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论
铁路作为机构
对中国铁路史的研究
各章概要
第一部分竞争性利益与铁路建设
第一章技术与半殖民合资企业
铁路知识与知识转移
津浦线
绘制空间地图
征地
铺轨
总结
第二章民国早期的管理转变
创建国家管理框架
权威与语言
账目和轨道上的混乱
线路管理
铁路大院与工作场所
总结
第二部分市场与社会空间中的铁路
第三章在市场中运送货物
货物运输与农业商品
连接:物流公司
商业规章和征税
商业枢纽与全球联系
总结
第四章运送旅客,传播观念
旅客运输
铁路时间与纪律
连接:旅行服务
铁路旅行纪实与虚构
总结
第三部分国家的制造与破坏
第五章铁路的专业化与政治化
技术教育与科层生涯
工程职业化
劳工组织和关系
铁路愿景
总结
第六章危机管理
战争与战略破坏
日本占领下的工作场所
铁路作为经济生命线
战时流动:难民与返乡者
总结
第四部分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
第七章战后的重组与扩展
管理巩固和党的整合
经济恢复和技术援助
军事队伍
能干的引擎:铁路作为社会主义隐喻
总结
第八章不断革命与持续改革
人口流动与“大跃进”
服务“文化大革命”
铁路局堡垒
铁路改革和高速铁路
总结
结论:中国铁路系统的遗产
附录A:津浦铁路组织图,约1929年
附录B:中国主要国有铁路收入(千元每英里各线),1915—1935年
附录C:中国主要国有铁路运输的货物(元每吨),1915—1935年
附录D:中国主要国有铁路分票等和类别的旅客数量,1918—1935年
附录E:中国主要国有铁路分票等和类别的旅客平均旅行距离(公里),1918—1935年
附录F:1937年10月18日—12月31日由汉口经火车运往广州并继续运往香港用于出口的货物(吨)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