顾颉刚盛赞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通史》也是吕先生的代表作。
2)本书以《吕著中国通史》为底本,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本次出版重点编选了政治史部分。吕先生期望读者能够通过此书,“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3)吕先生曾数遍通读“二十四史”,可谓真正的史学大师。吕先生的作品贯通性强,观点犀利,与历史叙述融为一体,是我辈学人的榜样。
l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l 我这一部书,取材颇经拣择,说明亦力求显豁。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以我之浅学,而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祝篝车之诮,但总是我的一个希望罢了。
l 正确的年代,原于(一)正确;(二)不断的记载。中国正确而又不断的记载,起于周朝厉、宣两王间的共和元年。虽然历史无完整的记载,历史学家仍有推求之法。那便是据断片的记载,涉及天地现象的,用历法推算。其中较为通行的,一为《汉书·律历志》所载刘歆之所推算;一为宋朝邵雍之所推算。然则我国历史上可知而不甚确实的年代,大约在四千年以上了。
l 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看以上所述,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这亦非他一人所能为,大约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这只要看他用李斯为宰相,言听计从,焚诗书、废封建之议,都出于李斯而可知。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是要顾及实际情形的,亦还要顾到行之之手腕。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造阿房宫,在骊山起坟茔,都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并不认为合理之举,甚而至于认为反常之态。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旧的希望;加以大多数人民的困于无告而易于煽动,一有机会,就要乘机而起了。
l 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值旷古未有的变局,自必有非常的手段,然后足以应付之,此等手段,自非本来执掌政权的阶级所有,然则新机从何处发生呢?其一起自中等阶级,以旧有的文化为根柢的,是为戊戌维新。其二以流传于下级社会中固有的革命思想为渊源,采取西洋文化的,为辛亥革命。
l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外交上最大的压力,来自东北方。前清末年,曾向英、美、德、法四国借款,以改革币制及振兴东三省的实业。因革命军起,事未有成。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威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总之:我们今日一切问题,都在于对外而不在于对内。
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我请诵近代大史学家梁任公先生所译英国大文豪拜伦的诗,以结吾书。
绪 论
第一讲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讲 中国史的年代
第三讲 古代的开化
第四讲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五讲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六讲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七讲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八讲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九讲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十讲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十一讲 前汉的衰亡
第十二讲 新室的兴亡
第十三讲 后汉的盛衰
第十四讲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十五讲 晋初的形势
第十六讲 五胡之乱(上)
第十七讲 五胡之乱(下)
第十八讲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九讲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二十讲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十一讲 唐朝的中衰
第二十二讲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二十三讲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二十四讲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二十五讲 北宋的积弱
第二十六讲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二十七讲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二十八讲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二十九讲 明朝的盛衰
第三十讲 明清的兴亡
第三十一讲 清代的盛衰
第三十二讲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三十三讲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三十四讲 清朝的衰乱
第三十五讲 清朝的覆亡
第三十六讲 革命途中的中国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