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与吉林民生建设》:
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举措
(一)培育优秀教学成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了实现教育领域的振兴,吉林省不断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为高校引进和稳定一流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吉林省也组织开展省级教学名师奖遴选工作,着力提升优秀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这些措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吉林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了吉林省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加强师资统筹规划
坚持尊重和使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建名师队伍。加快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加快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实行教师分类管理和年度考评,建立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到2015年,高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生师比标准。到2020年,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2.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制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对培养对象给予重点扶持,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给予特殊待遇。设立了“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旨在吸引国内外优秀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杰出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该省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实施了“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经费资助和待遇支持。这些措施的制定,参照了国家拔尖创新人才津贴待遇和经费资助政策,并面向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杰出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以3年为周期,给予专项资助或补贴,实行动态管理。“十三五”期间,聘任“长白山学者”236名、“长白山技能名师”176名。实施学科领军后备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同时,做好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
3.强化教师培训
建立省、校两级教师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和省高师培训中心的作用。以50岁以下教师为重点,开展脱产全员校级培训,实行培训学分累计制。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开展集中脱产省级培训,实行培训证书管理。对转岗教师实施嫁接培养培训,以适应新岗位要求。采用国内外、中短期、课堂和网络相结合等多样化、多渠道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省级培训经费纳入省财政预算,校级培训经费在财政拨付的事业费中列支,为大学生创造研究出更多科研成果的机会。同时,吉林省也不断加强高校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实施“长白山学者”和“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与国家级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了众多高水平学者和技能人才前来投身吉林省高等教育工作。
(二)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科学规划发展
围绕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民营经济,我们需要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和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逐年递减的适龄人口趋势,在适度增加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扩大研究生教育、调整本科教育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调整成人高校和自学考试规模,加快发展以开放大学为依托的远程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
2.合理调整结构
以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为导向,调整高校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为了更好地促进吉林省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大与产业紧密相关的高校类型,同时减少那些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且就业率低的高校类型。一般普通本科院校需要向应用型转型。加强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以及现代农业等产业,以及创意、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增设了一些新兴的、急需的学科专业。例如,在民营经济创业和管理、小城镇特色经济和管理等领域,学校相继开设了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上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并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
3.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构建“一带两翼全覆盖”的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优质高等教育集成服务带。以部属高校和省属优质特色高校为主体,建设若干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联盟,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形成促进长吉图乃至全省开发开放和创新创业的动力源。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高专院校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大学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长吉图南北两翼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在每个区域中心城市,至少办好一所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校,大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放高等教育资源,继续办好成人高校、自学考试,加强开放大学建设,在每个乡镇(社区)建设远程教育学习站,面向全社会提供学历教育和培训服务。实施全民技能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全民就业创业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
新建、迁建高校,优质高校建立分校,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相衔接,支持到县城以及小城镇办学,带动城镇化发展。批准建设的高校通常会集中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政府会优先划拨教育用地,并减免相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免征高校置换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以协助解决校园置换的问题。规范建设项目审批程序,防范债务风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