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转折
粟裕致电中央,反对拆分陈粟。毛泽东坦白刘邓“异常紧迫”,催促陈粟火速启程,罕见地批评爱将“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依赖后方。
七月分兵之后,毛泽东决定将华野一分为二。
主要是出于战略形势的考虑。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旨在将战火引向蒋管区。整个夏季,支援刘邓大军成为全国特别是中原战区的重心,华东野战军承担着从胶东和陇海路两个方向反向钳制国民党重兵集团的任务,相应分为东西两个兵团。
西兵团集中了华野5个主力纵队,中央决定交给粟裕指挥。8月4日,军委连发三电:
午时电:“山东主力(陈唐、叶陶五个纵队)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申时电:“我们仍主张粟裕迅即绕道聊城去郓城,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在郓城地区休整,就现有兵力在鲁西南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不可丧失时机。”
同日,又电:“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第二天(5日),军委又发两电。一是指示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五纵至少须有两星期安全休整,并待粟裕到来方能举行机动”,二是催促华野司令部,“你们速派粟裕西去,统一指挥五纵,将全军供给重点经渤海转向鲁西南”。
两天之内,连打五电,一再坚持和催促粟裕起行,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军委在电报中反复强调的,“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
这表明,中央前所未有地倚重粟裕的军事才能。
上述电报中,对陈毅的去向也有明确规定:“陈率六、九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二、七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
对于军委点将,粟裕颇感踌躇。他找到陈毅,请求陈毅与自己一同前往西兵团。
“哦。说说看,有什么建议?”对于粟裕的依恋,陈毅并不诧异。
“三点建议。”粟裕简略地说,“一、华东野战军今后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在外线,请军长一同西去,加强领导。二、现在西线五个纵队,实力有所下降,为进一步集中兵力,形成战役上的优势,建议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内线的第二、第七、第九纵队,力量可以制敌,建议成立东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二同志指挥。”
“我同意你的建议。但是,改变中央的决定,要报请军委同意。”
陈毅、粟裕联名上报军委。电报是粟裕起草的,在说明要求陈毅一同西去的理由时,用了这样的措辞——为“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
这样的理由和用词,粟裕在华中推让司令员时用过,在日后谦让华东司令员兼政委时也用过。
为缓解刘邓大军急如星火的危情,毛泽东不断催促陈粟南下。据文献记载,在战事最为紧急的8月,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先后3次发电催驾:
6日,中央军委发电,要求“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
7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邓并告陈粟,提出“你们至少一星期不动,帮助陈唐、叶陶休整,并待粟裕到来”;
16日,中央军委致电陈粟,询问华东野战军南下行动计划。
同月,刘伯承、邓小平一再联名致电中央军委,恳求陈粟迅速赶至鲁西南,直接指挥陈唐作战,策应刘邓向大别山进军。
按照毛泽东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刘邓大军12万人脱离后方,正在直趋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大军8万人渡过黄河,正在向豫西挺进;唯一未动的只有陈(毅)粟(裕)大军,在陇海线一带活动的陈唐兵团,兵力难以拖住尾追刘邓的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急了,24日以个人名义致电华东野战军,直言:“希望你们尽快赶至鲁西南,统一指挥西兵团各纵,配合当地地方兵团,完成中央交付给华东军的伟大任务。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项任务!”
3天后,毛泽东又致电陈粟:“敌大军向刘、邓追击,情况异常紧迫。目前几个星期内是重要关头,望你们率六纵、十纵、炮纵星夜兼程,不顾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南渡,统一指挥陈、唐、叶、陶,歼灭与抓住几股敌军,直接援助刘邓大军。”
电文最后一行是四个字:
“至急至要!”
……
展开