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0.00     定价 ¥ 8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9502928
  • 作      者:
    梁旭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梁旭,男,1971年10月生人,籍贯辽宁鞍山。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政治学理论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和市政学,已出版著作包括《节约型社会建设与政府决策选择》《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问题,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被作为战略方向的时代里“后工业化”的理论界定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当代主要后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就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如把“生态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建设作为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后工业化”概念的提出一、“后工业化”问题的由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可以说工业化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动力。至于“后工业化”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国家而言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以在其本国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进阶是指一国一地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方向。中看到。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中,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是劳动效率低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要低不少。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建筑业等)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别巨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处于经济的主体地位,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有所不同。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一个国家经济体而言,第一产业就业的占比越低,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就越高,其发达程度也就越高。而从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较上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与就业占比之间的差别越大,其发展水平也就越低,反之发达程度则较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逐步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称为去工业化。去工业化的原因是:首先,大城市生产成本较高,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生活质量下降,工厂由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甚至迁移到国外;其次,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失去竞争力,逐步走向衰退;第三,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展开,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00一般来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也将向服务业转移,因此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所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70%。以美国为例,第一产业在 1970—2015 年间对 GDP 的贡献在短暂上升后就长期处于下降阶段,第二产业中除机械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对 GDP 的拉动下降外,其余工业行业和建筑业占比大体保持稳定。具体情况是: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垃圾管理、批发和零售业、食宿服务业、化学和制药行业、艺术、娱乐的行业产值占比基本维持稳定。运输、橡胶、塑料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家具、建筑业等行业的产值占比波动幅度较小,在 1970—2015 年间小幅下降,基本维持稳定。但在20世纪80年代,人均 GDP 达到 10000 美元时,美国服务业迎来发展的黄金年代。人体健康和社会工作行业在人均 GDP 为 7820 美元时便率先开启服务业占比上升通道。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紧随其后,该行业对GDP 的贡献率在人均 GDP 为10585 美元时快速上升,并且这两个行业的上升时间持续最长,至今尚未停止。信息和通信行业、金融和保险行业、房地产服务业占比也陆续上升。IBM、通用电气、耐克等跨国企业集团原来的主营业务均集中在制造领域,如今都已实现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通用电气非常典型,这家全球500强企业中的佼佼者本是制造业企业,现在升级成一个多元化的科技、媒体和金融服务公司,其绝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服务领域。至2017年,美国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2%、203%和785%,属于典型的区别于一般工业化时期特点的产业结构。 摘自《2018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版,第93—94页。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转变后的发达工业国与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很大差异,发达国家正是依靠在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显著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获取了巨大的超额经济利益。这一现象很早以前就已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象的分析使人们关注到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演变过程及其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二、“后工业化”概念的提出关于“工业化”,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首先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所占比例提高;其次是制造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提高;另外,还包括人均收入增加,新的生产方法、新产品不断出现,城市化水平提高等。工业化是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工业生产替代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农业生产的蜕变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人工智能工业等新型工业形态不断出现,每一次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新型工业都是对旧工业的扬弃和改造。197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时代”的概念,认为传统的工业生产在全社会中的价值正在下降,知识经济日益升为主导,在后工业时代,传统制造业将面临全新的变革机遇与挑战。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就是同自然界竞争,把土地当成资源。占压倒多数的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应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这是个生产商品的社会,技术化、合理化都得到推进。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轴心,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科技专家以技术专长服务社会。后工业社会也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丹尼尔·贝尔还分析了后工业社……

展开
目录

前言_001


第一章 关于“后工业化”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后工业化”概念的提出_003

一、“后工业化”问题的由来_003

二、“后工业化”概念的提出_005

第二节“后工业化”概念的演变_007

一、20世纪70年代的认识_007

二、21世纪以来的认识变化_009

第三节“后工业化”的再界定_011

一、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及社会发展问题_011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_013

三、“后工业化”的再界定_016

第二章当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典型性问题

第一节人口增长停滞与老龄化带来的城市发展问题_018

00一、少子化问题_018

二、老龄化问题_020

三、日本的城市发展危机_024

第二节产业转移与空心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危机_026

一、产业调整与转移_026

二、产业单一化带来的问题_031

三、产业空心化与城市的衰落_032

四、美国的城市问题_035

第三节体制转型带来的城市危机_042

一、体制转型的阵痛_042

二、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城市的衰落_046

第四节后起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城市发展问题_048

一、后起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_048

二、后起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问题的复杂性_050

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_053

第五节互联网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_057

一、互联网时代的生产与生活_057

二、互联网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_059

第六节自然与人为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_062

一、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_062

二、人为灾害对城市的影响_068

第三章“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综合治理

第一节以建设数字智能城市和生态城市为目标_072

一、数字智能城市_072

二、加快建设数字智能城市_074

三、生态城市的内涵_078

四、生态城市的建设_081

第二节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_085

一、提高政府治理能力_085

二、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_090

第三节增强现代市民意识_094

一、城市发展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现代文明意识_094

二、树立现代市民意识,建设城市生态文明_097

三、提倡文明新观念_099

第四节促进人口数量稳定和结构协调_105

一、促进人口数量稳定_105

二、保持人口结构协调_108

三、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_111

第五节明确城市功能分工和促进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_112

一、明确城市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建设_112

二、促进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_120

第六节城市的防灾与减灾_124

一、城市的防灾问题_124

二、城市的减灾问题_128附录_132


参考文献_175


后记_18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