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著名导演创作研究(第二版)
0.00     定价 ¥ 83.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4382337
  • 作      者:
    潘桦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潘桦工作室的系列丛书中包括《影视导演艺术教程》《著名导演创意揭秘》《著名导演创作研究》《经典美剧叙事研究》《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内容从理念到实例,都独到新颖,专业、系统地研究了影视导演艺术,包括影视导演教学、导演创作成果、影视文本分析,填补了我国以“工作室”形式研究影视艺术的空白。本书的第二版是该丛书的一部,荟萃了五位世界电影大师的艺术特色,叙事手法,代表作品以及获奖情况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潘桦,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被称为“校园里的第5代”。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会员,不仅有着丰富的创作拍片制作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多部专著,分别为《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影视剧导演工作》、《论电影与电视的创作规律□□电影的艺术性与电视的传媒性》、《世界著名电影大师研究》、《电影的艺术元素与商业元素□□从文本到营销的著名影片案例分析》、《06年美国经典电视剧系列研究》以及译着《表演学》(美国高校教材,中国高校经典教材译丛)。


展开
内容介绍

《著名导演创作研究(第二版)》选取了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五位导演大师是枝裕和,索德伯格,大卫林奇、诺兰、北野武、杰克逊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围绕每位大师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叙事手法,代表作品以及获奖情况,对后世的影响启示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作者导演:是枝裕和

“我只是想要看到人们本来的样子。” ———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的创作大致可分为纪录片阶段和电影阶段,但他在作品当中一如既往地倾注了他对日本当今社会的敏锐洞察, 展现了对日本底层人物和社会边缘人物的深刻人文关怀。 通过对是枝裕和不同阶段的创作可以看出,对人和生活本真的呈现与思考是他在影像表达中不变的追求。

是枝裕和凭借电影 《小偷家族》 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之后表态, 当今社会正逐渐陷入掌权者们的 “宏大故事”中, 在这种状况下,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与这种 “宏大故事” 进行对抗, 并持续不断地创作出与 “宏大故事” 相对的、 多种多样的 “微小的故事”。

是枝导演在他的大部分电影作品中坚持自编自导的形式,尽可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融合到创作中, 利用演员最自然的状态, 通过大量铺排日本平民家庭的生活细节, 来展现故事的主要情节, 可谓 “寓戏于实”, 因而电影也呈现出一种 “静水流深” 的纪实风格。 生活的细枝末节有恬淡美好的一面, 日日风景里有令人感叹的奇观, 在回忆与当下、 现实与虚构中, 是枝裕和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日本普通家庭的悲欢故事。

在众多家庭题材的纪录与电影作品中, 导演是枝裕和冷静疏离地表现着普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日常, 展现出了对于社会体制、 家庭关系和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 电影中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 或许就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曾经历的挣扎, 在生活中面对过的种种不顺遂, 以及家庭中不得不处理的复杂而微妙关系。 通过讲述这样的微小的故事, 是枝裕和还原的正是人与生活的本尊。

在创作风格上, 是枝裕和的作品在主题、 叙事、 表演和视听语言上都呈现出十分明确的个人风格。 作为日本当代极少数能够称得上大师的导演, 是枝裕和以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与极为克制的情感表达, 透过日式家庭让我们体会到了别样的人情冷暖。

第一节 是枝裕和的创作经历

一、 纪录片创作阶段

是枝裕和 (图1 - 1) 生于1962 年, 1987 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 是枝裕和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小说家, 但毕业后主要从事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他曾参与拍摄的纪录片主要有 《另一种教育》 (1991)、 《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1991)、 《当电影映照时代: 侯孝贤和杨德昌》 (1993) 和 《当记忆失去了》 (1996)等。 这几部纪录片中包含的 “记忆” “死亡” “离别” 和 “成长” 等关键元素也大量地出现在是枝裕和日后的电影创作中。 从这些纪录片和日后的故事片创作可以看出,是枝裕和导演在非虚构与虚构类的影像表达上是紧密相连的。

是枝裕和职业生涯开始于电视纪录片 《另一种教育》, 该片描述了长野县伊那小学的一个班级。 这所小学不使用教科书, 推行 “综合学习”。 是枝裕和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采访。 当时的伊那小学春班从牧场借来了一头母牛饲养, 并订下了育种和挤奶的目标, 学生们从三年级就一直照料它, 但在临近五年级的第三学期, 母牛早产, 小牛夭折, 学生们因此都很伤心。 但母牛照旧产奶, 学生们还是会在午餐喝下加热了的牛奶, 是枝裕和用 “服丧” 来形容孩子们当时的心情, 因为牛奶的美味所带来的欣喜中夹杂着悲伤, 而对于这种复杂感情的体验, 就叫作 “成长”。① 人在面对 “失去” 时总是会迅速成熟起来, 是枝裕和在日后的创作中一如既往地钟情和迷恋 “丧” 而非 “死”, 出发点无疑就在这里。 是枝裕和 2004 年的电影作品 《无人知晓》, 就是根据东京弃儿真实事件改编, 是枝裕和从一个广为传播的新闻事件中,用自我建构的细节, 拍出了他对事件的理解。 母亲的出走和背叛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无人抚养和关怀的孩子们被逐渐增强的悲剧氛围笼罩, 但电影却细致地刻画着他们无人知晓的日常生活场景, 导演极为含蓄克制地描绘出了家庭教育和关怀缺席状况下的另类 “成长” 经历。

在纪录片 《另一种教育》 中, 是枝裕和将镜头对准了伊那学校学生稳定的日常生活, 影片随处插入的孩子们日常活动的静止照片, 像是要刻意打断活动影像流式的观察, 不时也会有一小组关于学生们日常学校生活的镜头, 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怀旧的氛围, 观众目睹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回忆。② 这种 “回忆录” 式的影像表达在是枝裕和日后的电影创作中也有迹可循。 例如,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 《奇迹》 (2011)中, 两兄弟相信在首列列车交会的瞬间许下愿望会有奇迹发生。 但在两辆飞速开来的列车即将交错, 也是孩子们见证奇迹的刹那间, 导演突然放慢了影片节奏, 回顾了两兄弟为了见证奇迹, 在准备 “旅行” 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细节,比如哥哥前田画的火山喷发图和他用过的颜料, 薯片袋里 “滋味更足” 的薯片屑,咬过一口的棒冰, 某一天的滑蛋饭, 还有水池里积了太多火山灰的游泳裤等。 这种生活细节的铺陈, 就很像一幕幕回忆画面的重现。

纪录片 《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 包含了两条平行的故事情节线, 一个是高官令人费解的自杀的故事; 另一个则是身患绝症的酒吧女招待自杀的故事。

官员选择死亡是因为他忠实服务了几十年的公共管理机构, 这个寄托着他年轻时的理想和信仰的体制, 因反复的财政缩减以及不负责任和非人道行为的蔓延而遭到侵蚀。 当这个体制从一个服务于民并保护他们不受侵害的机构, 变成旨在保护政府的财政利益而不顾公民的合法权利的体制时, 他的挫折感也不断累积。 而酒吧女招待非常依赖一个福利机构公务员的帮助, 但这个公务员欺骗了她, 损害了她的正当权益, 于是她就自焚了。① 官员和女招待这两个人物截然相反, 但他们自杀的原因却又极为相似。 一个居于上层, 管理着福利国家的政策; 而另一个则是出于被管理的社会底层。 他们的死同时抨击了他们所经历的社会体制的滑坡, 只是视角是完全相反的。 官员以 “爱丽丝·约翰逊” 为笔名, 在报刊上发表批评性评论来进行反抗, 抨击公共事务的腐败状况。 女招待则进行了一场更为痛苦的斗争, 反抗那些不肯承认她病情、 使她无法胜任工作并且最终迫使她 “自愿” 放弃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工作者。

……               


展开
目录

序一 校园里的“第五代”———写给潘桦 ……………………………… 谢 飞 / 1


序二 我们这一路 ………………………………………………………… 张艺谋 / 3


序三 同路人 ……………………………………………………………… 田壮壮 / 5


序四 穿越时空 …………………………………………………………… 潘 桦 / 7


前言 寻找叙事“视角” …………………………………………………… 潘 桦 / 1


 


第一部分 微小的故事


———是枝裕和家庭题材电影研究


?叙事关键词:“微小的故事” ?主题关键词:“破镜难圆”


…………………………………………………………………………… / 1


第一章 作者导演:是枝裕和…………………………………………………… 4


第一节 是枝裕和的创作经历 …………………………………………………… 5


第二节 是枝裕和的作者身份 …………………………………………………… 13


第二章 “微小的故事”之“人物” …………………………………………… 17


第一节 去英雄化的人 …………………………………………………………… 18


第二节 落在死亡后面的人 ……………………………………………………… 24


第三节 别无选择的人 …………………………………………………………… 30


第三章 “微小的故事”之“日常” …………………………………………… 33


第一节 食:家庭互动的核心环节………………………………………………… 34


第二节 居:情感维系的重要途径………………………………………………… 41


第三节 行:心理节奏的情感外化………………………………………………… 45


第四章 是枝裕和电影的美学风格 ………………………………………… 54


第一节 家庭叙事中的“物哀”美学 ……………………………………………… 55


第二节 纪实与虚构的融合 ……………………………………………………… 57


第五章 是枝裕和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 59


第一节 作者模式的探索 ………………………………………………………… 60


第二节 家庭题材的挖掘 ………………………………………………………… 64


附录 1 是枝裕和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 70


附录 2 是枝裕和导演电影作品主要获奖情况 …………………………………… 71


 


第二部分 时空交错中的冷静批判者


———斯蒂文·索德伯格电影“时空重塑”研究


?叙事关键词:“时空重塑” ?主题关键词:“批判现实”


………………………………………………………………… 王 翀 / 73


第一章 好莱坞的鬼才导演…………………………………………………… 76


第一节 横空出世的“金棕榈小子” ……………………………………………… 77


第二节 索德伯格的不寻常路 …………………………………………………… 83


第二章 “时空重塑”中的“批判现实” …………………………………… 96


第一节 电影时空的分类 ………………………………………………………… 97


第二节 索德伯格电影中的“时空重塑”与“批判现实” ………………………… 99


第三章 电影的一种方向 …………………………………………………… 134


第一节 索德伯格“时空重塑”的本质———以形式的改变提升内涵 ………… 135


第二节 用“时空创新”的手段拓展电影的道路 ……………………………… 139


附录 1 斯蒂文·索德伯格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 145


附录 2 斯蒂文·索德伯格导演电影作品主要获奖情况 ………………………… 146


 


第三部分 以梦观梦


———大卫·林奇电影“无处式时空”研究


?叙事关键词:“无处式时空” ?主题关键词:“未知的自我”


……………………………………………………………… 马 骏 / 149


第一章 好莱坞的“白日梦”作者…………………………………………… 151


第一节 当好莱坞遇见大卫·林奇……………………………………………… 151


第二节 生活在别处……………………………………………………………… 155


第三节 钓大鱼:林奇独有的创作方式和造梦素材捕捉 ……………………… 159


第二章 “无处式时空”:大卫·林奇标志性的叙事特征 …………… 165


第一节 Nowhere:“无处式时空”的定义和特征………………………………… 165


第二节 基于“无处式时空”三位一体的叙事要素 …………………………… 169


第三章 大卫·林奇作品中的隐晦主题 ………………………………… 193


第一节 “未知的自我”:艺术家的神经症人格 ………………………………… 194


第二节 “恐惧与焦虑”: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症状 …………………………… 201


第四章 大卫·林奇电影创作的启示及未来创作展望 ……………… 204


第一节 大卫·林奇电影创作的启示…………………………………………… 205


第二节 大卫·林奇现状及未来创作展望……………………………………… 208


附录 1 大卫·林奇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 211


附录 2 大卫·林奇导演电影作品主要获奖情况 ………………………………… 212


 


第四部分 真假双重迷幻中的自由穿行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迷宫式叙事”研究


?叙事关键词:“迷宫式叙事” ?主题关键词:“人物身份确认”


……………………………………………………………… 王珏平 / 215


第一章 天才筑梦人:克里斯托弗·诺兰………………………………… 218


第一节 成长历程:辗转英美的电影奇才 ……………………………………… 218


第二节 创作现状:“新好莱坞”的一线导演 …………………………………… 221


第二章 诺兰作品的叙事手法:“迷宫式叙事” ………………………… 225


第一节 “迷宫式叙事”的界定 ………………………………………………… 225


第二节 “迷宫式叙事”的特征 ………………………………………………… 232


第三节 “迷宫式叙事”的视觉化表征 ………………………………………… 271


第四节 “迷宫式叙事”的本质 ………………………………………………… 283


第三章 诺兰作品中的双重人物:“人物身份确认” …………………… 286


第一节 “人物身份确认”的界定 ……………………………………………… 286


第二节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品中的“双重身份”人物 ……………………… 288


第三节 “人物身份确认”的主旨 ……………………………………………… 304


第四章 诺兰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 308


第一节 诺兰电影叙事手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308


第二节 诺兰电影人文精神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315


附录 1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 318


附录 2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电影作品主要获奖情况 ………………………… 319


 


第五部分 双面北野武


———北野武电影“重建性叙事”研究


?叙事关键词:“重建性叙事” ?主题关键词:“矛盾的自我”


……………………………………………………………… 李铁成 / 323


第一章 矛盾的北野武………………………………………………………… 327


第一节 北野武电影的“矛盾性” ……………………………………………… 327


第二节 北野武的“樱花生命观” ……………………………………………… 331


第三节 重建性叙事……………………………………………………………… 337


第二章 北野武“重建性叙事”之“持续” ……………………………… 340


第一节 人物行为状态的“持续” ……………………………………………… 341


第二节 镜头的“持续” ………………………………………………………… 345


第三章 北野武“重建性叙事”之“突变” ………………………………… 349


第一节 “持续”的终结———死亡 ……………………………………………… 350


第二节 北野武叙事剪辑中的“突变” ………………………………………… 355


第三节 “暴力瞬间”残酷的美 ………………………………………………… 361


第四节 北野武“突变”式的幽默———抖包袱 ………………………………… 370


第四章 双面游走的影视之路 ……………………………………………… 377


第一节 北野武的独立制片之路………………………………………………… 377


第二节 对中国独立电影人的思考……………………………………………… 379


附录 1 北野武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 382


附录 2 北野武导演电影作品主要获奖情况 ……………………………………… 383


 


第六部分 魔幻之梦


———彼得·杰克逊电影“魔幻史诗叙事”研究


?叙事关键词:“魔幻史诗” ?主题关键词:“救赎”


……………………………………………………………… 柳琳祎 / 385


第一章 “魔幻之梦”的源头 ………………………………………………… 389


第一节 “魔幻史诗”的界定 …………………………………………………… 389


第二节 原著与影像……………………………………………………………… 392


第三节 导演风格与早期作品…………………………………………………… 396


第二章 “魔幻史诗”的叙事 ………………………………………………… 401


第一节 将假定历史作为叙事时空的背景……………………………………… 402


第二节 叙事结构与特征………………………………………………………… 407


第三节 叙事段落的功能性……………………………………………………… 412


第四节 “魔幻史诗”的人物设置 ……………………………………………… 414


第三章 “魔幻史诗”的视觉元素…………………………………………… 423


第一节 “魔幻人物”的出场和造型特点 ……………………………………… 424


第二节 “魔幻场景”的场面构成 ……………………………………………… 430


第三节 真实文化的视觉介入与生活化场景的复原…………………………… 434


第四节 “魔幻之梦”的摄影特点 ……………………………………………… 437


第五节 “魔幻之梦”的剪辑特点 ……………………………………………… 440


第四章 “魔幻史诗”的多重主题…………………………………………… 458


第一节 “救赎”的叙事意义与精神内涵 ……………………………………… 459


第二节 多元与民主……………………………………………………………… 464


第三节 希望在人间……………………………………………………………… 467


第五章 从“魔幻史诗”到制片模式的思考 ……………………………… 471


第一节 工业化制片机制下的多元与创新……………………………………… 472


第二节 艺术追求最终需要技术实现作为保障………………………………… 475


第三节 中国电影离真正的电影工业还有多远 ……………………………… 478


附录 1 彼得·杰克逊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 481


附录 2 彼得·杰克逊导演电影作品主要获奖情况 ……………………………… 482


全书部分参考文献 …………………………………………………………………… 487


后记故事 嬉笑怒骂———结缘十一载 ………………………………… 李铁成 / 4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