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百年普利策小说奖研究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763129
  • 作      者:
    史鹏路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百年普利策小说奖研究》以普利策小说奖为原点,以民族身份的想象与书写为横轴,以获奖作品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为纵轴绘制坐标。该坐标所涵盖的广泛空间有利于研究者对该奖项进行文学与市场的双向研究。《百年普利策小说奖研究》通过作家的身份轨迹及文本特质凸显美国文学文化的时代特征,以此考察该奖项的观念与价值内核,并对获奖作家的文本环境、文本策略,以及文学生产、传播及消费等外部条件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获奖作家在精英文化、中额读者群和大众文化市场的开拓策略,实现对普利策小说奖从高到低不同文化维度上的整体观照。

展开
精彩书摘
导论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著名作家弗兰克 诺里斯(Frank Norris)在《小说家的责任》(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ovelist)中就曾预言:“今天是小说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或者任何一种传达手段,都不能像小说那样充分地表现出时代生活,为了发掘我们的特点,22世纪的批评家在回顾我们的时代,力求重建我们的文明的时候,他们所注意的将不是画家﹑建筑师,也不是剧作家,而是小说家。”这句话到21世纪的今天仍不失为一个对文学研究的学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说明的极好论述。纵观繁荣的美国文学与文化,很难对其全貌作出恰当的梳理与评判。因此,将一个权威的文学奖项作为考察对象,以此来反思制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是一个以小见大的研究角度。
  本书重点研究普利策小说奖的两个维度,一为该奖项对民族身份的想象与书写,二为获奖作品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这两个维度可使研究者对该奖项进行文学与市场的双向研究。本书通过作家的身份轨迹及文本特质凸显文本所处时代之特征,进而探讨奖项经由对作品的选择与“加冕”传递出的观念与价值内核,并对获奖作家的文本生产环境及传播、消费过程等外部条件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获奖作家在主流读者群和大众文化市场的开拓策略,实现对普利策小说奖不同文化维度上的整体观照。
  一、选题设计和研究方法
  以往对美国文学的研究主要借助各批评流派手法对作家进行个体研究。王晓路教授认为,国内相当一部分研究方式“停留在传记式研究模式之上,即依据作家所在国或国外的参考书、作品、自传或传记、国外学者的评论材料或研究成果,按照作家的生平、时代、文学思潮、同时代文学创作或流派、主要作品的结构、主旨、意蕴和艺术手法等方式,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意译转述为中文,在此基础上进行阐释,由此成为国内了解该作家的研究成果”。本书所采取的研究方式意在弥补这种单一传记式研究模式的不足。在现有美国文学文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书考察普利策文学奖呈现出的民族想象与文学书写、**观的嬗变以及体制、市场与文学创作和接受之间的关系。在文学研究中借助文化研究的方法,把文本作为作家、文化机构、社会运动、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竞技场来进行考察。以研究现状来看,文化机构对作家选择和观念生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且不足。普利策小说奖作为美国文学*重要的奖项之一,在文学**化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拟从民族文学和文化市场两个方面对它展开研究。
  民族文学层面以民族身份的想象与书写为主题。这部分对普利策小说奖的文学传统、民族身份的想象与书写、“普利策女性文学”的发展语境与历史梳理和美国主题这四个论题进行阐述。普利策小说奖的评审标准和机制是现代化文学评奖制度的先驱之一。在百年发展历史中该奖项业已形成*特的“普利策文学观”。在对奖项的历史还原中,可以追溯到普利策小说奖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形成。普利策小说奖重视作品的道德意识功用,倾向于选择历史题材作品,注重发扬美国文化所特有的个人主义、美国梦等元素,这是该奖项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和偏好。
  普利策小说奖定义下的“美国民族身份”虽然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但有两个特点,即文化的核心性和场域的开放性。新教文化是美国性的核心价值,而开放性则使之接纳了源源不断的修正力量。在对美国性的不断阐述与修正中,普利策小说奖成为一个多方作用下的动态文本,该文本通过文字符号编码达到观念生产与输出,促进文化建构、民族认同及国家想象等功能。
  普利策奖获奖女作家是本书重点关注的群体。她们的获奖身份轨迹、主题和写作手法等与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之间有何关联?她们的作品与普利策文学传统是否有承袭或反叛的关系?这些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在文化市场层面,本书以文化等级自上至下的顺序为论述做出安排。
  *先是文学体制与精英文化机构。文学奖项主要通过为作家颁发象征资本而达到**化的效果。**化本身就是一个多重机制交织的复杂构成。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阶级通过对文化机构的管理来选择生产特定的观念。普利策小说奖在现代化历程中已拥有高度的自主,但作为文学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不得不与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紧密联系,受到外围多重因素的影响。它与文艺思潮的相互映照便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投射在文学场域的佐证。其次,作家以*特的洞见和笔触书写出对美国文化的反省和社会现实的抨击。从思想性上来讲,大部分获奖作品符合普利策小说奖一贯对美国性的倡导。从文学性上来讲,作品较高的文学价值正是入选普利策奖的*核心条件。
  普利策小说奖*有的文艺原则和评判标准就像游戏规则,符合游戏规则的作品才可步入以该奖项为平台的**化历程。对作品应展现“美国生活”的强调使普利策小说奖具有民族性,可以说深刻反映美国历史和现实是普利策小说奖的根本立足点。这一倾向将在**、二、三章中进行详述。
  除却文本本身,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作为精英文化机构的普利策小说奖,发现在出版社日益集团化的环境下,统领出版界的几家大型出版社几乎包揽了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根据笔者的统计,从1917年到2021年,有94部小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这94部小说分别由36个出版社发行,其中69部获奖小说出自10家出版社,比例高达73.4%。 在全美30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出版社中,这10家出版社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保持长久的不败之地,足以见得编辑对市场走向把握之精确、优秀稿源之充足及组稿能力之强。包揽获奖小说数量排名前三的出版社分别是克诺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双日出版社(Doubleday)和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克诺夫出版社于1960年被兰登书屋收购;双日出版社在1986年被贝塔斯曼集团合并,后来被纳入隶属于贝塔斯曼旗下的企鹅兰登书屋集团。 也就是说,获奖图书排名前三的出版社均为兰登书屋及其旗下出版社,即出自该机构的普利策奖获奖小说比例高达35.1%。文学文化体制对文化景观的塑造和制约作用在这一案例中可见一斑。
  作家要想参与奖项角逐,*先作品要由出版社出版,并且在每年出版的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出版社的认可和**,才能踏上角逐奖项的**步。大型出版集团不仅主导图书市场,且是文学奖项的主要作品输送源。因此,作者是否得以进入公共视野,是否可以步入**化过程,出版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民权运动还未取得成果之前,出版社视白人读者为主流消费群,忽视少数族裔作家的文学成果。少数族裔作家和女作家在普利策小说奖舞台上的较晚登场可以说与出版社有着密切关联。自从1983年艾丽丝 沃克(Alice Walker)成为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位少数族裔女作家之后,托妮 莫里森和裘帕 拉希莉(Jhumpa Lahiri)的获奖使普利策小说奖作家名单逐步呈现出种族多元化的态势。因此,作家的**化除却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情怀之外,商业价值、市场因素、政治力量和社会运动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创作、出版、获奖、推广、销售等一系列具有显著产业化制式的流程中,普利策小说奖以其雄厚的象征资本催生一系列隐性市场效应,确保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的**化,让他们在文化场域占有领先地位。
  对普利策小说奖文化市场层面考察的第二部分是中额读者群。开拓精英文化以外的文化市场可以说是少数族裔女作家区别于获奖男作家,尤其是白人男作家的重要文化实践。传统观念中对**作家的刻板印象是高高在上的精英形象,如托马斯 品钦(Thomas Pynchon)、J. D. 塞林格(J. D. Salinger)等作家就过着远离媒体的隐居生活,他们无须迎合市场也可保持自己的**地位。然而这种策略对女作家而言却是行不通的。对少数族裔女作家而言,在文化场域保持低调相当于失声。因此,她们必须积极开拓主流读者群和大众文化市场,才能在公众意识中深化作者身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历史并不长,在文化市场也是刚刚确立了商业价值。少数族裔女作家对大众读者市场领域持较开放的态度。她们把**地位和文化市场结合起来,通过模糊高、中、低端文化界限而达到巩固自身地位的目的。
  本书层层递进,继续考察普利策小说奖作为文学产业中的一环,获奖作家如何在大众文化市场中将象征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在传统的文化等级中,**小说和商业小说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这一现象在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家中却没有出现。过半数的获奖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虽然在传播的广度和市场收益上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获奖作家对新文本范式的勇敢尝试。他们之中以艾丽丝 沃克和托妮 莫里森两位非裔女作家的市场效应*为显著。艾丽丝 沃克的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从文化等级高位上以牺牲艺术价值为代价而步入大众文化市场,《紫色》同名电影成为美国大众文化视野中为数不多的成功的黑人文化产品。《紫色》音乐剧和托妮 莫里森的有声读物褪下“光晕”,成为具有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品。
  从传统的文化等级角度来看,本书对普利策小说奖的多维度考察是从上至下的。作家通过得奖而获得一定象征资本,确立**地位。接着利用这种以**地位为标志的象征资本拓展精英文化以外的文化市场,在中额读者群和大众文化市场中取得成就。这种文化实践不仅加强了公众意识中的作者身份认同,也把象征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化到市场化是一个从上至下,很难逆向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说,**地位可作为象征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而获得市场成功的作品却很难依靠经济资本获得象征资本。因此,获奖作家在不同文化等级领域中的开拓是以获得权威文化机构的认可为中心的。
  二、相关研究成果
  本书以普利策小说奖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文化机构对文学创作的选择,揭示文学场域和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文学市场的关系,以期达到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化及市场运作进行梳理的效果。国内外的美国文学文化研究等丰富成果为本书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1. 国内研究现状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文学作品代表了美国文学的*高水准,因此国内对这些作家的个体研究几乎均有涉及,但以普利策奖为线索将其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来考察的研究尚未出现。
  以研究现状来看,作家得到的关注出现不平衡现象。在研究热点方面,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截至2021年12月,国内发表的对威廉 福克纳的评述和论文达到了一万多篇,其中包括硕士、博士论文1600多篇。针对托妮 莫里森的评述与论文达4000多篇,在670篇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博士论文有15篇,而针对《宠儿》(Beloved)这一部作品的研究、评论文章就达1380余篇。对艾丽丝 沃克的获奖作品《紫色》进行探讨的论文多达881篇。国内对艾丽丝 沃克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紫色》这一部作品,对她的其他小说、诗集和散文都以介绍为主。在《紫色》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从非裔女性文学、种族、阶级、非裔女性自我觉醒、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论述。国内的研究者对艾丽丝 沃克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予以肯定,对艾丽丝 沃克作品中女性主义的理论价值尤其关注。艾丽丝 沃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由点及面,研究视野比较狭窄。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导论 1
第一章 普利策小说奖的文学传统 14
第一节 普利策小说奖文学传统之探索 14
第二节 普利策小说奖文学传统的建立 18
第三节 普利策小说奖文学传统的巩固 21
第四节 文化机构运作机制 25
小结 32
第二章 普利策小说奖对美国民族特性的书写 33
第一节 道德功用与工作伦理:美国文学的新教精神 34
第二节 历史与现实:美国性的内核 36
第三节 族裔景观:从种族想象到“他者”的自我书写 38
第四节 来自女作家的声音:修正美国性 41
第三章 普利策小说奖视阈下的女性文学 45
第一节 女性主义运动第二、三次浪潮与普利策女性文学的发展语境 45
第二节 获奖女作家的历史梳理 59
第三节 文学书写 68
第四章 普利策小说奖与中额读者 83
第一节 获奖作家的中额策略 83
第二节 整合双重读者 92
第三节 文化策略 99
小结 110
第五章 普利策小说奖与大众文化市场 111
第一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12
第二节 文化消费品 123
第三节 第一文学与文化工业 131
第六章 个案研究及获奖小说的翻译、研究与启示 140
第一节 《莱斯》与重复 140
第二节 文学的异装,历史的逗趣:《地下铁道》与米勒的重复 151
第三节 普利策奖获奖小说的翻译、研究与启示 174
结语 186
主要参考文献 191
附录 国内暂无研究的获奖作品汇总 2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