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名茶人杨多杰最新力作,精选历代茶诗四十首,注音茶诗+茶诗解析+抄诗字帖,跟着古人一起读诗、抄诗,在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里品味茶香。
2. 古代的茶集是什么样的?一碗好茶对色香味有什么讲究?煎茶点茶,何者更受欢迎?浅浅一碗茶汤,盛着多少学问。从茶诗出发,再现中国文人的风流雅趣,重探中国茶学深远渊源。
3.大开本设计,双色精美印制,裸脊装帧,沉浸式感受茶诗之美。
4.诗是最美的语言,茶是最美的生活。中国历代茶诗,是一组不得了的茶事经验汇总。
在茶诗中,我们得以真实还原古人的品茶风雅,在茶诗中,我们得以感受千年前的情谊和温度。
伴着美妙的诗篇走进茶的国度,让我们一起,跟着古人学品茶。
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文人,爱作诗,也爱喝茶,于是诞生了大量茶诗。在茶诗中,我们得以还原古代文人的真实品茶场景,再现他们的风流雅趣;在茶诗中,我们得以通过文人间品茗赠茶的佳话感受千年前的情谊与温度。书中选取了40首茶诗,涉及历代茶诗中的经典篇目,内容上涉及产茶、采茶、品茶等关于茶的方方面面。书中通过诗作赏析、茶诗誊抄,让读者由茶诗出发深入了解茶知识、茶文化,通过抄写茶诗在静心养性的同时更细致感受中国茶诗之美。
和子瞻煎茶
北宋·苏辙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
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荧光。
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苏辙,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尚书右丞(副宰相)。但是大家提起他,第一反应还一定是——苏轼的弟弟。遍检《苏轼文集》,其中写给苏辙的诗词,多达150首。苏辙更甚,仅在贬居雷州一年间写作的29首诗中,就有25首是和兄之作。虽然宦海的沉浮,使兄弟二人常常身处异地。但是频繁的诗词和答,使兄弟二人在精神上从未分离。子瞻,是苏轼的表字。苏辙的这首《和子瞻煎茶》,也正是兄弟二人和诗中的一篇精彩之作。
这首茶诗的题目中,“煎茶”二字格外引人注目。不是说唐人煎茶宋人点茶吗?的确,煎茶是唐代代表性的饮茶方式。宋代衍生出了新的饮茶方式——点茶。点茶与煎茶,是并存于两宋的饮茶方式。宋人眼中的点茶与煎茶,不只有形式上的差别,更有感觉上的不同。煎茶,毕竟是唐人真爱的饮茶方式。所以站在宋人立场上看,煎茶自然是有古风的行为。
自“年来”至“能谙”句,讲的是宋代煎茶与蜀地的关系。宋代茶文化中,只要一提到煎茶,肯定要与蜀地蜀人相关。作为四川学子的代表,苏轼苏辙就都很热衷煎茶。诗中所谓“煎茶旧法出西蜀”,似乎是在说在宋代擅长煎茶的都是川渝人。苏辙的这种说法,也似乎在宋代文人中达成了共识。
自“相传”至“满口”句,讲的是煎茶的方法。按苏辙的说法,宋代饮茶有两大流派。其一,就是兴起于福建的点茶法,特点是流程繁复,技艺精巧。其二,就是盛行于北方的“调饮法”,特点是口味多样,配料丰富。茶汤里要加入盐、酪、椒、姜等佐料。
自“我今”至“煎汤”句,写出了煎茶的妙处。保存并流行于蜀地的煎茶,是不同于“闽中”与“北方”的另类存在。宋代煎茶与点茶,有三大不同之处。其一,手法不同。所谓煎茶,是将细研作末的茶,投入滚开的水中煮。至于点茶,是预将茶末调膏于盏中,然后用滚水冲点。其二,茶器不同。按苏辙的说法,煎茶的核心是煎水。涉茶诗词中常见的煎水器是“铫”与“铛”。煎水的铛或铫,需放在风炉上加热。所以石铫与风炉,也就常常同时出现在“煎茶”主题的茶诗中。其三,口味不同。煎茶,也非清饮而是调饮。姜、盐、白土,都是蜀人喝茶的佐料。
苏辙对于煎茶的喜爱,却也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正如此诗开篇所讲,尔虞我诈的官场将人折腾得病懒不堪,苏辙不由得萌生退隐之意。他饮茶时更倾心于煎茶法,自然是因为“煎茶旧法出西蜀”了。当然,苏辙此时舍点茶法而取煎茶法,也不只因思乡之情。在茶器具上,煎茶用的是铫子与风炉,点茶用的是汤瓶与燎炉。铫子与风炉是复古的组合,汤瓶与燎炉是时尚的搭配。从这个角度看,享受煎茶的生活就更具有古意了。
另一方面,铫子与风炉更为轻巧便携。而且与燎炉用炭不同,风炉通常用更易取得的薪柴。由于用器不同,煎茶与点茶适应的场景也不一样。点茶,多用于宴会及大型雅集。煎茶,多用于二三知己的小聚与清谈。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点茶官气十足,煎茶更具山林野趣。此时的苏辙,被职场所困,自然也就更向往煎茶了。
读了《和子瞻煎茶》后,可知“唐煎宋点”的概念不免片面。宋代茶事活动,既有点茶法,亦有煎茶法。而且需注意,文人也绝非只点不煎,或是只煎不点。宋代的煎茶与点茶,并非对立而是同生。总而言之,喝茶是件灵活的事。既要因人而喝,也要因地制宜,更得因茶施教。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 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唐·王昌龄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唐·刘长卿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唐·皇甫曾
茶偈 唐·释无住
过山农家 唐·顾况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刘言史
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唐·孟郊
凉风亭睡觉 唐·裴度
东亭茶宴 唐·鲍君徽
萧员外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唐·白居易
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刘禹锡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唐·柳宗元
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唐·武元衡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故人寄茶 唐·李德裕
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 唐·杜牧
贡余秘色茶盏 唐·徐夤
咏茶十二韵 唐·齐己
汤戏 唐·释福全
题茶诗与东坡 北宋·释了元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北宋·苏轼
种茶 北宋·苏轼
和子瞻煎茶 北宋·苏辙
双井茶送子瞻 北宋·黄庭坚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啜茶示儿辈 南宋·陆游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选其一) 南宋·范成大
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南宋·杨万里
过扬子江(二首选其一) 南宋·杨万里
谢薛总干惠茶盏 南宋·徐照
寒夜 南宋·杜耒
陆羽烹茶图 元·赵原
采茶词 明·高启
煮茶 明·文徵明
李氏小园(节选) 清·郑燮
紫砂壶 清·郑燮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