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历史映像
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后汉书·西域传》)。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南京宝船遗址公园郑和碑碑文)。这是古代文献对陆海丝绸之路曾所呈现盛况的恢宏描述。古代丝绸之路是联通亚欧等地的贸易路线,开启了中国与域外以及更广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序幕与进程。丝绸之路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作为一种久已存在的历史现象,对亚欧大陆各国人民的交往影响十分深远。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宏大战略倡议以后,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进行再考察,有助于今天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一节相关概念溯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包括有“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它源于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尽管“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代以来的事,但与更为久远即已出现的丝绸贸易紧密相关。 一、作为标志性交易媒介的丝绸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与丝绸直接相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作为一种纺织品,这一产品符号对中国与域外、亚欧大陆各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是如此源远流长,以至于其他任何一种产品可能都难以与之类比。在古代,这种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柞蚕丝和木薯蚕丝为主织造的纺织品,发明、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历史传说中,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母的黄帝元妃嫘祖(公元前2550年)被视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傅恒等监修:《历代通鉴辑览》(第一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68年1月第1版,第7页。。丝绸之于中国,远古时期即成为国家商品之骄傲。正可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闪耀出了丝绸的光芒”。有学者称,“丝绸比中国四大发明要古老得多,而它对人类的贡献又绝不逊色于四大发明”。《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丝绸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3页。在有文字记录之前,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成为“说明蚕桑丝绸的可靠依据”。大量考古发现,呈现出先前蚕桑丝绸的一些痕迹。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缫丝了。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纺织工具。1926年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考古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一个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半枚被刀子切割过的蚕茧。半枚蚕茧的出现,一时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日本考古学者对这半枚蚕茧经过“野生”“家养”之辨后,最终还是承认它的“家养”性质。这半枚蚕茧成为当时能借以证明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唯一实物凭证”。由于同时还出土了纺轮,人们推断当时已经开始养蚕、缫丝、织绸。因此,“这半枚蚕茧的出土,使中国是丝绸之源的说法获得实证”。刘行光著:《丝绸》,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4页。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湖州钱山漾遗址和河南郑州西15千米的荥阳青台遗址均发现了丝织品。青台遗址最早由瑞典人TJ阿尔纳(TJArla)于1922年发现,1934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宝均团队对青台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又经过多次发掘,发掘出灰白色和灰褐色丝织物碎片。据称,这是迄今为止“在北方发现的最早的蚕丝织品,尽管已经历5500年历史,但仍具有纤维光泽。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没有丝织品的空白,同时也将中国制造和使用丝织的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李奕仁主编:《神州丝路行: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研究札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9页。钱山漾遗址同属于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经过发掘出土过丝带、丝线等丝绸制品,并经研究人员测试推断,测得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750年,即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此一发现,比黄帝元妃嫘祖养蚕的传说还要早200多年。徐铮、袁宜萍著:《杭州丝绸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4—5页。卫斯所著《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由此明确断定,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人就开始从野生丝蛾制丝,但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瓦莱丽·汉森(Valerie Hansen)在其《丝绸之路新史》中提出,“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丝绸的民族”,其“最可靠的证据是汉字,只有中国人才会把汉字织进布里”。 Valerie Hansen, “The Silk Road:A New History”,参见张磊译:《丝绸之路新史》(中文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3页。丝绸因其质地手感、光泽图案而备受瞩目。丝绸具有极大的实用性、舒适性,它既属奢侈品、艺术品、礼品,也是实用品。在汉代,丝绸与硬币、粮食一样,曾作为货币支付给军队。由于当时在遥远的交战之地,硬币难以兑换,粮食易腐难以保存长久,丝绸就曾定期作为一种货币使用。如在中亚,丝绸就可以作为货币支付给寺庙的僧侣,或者作为犯戒者缴纳的罚金。丝绸变成了一种与奢侈品一样的国际货币。 Peter Frankopan,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2015, p11华夏各民族汇聚交融及国家统合进程,加快了丝绸纺织技术进步与地域传播。《释名》《蚕书》《农经》《蚕织图》《天工开物》等典籍均记录并印证了中国丝绸产业与技术进步。丝绸的品种日益繁多,《十国春秋》等书中记载吴越对中原历朝进贡的贡品中有绫、锦、罗、绢、绮、纱、缟等多种类,每类还可细分,织物各色各样。在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中,丝绸可谓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贸易产品。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丝绸即是自远古时代出现的标志之一。对于丝绸的赞誉,一直与历史相伴随。斯文·赫定在《丝绸之路》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由内地沿着丝绸之路的出口商品中,无论在数量或地位上,都没有哪一样能与华美的丝绸相媲美。2000年前,中国的丝绸是世界贸易中最受崇尚、最受欢迎的商品。[瑞典]斯文·赫定著,江红、李佩娟译:《丝绸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202—203页。《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认定,丝绸“比人们熟知的中国四大发明要古老得多,而它对人类的贡献又绝不逊色于四大发明”。锦绣丝绸为中国赢得了“丝绸国”的雅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同时也与华夏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丝绸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3页。中国丝绸西传至罗马帝国后,在贵族中倍受青睐,因而促进了丝绸贸易的发展,各国使者和商旅将中国精美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中国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繁多,色泽绚丽,曲艺精巧,技艺高超,对西方的丝绸纺织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ergilius,Publius VMaro)在《田园诗》中曾感叹:奥比亚人的丛林怎么会产生细软的羊毛?塞里斯人(古希腊语称谓的中国人——作者注)怎么会从他们的树叶中抽出纤细的线!参见兰州博物馆“丝绸之路展”,2015年10月调研记录。在中华帝国与外域漫长的交往进程中,丝绸、瓷器、茶和马匹是流通其间的四种大规模交易产品。而“交易链条最长的是丝绸,处于价值顶端的也是丝绸”,丝绸是“一个重要的贸易符号,而且是有生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